影視筆記:救救我─1-4集心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1.霸凌
無論是言語上或者肢體上,對於當事人而言,都是一種偌大的傷害,更別說,當兩者一同傾瀉於一個有著肢障的學生時,那傷害又會有多大。
然而,對於加害者本身來說,我想,他們並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傷害,甚至以之為樂,當作閒暇之餘的消遣,只為了彰顯自身在學校的地位,否則,就不會在被害者終於承受不住,跳樓自殺後,依然不以為意地依賴著自己的父母全身而退,毫無一點悔意。
關於這段,也許有人會覺得是戲劇效果過於誇張、內容又過於殘酷,但……我們又如何保證,現實世界中,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沒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哪怕他們只是個高中生,只是一群看起來有點不經世事,愛玩愛捉弄他人的少年少女,可關於惡,關於惡的恣意加諸他人身上,並不會因為年齡就有所區別,更何況那樣的惡,以造成一個年輕的生命殞落時,我們還能因為他們只是個孩子,而輕輕放下嗎?
2.身分地位
這世界最殘酷的是,當你有一個良好的家庭背景時,就算發生了令人難以原諒的傷害事件,也能因為自己的父母,完全地全身而退,將過錯推給打抱不平、伸出援手的無辜者。
而學校終究是社會的縮影,若有良好的家庭背景、掌握權勢的父母親,那麼就算犯錯,也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或者直接找個無辜的替死鬼,當作事情的落幕,很殘忍,卻也很現實。
赤裸裸的身分、階級與地位不只在社會上有著莫大的作用,連在學校也能看見其延伸,當孩子成了大人的縮影,我們又如何要求學校該是認真學習、無憂無慮的地方?
3.宗教狂熱
雖然並未解釋劇中的宗教,是如何聚集如此多的信徒?又是如何使這些信徒如此狂熱的虔誠?但唯一可確定的是,當宗教成了生活最重要的部分,還能保有單純的生活嗎?
此外,劇中的信徒們在傳教者佈道時,那又哭又叫又激動的表現,也許很不可思議,可當我們反觀台灣,反觀新聞媒體曾報導過的妙禪時,便能明白,所謂的極度宗教狂熱,並非憑空捏造的存在。
不是說不能擁有宗教信仰,可若將之當作生活的重心,投入極大的精力,只為全心全意地跟隨時,如此盲從的行為,難道不值得使人警惕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56內容數
關於成長、關於病的詩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趙啟弦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雖然現實生活可能不會那麼美好,但我還是喜歡這部戲給每一個角色,重新開始,走向美好生活的結局。 那是一種力量,讓我們在困頓、疲累,甚至想要逃避的現實裡,還能保有一點相信,一點對於未來仍有期待、希望的力量,讓自己在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能夠選擇休息,接著,再繼續地堅持。 當然,不是每一種故事,都能擁有如此
黎明之前,是不是所謂的黑,將是更深的黑;所謂的夜,將是更沉重的夜?當他們走過人生最黑暗、最低潮時期,是否就真的能夠迎來美好、溫暖的陽光與未來? 對於李大芝以及她的父母而言,在槍響之後,隨著李曉明的受到制裁、離開人世,雖然想要盡快放下心中的疑惑與傷痛,不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慢慢重新回到社會、回到陽光之
如果可以,誰願意自己是那個精神生病,必須就醫治療、持續服藥,讓生活陷入一團亂,哪怕想盡快康復,重新融入社會、再次工作,並且回復以往正常軌道,卻依然無能為力的那個人? 如果可以,誰願意自己的家人患上精神疾病,卻只能依照醫生的建議,耐心地陪伴、耐心地指引、耐心地照顧病人,卻在自己因為生活上的其他事而忙得
當事件發生,所謂鄉民的憤怒撻伐、謾罵,甚至肉搜其家屬,使他們所有的隱私皆攤在陽光之下,接受眾生的檢視與指指點點,甚至將躲在電腦背後,鍵盤上的正義,實際地化作洩憤似的激烈行動,以宣洩心中的不滿時,那樣的作為,是否為能稱作正義? 當新聞媒體的報導,總是嗜血的聚焦在加害者及其家屬身上,並且做出不公正、不客
槍響之後,加害者家屬就能換來平靜的生活,或者,被害者家屬就能遺忘傷,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了嗎? 看完這一集,我想,答案不辯自明……,但這終究不代表死刑不該執行,而是在執行死刑、在犯罪者受到應有懲罰,而受害者家屬得到的正義,且加害者家屬也付出所謂的代價後,要如何將混亂、失控,若有所思、行屍走肉,一味
如果犯下殺人案的是罪人,那麼冷眼旁觀、激動謾罵,又是否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罪人,哪怕他們從未殺人。 其實,在看完這集之後,越加思考,便越覺得王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當然,殺人是該受到懲罰,甚至是償命的,在怎麼說以極殘忍的方式剝奪他人不該結束的生命,若不受到應有的刑罰,又有什麼公道、正義可言? 然而,
雖然現實生活可能不會那麼美好,但我還是喜歡這部戲給每一個角色,重新開始,走向美好生活的結局。 那是一種力量,讓我們在困頓、疲累,甚至想要逃避的現實裡,還能保有一點相信,一點對於未來仍有期待、希望的力量,讓自己在快要堅持不住的時候,能夠選擇休息,接著,再繼續地堅持。 當然,不是每一種故事,都能擁有如此
黎明之前,是不是所謂的黑,將是更深的黑;所謂的夜,將是更沉重的夜?當他們走過人生最黑暗、最低潮時期,是否就真的能夠迎來美好、溫暖的陽光與未來? 對於李大芝以及她的父母而言,在槍響之後,隨著李曉明的受到制裁、離開人世,雖然想要盡快放下心中的疑惑與傷痛,不再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慢慢重新回到社會、回到陽光之
如果可以,誰願意自己是那個精神生病,必須就醫治療、持續服藥,讓生活陷入一團亂,哪怕想盡快康復,重新融入社會、再次工作,並且回復以往正常軌道,卻依然無能為力的那個人? 如果可以,誰願意自己的家人患上精神疾病,卻只能依照醫生的建議,耐心地陪伴、耐心地指引、耐心地照顧病人,卻在自己因為生活上的其他事而忙得
當事件發生,所謂鄉民的憤怒撻伐、謾罵,甚至肉搜其家屬,使他們所有的隱私皆攤在陽光之下,接受眾生的檢視與指指點點,甚至將躲在電腦背後,鍵盤上的正義,實際地化作洩憤似的激烈行動,以宣洩心中的不滿時,那樣的作為,是否為能稱作正義? 當新聞媒體的報導,總是嗜血的聚焦在加害者及其家屬身上,並且做出不公正、不客
槍響之後,加害者家屬就能換來平靜的生活,或者,被害者家屬就能遺忘傷,痛,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了嗎? 看完這一集,我想,答案不辯自明……,但這終究不代表死刑不該執行,而是在執行死刑、在犯罪者受到應有懲罰,而受害者家屬得到的正義,且加害者家屬也付出所謂的代價後,要如何將混亂、失控,若有所思、行屍走肉,一味
如果犯下殺人案的是罪人,那麼冷眼旁觀、激動謾罵,又是否為另一種意義上的罪人,哪怕他們從未殺人。 其實,在看完這集之後,越加思考,便越覺得王赦的想法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當然,殺人是該受到懲罰,甚至是償命的,在怎麼說以極殘忍的方式剝奪他人不該結束的生命,若不受到應有的刑罰,又有什麼公道、正義可言? 然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你先要是個人,才是學生!先學會「做人」,再來「做學問」。 一個人品格的養成是家庭,在外的表現就是彰顯你這個人的家教。 很多行為我已經糾正多次,可惜你們不以為意。 曾經發現同學相互打巴掌,實在無法接受。 相信愛著你們的父母一定也無法接受,當下制止,並告知雙方父母,明白表達要有分寸,但是同學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這篇文章討論了校園霸凌問題,並提出了應對霸凌事件的建議。文章中著重強調了旁觀者的角色,以及如何協助改變校園霸凌文化。同時也呼籲每個人都能擁有安全、豐盛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2024/3/4在高雄發生一起高職生跳樓事件,並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討論。文章探討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並特別關注特教老師的工作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呼籲增加對教育體系和特教知能的支持,並提出對情緒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新北國中生遭割頸案反映出校園內連提供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出問題,這讓家長如何放心讓孩子上學?面對這樣的困境,教育部還是將政治置於專業之上,此舉完全罔顧孩子的教育和人身安全。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Thumbnail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當您在內閣改組不動如山,任內卻發生豐原高中學生自殺到新北國中少年割喉,您問心無愧嗎?當我三年前擔任國教署諮詢委員提案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呼籲對學生的一次性暴力或重大肢體傷害也是霸凌,教育部卻到現在都沒有完成修法。如今學生在校內被割喉慘死,竟然都不是校園霸凌,這不是很諷刺嗎?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你先要是個人,才是學生!先學會「做人」,再來「做學問」。 一個人品格的養成是家庭,在外的表現就是彰顯你這個人的家教。 很多行為我已經糾正多次,可惜你們不以為意。 曾經發現同學相互打巴掌,實在無法接受。 相信愛著你們的父母一定也無法接受,當下制止,並告知雙方父母,明白表達要有分寸,但是同學
Thumbnail
你是否曾想過,當愛的延伸成為他人的傷害時,我們該如何面對?當我們發現自家的寶貝竟然是學校中的「霸凌者」,這份震驚和無助可能遠超過想像。 但這不是終結,而是一次重新理解和引導的開始,透過溫柔的對話,理解背後的故事,我們能夠一步步引導孩子從同理心出發,學習正確的互動方式。 閱讀全文,一起探索這個旅程
這篇文章討論了校園霸凌問題,並提出了應對霸凌事件的建議。文章中著重強調了旁觀者的角色,以及如何協助改變校園霸凌文化。同時也呼籲每個人都能擁有安全、豐盛的青春回憶。
Thumbnail
2024/3/4在高雄發生一起高職生跳樓事件,並在網路上引起許多討論。文章探討事件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案,並特別關注特教老師的工作和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文章呼籲增加對教育體系和特教知能的支持,並提出對情緒教育的建議。
Thumbnail
大部分父母親送初次上學的孩子上學,都會上演幾齣悲情戲。我看過最誇張的是一位小男生,每天上學時都會和他媽媽上演生離死別,抱住他媽媽的腿跌倒在地,任他媽媽拖行就是不鬆手,學校還要派出三四位老師才能將他們分離,小男孩跪哭在地直到看不到母親的身影為止。然後讓我傻眼的是,他母親才走沒兩分鐘,他居然開心的拉著同
Thumbnail
如果是兩個不學好的叛逆孩子互毆造成其中一人往生,社會輿論多半不會在意,因為社會眼光會認為兩個家庭都有問題,無法判斷誰是誰非。甚至會有網友認為,家長不教只好讓社會來教。 如果是品學兼優的孩子被惡少打死,那又是另一種輿論,全台灣都跟著受害者家屬心痛。說穿了,打人跟被打的都只是孩子,是什麼樣的家庭環
Thumbnail
新北國中生遭割頸案反映出校園內連提供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出問題,這讓家長如何放心讓孩子上學?面對這樣的困境,教育部還是將政治置於專業之上,此舉完全罔顧孩子的教育和人身安全。
Thumbnail
每每提到校園霸凌, 社會大眾多願意正義挺身, 以實際行動去撻伐可惡的施暴者。 無論於法律之內甚或是法律之外, 盡力去想辦法遏止類似惡行再次發生。 我常暗自在想: 這是從人類有學校以來, 都不曾消失,也不可能消失的議題! 因為, 要解決的問題不是只有施暴孩子品行, 還有他背
Thumbnail
教育部潘文忠部長:當您在內閣改組不動如山,任內卻發生豐原高中學生自殺到新北國中少年割喉,您問心無愧嗎?當我三年前擔任國教署諮詢委員提案修正《校園霸凌防制準則》,呼籲對學生的一次性暴力或重大肢體傷害也是霸凌,教育部卻到現在都沒有完成修法。如今學生在校內被割喉慘死,竟然都不是校園霸凌,這不是很諷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