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先學會打小群架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不久前參加了勞動部長的傾聽之旅,區內各家企業對於缺工的現象都非常有感,紛紛提出不少意見希望政府官員能夠聽見產業的需求,許多企業都面臨有單有機器就是沒人。
雲科工業區產值在全國排名相當前面,工作機會數也不少,但是雲林縣的勞動人口數可以說是全國倒數,這種反差不知道國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台灣製造業大量部屬自動化之前,各工業區搶人之戰早已開打,但就我觀察到的現象,都還是企業各憑己力在吸引人才,鮮少看到各廠協會有較大的動作來吸引人才,更別說想辦法把人才留在目前的工業區內,讓他們不要外流到其他縣市。今天收到一封X映員工主動投遞的履歷再次提醒我,以X映為關鍵字去搜尋,想當然以該公司目前的情況,自然會跑出很多履歷。我心想,要是我們區內的廠協會有這樣的遠見,是否可以主動出擊邀約區內企業去和該公司討論人才轉介,或許對於員工來說會有更地的幫助。
在台灣以中小企業居多,如果我們不懂得從小區域團結起來,要如何去懂得以國家的角度去團結呢,內耗所導致資源浪費而使得我們漸漸失去競爭力,我們真的需要有更多形式的團結。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5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Bruce Yao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就我自己的看法是家人,頭銜職位薪水同事會因為工作轉換而離開或疏遠,但家人永遠都在,他們也不會因為職位高低的不同而否定我在家中的角色及重要性。雖然在職場上遇到的麻煩他們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但家人永遠支持我,站在我這邊,陪我笑更陪我哭。家人是我工作中最強的後盾也是最親密的依靠。所以我不斷提醒自己善待家人,
過去我還在餐飲服務業工作時,公司就非常強調異業合作,我想這個做法在許多公司也已經玩到不玩了。但今天在全家看到有兩排貨架全是好市多的商品時令我非常驚奇,沒想到還可以玩出這樣的合作,雖然兩家公司的形式不同但同屬性質相近,看得出全家一直再做新的嘗試。   最近因為公司訂單不斷往上攀升,遇到訂單滿滿,產能還
 一個人的職涯發展中不免有過幾次的工作轉換,有的一路往上,有的後繼無力,而我也在這個過程裡面,雖然不知道未來是往上還是往下,還是原地踏步,但我試圖釐清出自己在過往工作轉換時,公司對我的幫助以及我在工作上付出兩者的情況。   以我在大陸求職的經驗來看,真的是之前在台灣新蛋的經歷幫助了我很多,當時的主管
我收到一份主投我們公司研發工程師的履歷,大致上是這樣:  1.年齡:33歲   2.學歷:台中高工化工科、台北科大化工系   3.經歷:第一、三份工作化工相關(約4年半),其餘6份工作皆為非化工相關   我以此履歷詢問了負責招募的兩位同事幾個問題,  Q1:你會轉發這份履歷給單位主管嗎?原因為何? 
這幾天有個新的體悟,在社群平台的經營上我們大多會運用個人品牌來推廣公司品牌,但這兩個品牌對外的露出我認為需要盡量平衡力道,不能一個過強一個過弱,當公司品牌太強,個人品牌推薦所帶出的效果有限;若個人品牌太耀眼,容易使人的著眼點失焦,弱化公司品牌。  該如何達到和諧呢?我的建議是,官方的社群帳號需要調整
最近有機會幫忙大學應屆畢業生檢視他們的履歷,也有幸能提供一些建議給他們,對於第一次求職的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來說,大多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可以撰寫,履歷可能在HR來看都太過簡單。  所以我建議他們可以多充實"專題的過程"的描述,除了"專業上的學習",還有"團隊合作",重要的是放上專業技能的"關鍵字";以
就我自己的看法是家人,頭銜職位薪水同事會因為工作轉換而離開或疏遠,但家人永遠都在,他們也不會因為職位高低的不同而否定我在家中的角色及重要性。雖然在職場上遇到的麻煩他們或許不能完全理解,但家人永遠支持我,站在我這邊,陪我笑更陪我哭。家人是我工作中最強的後盾也是最親密的依靠。所以我不斷提醒自己善待家人,
過去我還在餐飲服務業工作時,公司就非常強調異業合作,我想這個做法在許多公司也已經玩到不玩了。但今天在全家看到有兩排貨架全是好市多的商品時令我非常驚奇,沒想到還可以玩出這樣的合作,雖然兩家公司的形式不同但同屬性質相近,看得出全家一直再做新的嘗試。   最近因為公司訂單不斷往上攀升,遇到訂單滿滿,產能還
 一個人的職涯發展中不免有過幾次的工作轉換,有的一路往上,有的後繼無力,而我也在這個過程裡面,雖然不知道未來是往上還是往下,還是原地踏步,但我試圖釐清出自己在過往工作轉換時,公司對我的幫助以及我在工作上付出兩者的情況。   以我在大陸求職的經驗來看,真的是之前在台灣新蛋的經歷幫助了我很多,當時的主管
我收到一份主投我們公司研發工程師的履歷,大致上是這樣:  1.年齡:33歲   2.學歷:台中高工化工科、台北科大化工系   3.經歷:第一、三份工作化工相關(約4年半),其餘6份工作皆為非化工相關   我以此履歷詢問了負責招募的兩位同事幾個問題,  Q1:你會轉發這份履歷給單位主管嗎?原因為何? 
這幾天有個新的體悟,在社群平台的經營上我們大多會運用個人品牌來推廣公司品牌,但這兩個品牌對外的露出我認為需要盡量平衡力道,不能一個過強一個過弱,當公司品牌太強,個人品牌推薦所帶出的效果有限;若個人品牌太耀眼,容易使人的著眼點失焦,弱化公司品牌。  該如何達到和諧呢?我的建議是,官方的社群帳號需要調整
最近有機會幫忙大學應屆畢業生檢視他們的履歷,也有幸能提供一些建議給他們,對於第一次求職的大學或研究所畢業生來說,大多沒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可以撰寫,履歷可能在HR來看都太過簡單。  所以我建議他們可以多充實"專題的過程"的描述,除了"專業上的學習",還有"團隊合作",重要的是放上專業技能的"關鍵字";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以前台灣公司要找員工很容易,只要薪資條件不要太差,履歷就如雪花般飛來。 應徵人一多,挑人眼光及技巧不用太好,總能找到合適的人才;即便看走眼,挑到不適合的,再重新找人,反覆幾次,終究能招募到理想的員工。 然而,隨著台灣少子化加上高學歷,個人意識高,加上年輕人想追求自我發展需求,老闆如果還抱著被動等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以前台灣公司要找員工很容易,只要薪資條件不要太差,履歷就如雪花般飛來。 應徵人一多,挑人眼光及技巧不用太好,總能找到合適的人才;即便看走眼,挑到不適合的,再重新找人,反覆幾次,終究能招募到理想的員工。 然而,隨著台灣少子化加上高學歷,個人意識高,加上年輕人想追求自我發展需求,老闆如果還抱著被動等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這禮拜一時間好像沒想到甚麼主題,倒是在日常工作以及協助履歷健診的過程之中,不難發現有一種模糊的產業困境,簡單來說目前的科技半導體的發展非常蓬勃,也確實走在很領先的階段,這類產業工作勢必就能夠支撐比較好的薪酬,不過前提也是這些產業自身的毛利率相當具競爭力。 同樣的,這種產業的人力需求也確實會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地方創生的基本執行單位是鄉鎮市區,要扛KPI的也是鄉鎮市區公所,有關鄉鎮市區內的分區規劃、凝聚居民共識、尋找在地特色、號召居民參與、促進異業合作、建立共用平台、協助對外推廣、尋求中央資源....都是鄉鎮市區公所該做的事,而遺憾的是,台灣的368鄉鎮市區公所在地方創生幾乎都變成了隱形人,沒有角色、也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