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翁老闆默默地丟slack給我,說:「Mayo要掛牌了欸。」聽到這消息的當下,一方面覺得興奮另一方面又覺得好奇。
興奮點是,台灣在這幾年政府不斷扶植新創產業的過程中,似乎開始看到許多公司逐漸嶄露頭角。對於新創公司而言,一般普羅大眾認為的成功不外乎下列三種:
- 估值持續成長並積極進行股份融資:TikTok(抖音), KKday, Klook, Deliveroo等。
- 被併購(Merge and Acquisition,簡稱M&A):Instagram, Youtube, Choco TV等。
- 首次公開發行(Innitial Public Offering,簡稱IPO):Facebook, Twitter, Uber, Slack等。
上述三點都不是企業成長的終點,彼此間是具有競合關係且動態的。一間持續進行股份融資的公司最後也可能會選擇被併購或IPO,已經IPO的公司也可能選擇下市變成私人公司,被併購的公司最後也可能集結併購集團資源努力推上IPO。這之間的取捨選擇端看企業的思考策略與預計發展方向,亦不能排除是企業商業模式所致造就天命不可違的結果。
近年來台灣政府不斷扶植新創產業的政策定調下,資源挹注與法規鬆綁等多重條件,新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地不斷浮出。比如說
我們家翁老闆是AAMA的第七期創業家,AAMA即是有政府資源在背後默默挹注並集結民間資源協助推動的組織。至於政府為何如此積極協助新創企業有其國家未來發展考量,有空可以另外再談。 xD
興奮點說完了,開始要來講些乾(ㄨˊ)貨(ㄌㄧㄠˊ)層面的東西了。我好奇的是:
Mayo為何選擇興櫃掛牌?
探討這件事情,要先從台灣對於興櫃掛牌的規定有哪些開始講起。
登錄興櫃流程如上圖所述,各別細講還要做到下述這些事:
- 公開發行:依董事會之決議,向證券管理機關申請辦理公開發行程序(就是大家口中很常講,我們偉大ㄉ金管會),這時企業就會從只適用公司法一口氣晉身跳級變成同時須遵守證券交易法公司,於是就開始限制跟規定都很多ㄏㄏㄏㄏㄏ(股權分散啊、資本額限制啊、財務報表公開啊blablablablablabla),會很痛苦不習慣那種。題外話是,公開發行公司不等於完全適用證券交易法,但也因為相距不遠所以當成完全適用也不是說不行啦。
- 申請:符合下述要件可以送件到櫃買中心申請登錄興櫃。
- 依據證交法第14-6條設置薪資報酬委員會,決議董事、監察人及經理人之薪資、股票選擇權與其他具有實質獎勵之措施。(意思是你要領多少薪水開始不是你說了算)
- 依據證交法第14-2條設置獨立董事,獨立董事席次不得低於2席,且不得少於董事席次1/5。獨立董事應具備專業知識,其持股及兼職應予限制,且於執行業務範圍內應保持獨立性,不得與公司有直接或間接之利害關係。(意思是你的公司會開始有外人介入)
- 公開發行後,已檢送一個月之檢查表。(文件送起來就對了!!)
說起來興櫃沒什麼特別難的要件,就是資本額到一定程度規模跟形式要件符合沒有不能申請。那為什麼我們還是會認為掛牌是一個里程碑呢?
符合要件的企業當然都可以申請,但要不要讓你掛上去是主管機關決定的。
雖然說從業人員都知道我們主管機關很缺業績(我這裡指的是證交所跟櫃買中心),原則上只要企業經營題材項目具創新性及話題且形式要件符合,再加上承銷商的推波助瀾包裝下,很少有聽到推不上興櫃的。(但偶爾還是會聽到啦,不過真的很少,除非公司真的爛到靠北那種。)
說到這稍微有點sense的人會問:
那Mayo掛牌後的下一步是什麼?上櫃或上市嗎?
熟悉資本市場的人都知道,興櫃是上市櫃的前哨市場,白話文就是測水溫。公開市場是殘酷的,公司經營狀況與財務表現會立馬會反映在股價與交易量上,市場上的投資人永遠比你想的還要精明百倍。
每股50元讓我有點小讚嘆,我很好奇承銷商是怎麼算的。xD
仔細閱讀的話可以發現,承銷商的計算是採用市場法(也是普遍從業人員最愛用的方法,因為最簡單,yeah~),因為台灣資本市場上完全沒有可比較的同類型公司,因此承銷商認為最接近的是104、數字科技、富邦媒。
說到這我認為承銷商已經在替未來有掛牌計畫的台灣SaaS新創公司做價格定錨了,只要評價方法是用市場法,大家的承銷價都會跟這三間公司的股價與財務表現連動(當然因為Mayo已經要掛上去了,所以之後還會多一個Mayo),但經營本質上可能是毫無關聯的。
從兩段描述來看,承銷商採用的評價方法是股價淨值比(P/B Method),另外還有兩種常用的方法是本益比法(P/E Method)與股價營收比(P/S Method)。至於要怎麼用,通常是看怎樣算可以獲得最有利的價格,可以從Mayo財務數字推測為什麼承銷商認為這樣算最有利。
從108/6/30的財務報表可得
- 營收:36,624千元;推估全年是7,300萬。
- 本期淨損:50,092千元;推估全年是1億元。
- 累積虧損:108/6/30是1.7億(上半年以8,000萬資本公積彌補虧損);推估至108/12/31大概會到2.3億。
- 淨值:108/6/30是31,601千元,若不繼續增資淨值應該會到負數。(換句話說持續增資是必須的)。
有趣的是毛利率大幅滑落,流動負債數字大幅增加,猜測是被會計師調了營收認列方式。(歸功於偉大ㄉIFRS 15,一個讓全世界哇哇叫ㄉ公報)
額外訊息是,2019上半年Mayo增資除員工認股外,其餘皆是溢價40元的增資,7月增資已經到50元,因此這次掛牌想用50元的價格承銷我認為無可厚非。然而以Mayo目前的營收與財務表現是否可撐起50元的掛牌價格?市場投資人是否會買單?而掛牌後長期的股價走向又會如何?
為何多數新創總是喜歡以估值談定私募價格?是因為以估值談定的私募價格,具有特定投資人紅利的溢價,但如此溢價放到公開市場上是否經得起檢驗?是我認為日後Mayo募資最大隱憂。
處於市場前期的SaaS服務企業是否具有如生技公司般的本夢比?台灣資本市場對於近年政府不斷扶植新創企業是否給予正面買單,是很值得仔細觀察的重要檢驗點。
回到最初的問題,下一步Mayo是準備上市櫃嗎?
短時間內是很難的,因為推上市櫃有一定獲利要求標準,而Mayo到年底預計會有兩億的累積虧損需要填補,以SaaS服務公司的商業模式,這不是一時半刻可以填平的數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