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想認識真正的艾瑞克森催眠?有多少人想透過艾瑞克森催眠,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好?如果這些是你們想要的,恭喜來對地方了!」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蔡東杰醫師如此開場。
「有多少人想認識真正的艾瑞克森催眠?有多少人想透過艾瑞克森催眠,讓你的生命變得更好?如果這些是你們想要的,恭喜來對地方了!」
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理事長蔡東杰醫師,在催眠治療大師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短暫來台且唯一公開的講座中,如此開場。現場聚集逾250人,並由洪偉凱老師擔任薩德博士的中文口譯。現代催眠治療之父
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Erickson)所實踐的催眠治療不是前世今生,也不是舞台秀,而是一種可以快速、有效率,而且科學的心理治療方法。早年蔡醫師在學習時,深感這方法像神話般難以學習。所幸遇到薩德博士的教導,讓難懂艱深的內容變得簡單,拆解成各個微小的單元,讓我們得以親近。
艾瑞克森催眠治療不是前世今生,也不是舞台秀,而是一種可以快速、有效率,而且科學的心理治療方法。
薩德博士開門見山地說,這次將分享什麼是「經驗式的溝通」。如果研究數學或是科學,就需要用邏輯來溝通,或是用推理、推斷的方式來溝通,推理的邏輯就會以序列的步驟達到一個結論。因為無論是數學或是科學,幾乎無法容忍任何的模糊地帶。但如果你想要某人感受到某些東西,他們必須透過概念來去理解。如果只是解釋給他聽「愛是什麼」,你沒辦法讓一個人體驗到愛;你可能需要用一種模糊的方式,例如朗誦一首莎士比亞的詩,而這便很有想像空間。例如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跟茱麗葉》戲劇中,陽光從窗外灑下的場景,在屋內,羅密歐對茱麗葉說:「茱麗葉,妳就像陽光!」我們得到一種意義上的感受:「茱麗葉就是羅密歐的全世界」。這樣的溝通方式,薩德博士稱之為「醒覺式的溝通」。
如果你想要某人感受到某些東西,他們必須透過概念來去理解。你沒辦法讓一個人體驗到愛,如果只是解釋給他聽「愛是什麼」,你可能需要用一種模糊的方式,例如朗誦一首莎士比亞的詩,而這便很有想像空間。
當人們被困在一個特定的問題裡,做為一個心理學家、治療師,很難用邏輯來溝通,因而會採取這種與傳遞知識相反的溝通方式。因為「我們知道的,未必是我們理解到的」。舉一個典型的例子,父母親都希望孩子是能自己負責任的,因此會對他們說「你要負責任,這樣你的人生會過得更好、更成功」或「你要認真讀書,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等等。當父母跟孩子這樣說時,孩子已經知道「負責任」的概念,也「負責任」這件事情的存在,當他們體驗到這個概念,例如參加社團或運動、照顧寵物,讓知識到體驗間有了橋梁,產生獨特的參考經驗,感覺到「我可以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產生一種新的身分,才可能說出「我是一個負責任的人」。這就是「醒覺式溝通」的片刻。因此無論是治療師或身為父母必須了解,什麼時候我們在「教導」知識,而什麼時候我們是在「喚醒」他們體驗到概念。
在心理治療中,如果一個人憂鬱,這就沒有清晰的解決之道。可以進入系統中,去改變他的人際關係、他對過往的理解、語言模式、態度感知、行為等等,沒有一種特定既有的方法。
如果一位看似懶惰的個案來到治療師的面前,是解離的、無動機的,我們很難用邏輯來解釋他的懶惰狀態對他是無效的,並期待他能自己想到一個獨特經驗而自我改變,此時就是運用「催眠」這個工具的時機。「催眠」是精神科醫師進行治療時最先使用的一種技術,在19世紀後期,
佛洛伊德到了法國,發現法國就是催眠之都。催眠是種隱喻,治療師會用催眠帶給個案一種獨特的體驗,讓心理治療是一種體驗式的過程。催眠並非給予人們很多的訊息或知識,而是可以改變自己的狀態。假如遇到一位個案處在受限制的狀態,此時我試著做催眠引導,突然之間個案進入一種平靜的狀態,這隱藏的訊息是「你可以改變你的狀態,你如果可以改變一次,你可以再次改變。」因此
《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這本書在描述一種溝通模式,特別為治療師量身訂做;但不只是讓治療師可以看這本書,而是讓大家都能在溝通過程中,學習成為一位「經驗式」的溝通者,應用於生活與治療中。
在治療中,我們有所選擇,其中一種選擇點是決定我們的治療目標。但第五個選擇點:「治療師所處的位置?」是在書上學不到的。
在治療中,我們有所選擇,其中一種選擇點是決定我們的治療目標。在醫學上,如果一個人受細菌感染,就可能給他消炎藥。但在心理治療中,如果一個人憂鬱,這就沒有清晰的解決之道。可以進入系統中,去改變他的人際關係、他對過往的理解、語言模式、態度感知、行為等等,沒有一種特定既有的方法。因此要回頭問自己:「我想溝通什麼?」薩德博士會把一個大的目標,拆解成許多小步驟,就像玩一個把許多點串連成圖案的遊戲,但他並不是把每個點連線起來,他只是創造每一個點,然後讓個案自己把點串連在一起。第二個選擇點,治療師就可思考:「我如何有效呈現目標給個案?」可以選擇催眠、隱喻、給任務、說故事、說笑話等等,就像禮物包裝,創造可以讓個案感到開心,能感到獨特。
治療師就可思考:「我如何有效呈現目標給個案?」可以選擇催眠、隱喻、給任務、說故事、說笑話等等,就像禮物包裝,創造可以讓個案感到開心,能感到獨特。
接著第三個選擇點可思考「如何量身訂做已經禮物包裝好的內容?」要思考個案的經驗式語言為何,工程師的日常語言與藝術家便截然不同,得用對方的語言觸碰到對方的心。前南非總統曼德拉在坐牢時,曾學習獄卒所使用的語言,以及南非原住民的語言,這讓其他囚犯很不歡迎他,因為獄卒的語言是壓迫者的語言;但在出獄後,這卻成為整合國內南非各民族的能力。因此,第四個選擇點是「如何創造一個過程讓一個簡單的概念活靈活現?」這過程有三個步驟:進入、跟進、退出。就像電影導演、作曲家一樣,溝通內容的順序與步驟。若把心理治療的順序比喻為一份菜單,無論是前菜、主菜、甜點的位置,催眠都可運用其中。薩德博士表示,這也是他在教學中最難教導:「如何有策略性的溝通?」
第四個選擇點是「如何創造一個過程讓一個簡單的概念活靈活現?」這過程有三個步驟:進入、跟進、退出。就像電影導演、作曲家一樣,溝通內容的順序與步驟。薩德博士表示,這也是他在教學中最難教導:「如何有策略性的溝通?」
但還有第五個選擇點:「治療師所處的位置?」前四個選擇點都可以在書中提到,但中心的選擇點是:如何成為一個治療師、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醒覺式溝通者?這是在書上學不到的,而在個人的人生地圖上、或從原生家庭中學習到的,可分成四個類別。我們學會「濾鏡」,就有了看事情的角度;也有「肌肉」,學會做事情的方法;也有「心」,能表達慈悲心;還有「帽子」,能夠切換不同的社交角色。這不能透過左腦來學習,而是要透過經驗來發展,未來薩德博士相關系列作品將於心靈工坊出版。貝多芬作曲就在溝通一種體驗,溝通命運與希望間的衝突。當你感受到,就好像得到了;你未必能知道這是什麼,但已經感受到這張力。音樂是藝術,而心理治療中,如果我們能提供一場很獨特、不尋常的對談,用「醒覺式的溝通」,我們也能令治療更加藝術。
如何成為一個治療師、如何成為一個有效的醒覺式溝通者?這是在書上學不到的。
左起:蔡東杰、洪偉凱、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
合辦單位:心靈工坊文化公司、華人艾瑞克森催眠治療學會
攝影提供:趙士尊
【主題閱讀】
《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 PhD) 著,洪偉凱 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