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發 我們簡化理解事物的方式,手法之一就是英雄崇拜。把意義重大的個人與其象徵的知識共同體合而為一。例如60年代美國黑人民權社會運動,最為人熟知的就是馬丁‧路德·金恩牧師,我們對他個人的認識可能還多過於整個社會運動的枝微末節。 進一步認識這場社運的導火線,我是在《安靜,就是力量》讀到內向安靜的羅莎‧帕克絲女士,挺身抵抗白人司機歧視進而催生蒙哥利馬公車抵制事件。 讀到《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的時候,則了解到這個事件的發跡,從羅莎‧帕克絲的友誼圈帶來的社會習慣,擴大到整個社群習慣,最後領袖馬丁‧路德·金恩出現,讓參與者們擁有更強烈的身分認同感。 若只用個人故事來取代事實真相的理解,雖然容易令人印象深刻,但也常常省略了細節裡的蛛絲馬跡,對於理解來龍去脈不見得有多大幫助。 反省到新聞媒體的呈現,在報導能源政策、國安政策、兩岸議題時,往往是圍繞著政治領袖和倡議者的人身故事打轉,藉以刺激觀眾的注意力。 具體解決方法我在《真確》書摘裡提到:找那些觀察時間區段較長的研究論述來讀,注意長期趨勢的演變,詳加檢驗正反觀點,探索真因和體制而不要因人廢言。 後記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最想問的就是,該如何強化自己所運用的知識共同體?如何尋找不同性質的優質社群?如何辨別不同立場的論述?不過這並不是一本工具書,它提供一個知識共同體的核心觀點去刺激讀者思考,如何行動的方式則需要讀者們自行著墨。 我目前認為,先透過大量閱讀書籍,建立起自己的知識地圖後,再分析自己偏好哪種形式的閱聽方式,懂得剖析不同觀點之後,挑出不同立場的解析和評論來避免身陷同溫層的狀況。 重點在於怎麼去篩選吸收的資訊,懂得追尋資料源頭,而非一味接受經過別人過度消化的內容。 最後,《鋼鐵人馬斯克》裡 Elon Musk 提到的一段話,不但呼應本書知識共同體的說法,且更具雄心遠見: The really tough things is figuring out what questions to ask, once you figure out the question, then the answer is relatively easy. I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really we should aspire to increase the scope and scale of human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better understand what questions to ask.
真正困難的是弄清楚該問什麼問題,一旦你抓準了問題,答案就顯而易見了。我得到一個結論,我們應該立志擴大人類意識的範圍和規模,才能理解要問什麼問題。 若喜歡《知識的假象》可透過此連結購買,你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回饋金,全額捐款給家扶助學金,詳見本站公益計劃。 公益計劃 - 閱讀前哨站 公益計劃:透過本站轉介到博客來購買的每一本書,甚至於購物車的大宗購買,你都不會有任何損失。本站獲得的4%回饋金,每半年一次全額線上捐款給家扶奮發向上助學金,協助貧困清寒的孩童們有更好的學習機會。捐款紀錄每年6月、12月底公告於此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