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地區擁有台灣最後一片淨土的美譽,多元文化族群、乾淨的空氣和土地以及豐富的海洋資源,是花東地區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然而,花東雖坐擁豐富的自然資源及人文特色,卻也面臨著地方發展的困境:經濟產業及就業機會的缺乏導致青壯年人口流失,交通的不便性,加上醫療、教育資源的不足,讓花東地區和西部城市的發展差距持續擴大。面對花東相對落後的困境,要如何發揮既有優勢,找出合適的地方發展策略藍圖呢?
六級化產業及合作事業的推動,奠定人與土地共好的發展基礎
近年來,從日本取經的六級化產業概念逐漸在台灣成為顯學,並於2011年納入花東地方發展政策,以花東主要的第一級產業-農業為基礎,整合二級加工以及三級體驗觀光,嘗試發展創新六級化產業模式,不僅著重環境、經濟與社會的永續,更期待透過跨域整合帶動整體地方經濟的發展,將生產的附加價值留在當地。
在花東,大多數的個人或社區型產業,都是以「微型產業」的型態單打獨鬥,而合作社提供了各單位或組織尋求串連內外資源,達到規模經濟,促進共同福祉的一種理想經濟事業體選擇。不同於一般企業以私人資本利益為主,合作社以「全體社員的福祉」為主軸,互助合作,共享利潤與成果,過程中亦強調善盡社會責任,以及人與人之間信任關係的建立,追求經濟利益、社會正義及環境永續三者的平衡。對於以豐富多元的人文歷史與獨特美麗的自然環境為優勢的花東地區來說,籌組合作社正是追求「人」與「土地」共好,建立與自然和諧共存產業,創造多贏價值的理想方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花東小農們透過籌組合作社形塑品牌,共同運銷彼此的農產品,像是花蓮富里由有機稻農組成的富糧稻米合作社;台東長濱因共同「友善環境」理念,集結種植不同作物農友的野市集合作社等,每位社員一起參與為共同的目標努力,發揮團結力量大的精神,彼此互助,共享共榮。
改變花東地區的力量,需要更多的「人才」
然而,合作社並非萬靈丹,花東的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困難,有些合作社在產銷方面的步伐不一,雖然一級生產層面穩固,但發展二級加工或三級品牌或深度體驗的能力不足;有些則缺乏關鍵人才,常常可見一人身兼多職的情況。倘若我們將地方的發展視為一個生態系統,那麼要維持系統的正常運作有三大核心元素:人才、產業和地域,缺一不可,其中又以「人」最為關鍵。如何吸引各種人才移居,「人才東移」正是思考花東地區地方發展的重要關鍵。
從十年前開始出現的「半農半X」風潮(即一半從農,一半從事其他工作),到近期新型態的「半X半Y」(即不從事農業,同時從事原本的專業和鄉村服務業,如經營民宿、在地書店等),可以發現不同於城市的生活型態逐漸成為追求新型態生活美學的「城市居民」移居鄉村的原因。
數位浪潮下的新遊牧世代,思考未來鄉村新想像 「鄉下沒有工作機會」通常是移居鄉村的一大難點。觀察日本地方創生的成功典範
神山町的策略,可以發現神山町跳脫了在地創造就業機會的窠臼。沒有工作機會,那有沒有可能讓已經有工作的人移居呢?地方上無法長出多元產業,那有沒有不需要仰賴地方資源就可以運作的產業呢?
隨著數位浪潮席捲而來,未來可能有越來越多可能打破地理限制的新工作型態。這些「數位遊牧者」擁有高度專業,只需要一台電腦和網路,便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和生活。在此流動浪潮下,鄉村有沒有可能成為各種不期而遇的場域呢?透過吸引這些不受地域限制的數位工作者前來工作和生活,甚至創業,帶入外界的新資訊與新知識,與在地社群互動、激盪出更多的創新,突破既有的限制和框架,找出未來鄉村的可能想像。
近幾年,在世界各地開始有越來越多的農村共同工作和生活空間(Co-working & Co-living Space)出現,例如西班牙邊境小鎮
Sende、法國
LaLochonnière等,以地方自身獨特的生活風格、自然美景和天然食物,甚至結合永續文化培訓,吸引相同理念的人前來生活和工作,同時刺激地方經濟,實現正向的循環。
花東依山傍海,各聚落擁有不一樣的自然風情及人文特色。如何迎接未來數位科技浪潮下的新趨勢,把鄉村經營成生活、工作和居住的好所在,找出鄉居生活的魅力風格,吸引數位人才駐足甚至移居,以系統性的視野出發,或許有可能跳脫既有窠臼與框架,發展出更永續多元的未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