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非語言的訊息與表達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歲七個月的孩子,大自然會與她說些什麼?
在沒有任何安排下,孩子與大自然會有什麼互動?
我們需要帶他們去尋找生物,或是介紹自然萬物嗎?
如果都沒有這些預設的行程,到底會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
如果我們順著孩子的心意,又會看見什麼?
  前陣子與伴侶帶著朋友的孩子去了一趟溪邊,這過程中有許多自己的觀察和發現,是很有意思的!我們與這孩子的相處,基本上若不涉及危險,都遵循著孩子本身的意願。意願?這聽來有些不可思議,即便一個孩子還無法妥善地表達,他依然透過表情、聲音與肢體在傳達要或者不要的訊息。我認為這並不難感受到,除非我們的心思不完全在一個人身上,或是我們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忽略了對方的心情。讓我驚訝的是,這孩子已經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意願,特別是在表達「要」的時候,能夠清楚地發出「好!」的聲音,而在表達「不要、不想」時,多是展露在表情上並不太情願地發出抗拒聲,或是做著自己的事情沒有回應。那我們就會知道,他還沒有準備好要去下一個地方,或是下一件事⋯。
  這讓我思索著,倘若我們徵詢孩子的意願,並遵循她的意思,那一個孩子會成長成什麼樣子?相反的,若我們詢問了卻依舊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對孩子來說又會有什麼影響?我們無法對孩子們進行對照的實驗,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但我相信當一個孩子在意願上被尊重了,那他自然會更有意願的去表達任何的想法與感受,而不以哭鬧的方式去抗爭,也不會壓抑自己所經歷到的感受,並且學著徵詢他人的想法。在《孩子如何學習》約翰霍特的著作裡,提及:
我一向覺得許多兩、三歲的孩子哭起來那麼激憤,不全是因為不能做想做的事,反而比較可能是因為覺得不被理解,或更糟的是沒有人嘗試理解,覺得自己常遭忽略或輕率地敷衍。即使有時非得迫使孩子聽從成人的意思,也一定要很認真地瞭解孩子想要表達的想法。
  當我們一到河床邊準備穿越芒草和石頭時,因為評估後覺得不太適合孩子自己行走,便與伴侶說可能需要我抱她才能過去。只見她輕輕的、溫柔地和孩子說明「等一下路不太好走,沒辦法讓你自己過去,所以要抱你!」並說著我的名字,示意待會是由我來抱。隨後我蹲低身體,雙手伸向她,但並沒有直接將她抱起來,而是等待她的回應與意願,在看見孩子雙手稍微舉高後,我才碰著。過程裡沒有哭鬧也沒有肢體上的抵抗,她安靜的讓我抱著通過石堆。抵達溪邊後,我習慣的脫掉了鞋子踩在石灘上,問她要不要將鞋子脫掉?她小小聲地說了「好!」後,我們就讓孩子自己脫掉鞋子和襪子,小小的手便開心的玩起了石頭,才得知她很喜歡石頭!
  起初,我隨意地用了幾顆石頭疊了起來,想看看她會有什麼反應?結果她看了看後,一手就將我疊的石子推倒。然後我再疊了一個,她又推倒了一次,就這樣反覆了三四次左右,赫然變成了一個遊戲。接著我拿起了石頭往溪水裡扔,並發出了一聲「丟!」她看見後,沒有學著將石子丟進水裡,而是拿了一顆石頭給我,然後我再次發出了一聲「丟!」同時扔進水裡。當石頭濺起水花後,我跟著模仿落水的聲音「咚!」。她盯著遠方的石頭掉進水中,又撿起了一顆石頭給我,然而這次竟然自己發出了聲「丟!」我接過她手上的石子後,覆誦了「丟!」心裡想著大概理解了這個詞的意思了吧?我們就這樣在溪裡扔進了各種石頭,大的、小的、以及一堆的小石子,發出了各種有趣的聲響,有的沉、有的高亢、有的俏皮、有的像炸彈一般,不同水位的位置音高也不一樣,像極了大自然的樂器。雖然這都是我自己的發現,不見得孩子對於這些聲音有一樣的敏感與體會,但過程裡一定也有屬於她與大自然間的互動是我們不曉得的,因為我們感覺得到她玩的很開心!而我們能做的就是:
順著孩子的心意,去延續她想做的事情,並提供能夠表達自己意願的空間。
  溪邊玩了一陣子後,伴侶指著遠方的吊橋問「要不要去走上面的吊橋?」孩子低著頭玩著手邊的石子並沒有回應,她又問了一次「你看,就是上面的橋啊,要去走嗎?」依舊沒有反應,最後是問了「還是妳想再玩一下?」她才緩緩的回答「好!」在玩了一會後,再次詢問著「想不想去走走看吊橋?」這次她竟然立刻回應了聲「好!」我才了解到,原來孩子表達意願的時候,不見得是這麼明確的,也不見得是她沒有聽見。停頓,也許是她正在傾聽內心想或是不想,也或許是正在思考要或是不要,也有可能是她還無法表達自己想在這多玩一會。我還記得,當我在問她要不要牽手時,若孩子不想,其實並無法清楚的表達「不要!」而是愣愣的盯著我,這時候我就會瞭解到她沒有意願,將手收了回來;相反的,如果她有意願,就會主動牽著我的手指頭。而我們需要的就是這份耐心。
  對於與一個孩子的相處,我認為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我們透過自身的言行,直接讓孩子體會到什麼是尊重,而不是聽見尊重為何重要。然而在我們的社會裡,很多時候「詢問」只是個幌子,不管是對孩子還是對任何一個人都是。當我們在詢問要或不要、可以不可以、想或不想的時候,我們經常無法同等接受對方的拒絕,這是一件很弔詭的事情。我們在詢問對方的意願,卻只能欣喜的接納他們點頭的回應,而無法以同等的心情接受不要的選項。那為何還要詢問意願?顯然的,背地裡我們對於自己的形象是渴望成為「尊重他人」的樣子,而唾棄「獨裁」這樣的性格。但只要是稍微敏感一點的孩子都會感受到徵詢者無法接受拒絕,他們的徵詢等同於命令,更恐懼於拒絕時對方施予的心理壓力。所以長大後的我們,莫名的有了這樣的價值觀「即使心裡不想,嘴巴也不能說不要。」當看見一個孩子不情願地說好時,就應該要知道這孩子正在經歷內心的衝突,正在壓抑內心裡「不想」的感受。
  準備回程的時候,看著小小的身影自己走在橋上,哼著我們聽不懂的歌,雙臂像是跳舞般的恣意擺盪。我們倆跟著她的身邊,也隨著她的歌聲一起唱著。我常覺得當我們順著孩子的心,讓她去做她想做的事情,很容易的就能看見她們的心情正在舞動著,很容易的就能看見他們沈浸在內心的喜悅當中。孩子是如此的單純,在他們尚未受到社會價值的制約前,他們只懂得表達想或者不想,一但他們歷經了必須得依附、順從他人的期待時,就開始思索著要或者不要,開始強迫自己壓抑內心的不想而勉強回應了「可以!」我們有多大的耐心、付出多少程度的瞭解、以及接納他們意願的空間,就決定了他們能夠多安心地成為真實的自己。很不可思議的,一歲七個月大的孩子平靜的、愉悅地和我們度過了一整天。其間,我們曾試圖讓她坐在樹幹上,但她的表情與肢體的抵抗讓我深深感到沒有意願的訊息,立刻便將她放了下來,倘若我執意而不顧她的意思,那最後也只能選擇哭鬧了。
我們也許有一個角度可以去檢視自己,當遇到孩子哭得這麼激憤時,是不是我們自己忽略了什麼?是不是我們誤解了他們的意思?是不是我們瞭解的還不夠?好好的,為這件事情負起責任,也允許孩子能夠傷心難過的哭泣。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凌晨五點,是即將黎明的時刻,也是冷鋒悄悄過境,剛從溼冷的天轉變成乾冷的氣候。穿著羽絨外套行駛在經常往返的路上,令人熟悉的夜幕漸漸隨著太陽的升起,紫艷了漆黑的天空,總是在愜意悠閒的早餐後,不約而同地向著晨曦的低調入場輕聲讚嘆「真是太美了!」。
    在摯愛的關係裡、親密的距離裡,許多不易察覺到的都被加深了,那很難受,卻能讓我們的自由和真實更加綻放。我們都是帶著禮物與對方相遇的,那可能很痛苦、可能很沈重、很恐懼,但這些看似黑色的包裝裡有溫暖也有愛,可以逃避,但記得在有勇氣的時候回來溫柔地拆開它。
    好幾次出帳廁所,仰望星空醞釀著感覺,在尿嘩啦啦的灌注到草地後,水鹿才發現到自己的存在,驚嚇的鳴叫了一聲響亮的警戒!對此,我沒有一次是保持冷靜的,距離實在太相近,我似乎可以感覺到牠在我的身旁倉皇跳走,牠的舌頭大概還掛在嘴巴外來不及收進去吧?
    前陣子與朋友閒聊著教育,他說著「反正就是虛偽,你聽得到抱怨是你的本事,基本上孩子知道誰是真誠的。我做教育,只想留著孩子原有的真誠⋯。」
    社群網站的出現,使得我們有權利去解除與一個人的關係,但這其實是一件弔詭的事情,好像一個按鍵就可以將另一個人完全抹滅乾淨,完全的革除,不讓對方出現在自己的世界。好像多了一個這樣的設定,我們對於自己的人生境遇就有了選擇的餘地,終於可以決定什麼了。而換個角度去思索,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想透過一個執行鍵去解除?
    我們與一棵樹之間能有什麼感情嗎?說到人與人,或是人與動物間的感情也許並不陌生,似乎可以用些簡單的字句去闡述那份連結。但要是探討一個沒有任何表情和反應的生命,像是一棵樹或是一條溪,或稍縱即逝的一朵花,那份感情會是什麼?
    凌晨五點,是即將黎明的時刻,也是冷鋒悄悄過境,剛從溼冷的天轉變成乾冷的氣候。穿著羽絨外套行駛在經常往返的路上,令人熟悉的夜幕漸漸隨著太陽的升起,紫艷了漆黑的天空,總是在愜意悠閒的早餐後,不約而同地向著晨曦的低調入場輕聲讚嘆「真是太美了!」。
    在摯愛的關係裡、親密的距離裡,許多不易察覺到的都被加深了,那很難受,卻能讓我們的自由和真實更加綻放。我們都是帶著禮物與對方相遇的,那可能很痛苦、可能很沈重、很恐懼,但這些看似黑色的包裝裡有溫暖也有愛,可以逃避,但記得在有勇氣的時候回來溫柔地拆開它。
    好幾次出帳廁所,仰望星空醞釀著感覺,在尿嘩啦啦的灌注到草地後,水鹿才發現到自己的存在,驚嚇的鳴叫了一聲響亮的警戒!對此,我沒有一次是保持冷靜的,距離實在太相近,我似乎可以感覺到牠在我的身旁倉皇跳走,牠的舌頭大概還掛在嘴巴外來不及收進去吧?
    前陣子與朋友閒聊著教育,他說著「反正就是虛偽,你聽得到抱怨是你的本事,基本上孩子知道誰是真誠的。我做教育,只想留著孩子原有的真誠⋯。」
    社群網站的出現,使得我們有權利去解除與一個人的關係,但這其實是一件弔詭的事情,好像一個按鍵就可以將另一個人完全抹滅乾淨,完全的革除,不讓對方出現在自己的世界。好像多了一個這樣的設定,我們對於自己的人生境遇就有了選擇的餘地,終於可以決定什麼了。而換個角度去思索,是什麼原因讓我們想透過一個執行鍵去解除?
    我們與一棵樹之間能有什麼感情嗎?說到人與人,或是人與動物間的感情也許並不陌生,似乎可以用些簡單的字句去闡述那份連結。但要是探討一個沒有任何表情和反應的生命,像是一棵樹或是一條溪,或稍縱即逝的一朵花,那份感情會是什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接受孩子哭泣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尊重孩子的意願
    Thumbnail
    在0~8 歲的早期教育階段,保護學習熱忱和動機更為重要。陪伴孩子學習英文時,父母及老師應以真誠互動和幫助理解為主。英文輸入方式包括共讀繪本/有聲書、唱兒歌、看卡通、日常對話等。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在親子的日常交流中,如何避免對話成為一場單向的詢問會?當我們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樣?」時,經常只換來一句「還好」。 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不想分享,而是我們的提問方式未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簡單而具體的問題,開啟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化繁為簡,打開孩子心扉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們為什麼問這麼多問題,以及幼教的教學方式。著重在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Thumbnail
    育兒書和專家文章看了很多,到底孩子心裡想的是不是真的像專家說的那樣呢? 林寶脫口而出的真心話,有時候真的讓我不得不服...
    接受孩子哭泣 讓孩子自己做決定 尊重孩子的意願
    Thumbnail
    在0~8 歲的早期教育階段,保護學習熱忱和動機更為重要。陪伴孩子學習英文時,父母及老師應以真誠互動和幫助理解為主。英文輸入方式包括共讀繪本/有聲書、唱兒歌、看卡通、日常對話等。
    Thumbnail
    身為父母,總是想保護孩子,但有時候我們的愛會變成育兒誘惑,硬拗孩子聽從我們的意見。然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自己學習做決定,是更健康成長的方式。父母不必總是要求自己是對的,而是可以和孩子共同成長,一起面對未知的挑戰。
    Thumbnail
       當兒童正常化,發展好人類傾向,那自然是朝善的方向去發展,擁有足夠的愛及接納,會尋找自身的價值及意義,於是幫助他人及環境的行為就會產生了。成人應用愛及尊重的態度,屏除成見,觀察與幫助孩子發展人類傾向。不求上進的人必是童年時期沒有發展好人類傾向。   照顧者對孩子從小到大的言語,會成為孩子長大後
    Thumbnail
      在課堂上我學習到一個觀念,不要用學習筷,學習筷是讓孩子用夾的方式去使用,拿掉學習筷之後反而不會用筷子,而兩歲可練習使用真筷子。剪刀也是兩歲可練習。也學習到可以問孩子對溫度的感覺「很冰嗎?還是一點點冰?」讓孩子回答時能感受自己的感覺,增進語言的表達。以及沙、水、石頭,是孩子不哭的三寶。  
    Thumbnail
    在親子的日常交流中,如何避免對話成為一場單向的詢問會?當我們詢問孩子:「今天過得怎樣?」時,經常只換來一句「還好」。 但實際上這不是孩子不想分享,而是我們的提問方式未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本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簡單而具體的問題,開啟孩子內心世界的大門。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探索化繁為簡,打開孩子心扉
    Thumbnail
    別再用「不要跑了!」來對孩子說話,探索如何用愛和理解,讓孩子的每一步成長都充滿意義。 我們來聊聊,如何巧妙的將日常的責備轉化為溝通的藝術,用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引導孩子,讓他們學會從錯誤中成長,發展出同理心與自我反思的能力。 閱讀全文,讓愛和理解成為你與孩子溝通的橋樑。 轉化責備為溝通的藝術:
    Thumbnail
    每當孩子任性摔東西、哭鬧不休,您是否感到束手無策?這其實是他們用身體語言在向我們發出的求助訊號。 讓我們學會成為孩子情緒的翻譯官,耐心傾聽和解讀他們真正的需求。從認識到引導,我們不僅能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緒表達方式,更能為他們日後的人際溝通技巧奠定基礎。 閱讀全文,探索如何逐步引導孩子用言語代替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孩子們為什麼問這麼多問題,以及幼教的教學方式。著重在培養幼兒的自主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