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陪孩子面對陌生人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我想談並不是如何鼓勵內向孩子接觸社交,或者不要隨便讓陌生人碰觸,而是走過看似無害的弱勢族群之前,父母的道德情感與價值觀探討。到底應該鼓勵小朋友勇於接觸、關懷及關懷各式各樣的人,又或者拒非我族人於門外不輕易靠近?
摘錄自潘紅花的《你可以跟孩子聊些什麼?》,標題〈別用街友 當孩子的幸福參考指標〉一文,或許最能貼切表達我想探討的問題。也因為近期朋友的孩子遇到了類似狀況,並把他內心的矛盾與恐懼表達出來,才發現他也說出了我自己內心曾有但未經正視的掙扎。
面對街友,我應該友好善良,但就是不想靠近,也壓抑不住厭惡。
育兒的過程中,會發現處理孩子的問題其實很多都是處理父母本身的問題,誠如這裡想解決的,覺得孩子應該和甚麼樣的人相處,應該碰觸甚麼樣的人,或選擇和誰保持多少距離,都顯示著照顧者的自身的價值觀念,既存在成人內心的矛盾衝突如果不解決,同樣也會呈現在對孩子的引導和示範,可能會造成模仿的人價值觀錯亂,無所依循,也可能帶來不可以挽回的錯誤。
很多研究和文章會表示,大部分的街友都不是自願讓自己變成這樣的,有些可能是長期的失業、有些可能是政府制度不公、經濟衰退的受害者,過高的居住成本也很容易讓過往只能靠勞力賺取收入的人,年邁之後失去經濟來源,同時又苦無子女陪伴協助只能流浪街頭。也不免常發生家庭發生驟變,妻子兒女車禍過世留下孤身一人因而失志沮喪從此一蹶不振,甚至還有醫生、老師、百萬房仲、作家等看似高貴的職業,因為抵擋不住命運的洪流而被沖入社會的褥瘡之地...
這些道不盡背後辛酸和苦悶,都告訴我們,流浪在城市裡的居民,都曾經和我們是同樣的人。
恐懼的來源,很多時候可能只是因為我們不了解、不去了解、拒絕了解,所產生的原始情緒。感受更多「他其實和我們一樣」時,可能就是以同理心取代恐懼的時候。
即使理解,就能帶走恐懼嗎?
但,如果理解仍然帶不走那心底不由自主的反感與卻步呢?
那些被我們大人認為不應該讓孩子靠近的標準究竟在哪裡?
有著功成名就的成功企業家卻帶著陰險的自利特質可不可以靠近?
穿著破爛散發異味手持回收物的街友卻表現和善的氣質和禮貌的舉止可不可以靠近?
我們希望孩子建立甚麼樣的特質就會希望她和甚麼人接觸,但經常表面上我們看不出來骨子裡到底是甚麼人,即便挖掘出大部分的弱勢者皆出自於非自願因素,現實卻可以掩蓋,故事可以做作,過期的食物也可以重新包裝成美麗的商品重新上架。
想要孩子正確接觸到甚麼樣的人真的是我們可以控制的嗎?即
便是僅存於1%的惡意陌生,一旦發生狀況可能不是用機率算術可以挽回的局面。
生命中來來往往的人這麼多,怎麼有辦法在靠近每個人之前就做好身家調查確保交往的人是正常的不會傷害自己的家人,終究還是得回到最低成本的方式來做判斷,外表仍舊是我們難以割捨的標準作業程序。
不由自主的偏見與心理反應或許不應該被過度自卑所苛責,畢竟那是我們活過數十載所累積出來的價值型態和自我意識,在過度追求道德卓越感之前,認清楚大部分的人仍然符合像由心生的法則。
如果不相信成功的人有其成功的特質和熬過同於大多數人所面臨的困難甚至更坎坷的悲痛才有今日的地位,那那些仍在現實中掙扎,夢想自由的嫩葉終有破土重生的信念之人,可能得開始遭受內心的動搖,轉而接受生而不平等的命運決定論。
失敗和貧窮究竟是結構性的社會不公,抑或是個人努力不足所造就的結果也絕對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複雜問題。然而呈現在眼前的事實依舊是最明顯的訊號,無論當下的人是善人或者惡人,富人或窮人,決定要不要讓孩子靠近之前,雖然希望孩子擁有樂於分享和獨立思考的人格,我們也必定先保護他們不受到傷害,再來談論這個引發反感之人行為外表背後有多少身不由己的心酸和值得同情的境遇。
那到底該怎麼做呢?
我想就順著每個父母的直覺去做吧,覺得危險就迴避,覺得安全就靠近,覺得做錯了就修正,畢竟我們自己也從來無法靠著一瞬間的碰觸就瞭解對方是什甚麼樣的人,每個人內心的道德與安全尺度也不同,也會隨著時間和理解程度而改變。
選擇當下感到最舒服的方式去傳遞訊息給孩子,畢竟若是你逼著自己的不安讓孩子去靠近看似奇怪的人,孩子同樣能察覺父母怪怪的表情。我們可以給孩子最好的,其實就是面對挫折、困擾、矛盾以及未知的思考和處理態度,而不是那些既有的價值觀、身家、財產。
面對殘破不堪的生命即使畏懼仍要給予充分的尊重,面對光鮮亮麗的潮流即使崇拜仍要給予客觀的思考,我想那應該是為孩子獨立所能給予最適合的愛。
2019.12.13 08:01
寫於池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會員
80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Erwin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為了創作而苦惱,已經開始每一天都在面對這樣的恐懼 有人告訴我,持續寫文很棒,但要小心不要到最後變成為了寫而寫。 我很清楚,若文字到最後連自己也不能感動,那不間斷的敲打鍵盤就會變成如日常工作一樣,重複的標準作業程序,如同日復一日的開機、打字、校正、列印、蓋章、壓日期、陳核,執行時盡力把每個環節扣住,把
每天寫出一段文字,持續一年 從11月8日開始(中間只有11月10日忘了甚麼因素缺席),起初總能感受到寫出文章的樂趣,每篇文章都像是自已的創作結晶,不含有一字一句的複製貼上,但卻也不斷的抱著「寫不出東西」的恐懼走到了今天第這34個日子。撐過21的原則之後,接下來的小目標便是要撐過60天,真正養成寫作
「我要自己走~」 不只是要去新北耶誕城的路途中,從板橋車站的耶誕活動場地返回住處時,也都這樣要求著我們。 女兒不是第一次講這句話,但今天特別的是,回程時從中山捷運站出口一路走到台北住處,都不再要求抱抱,這距離少說也有平時讓孩子走路的4-5倍。一路上偶爾牽著爸爸手,偶爾換成媽媽,或倆手各牽一個,時而
圖片來源:科教館官網 北漂第二天,101、商圈百貨、異國餐廳、士林師大都在造訪清單,單身而言! 商圈百貨→公園、兒童樂園、科學教育館、博物館 異國餐廳→親子餐廳 士林師大→球池溜滑梯 這些,才是父母帶小孩出門應該有的景點樣貌。 在台中的時候,科學博物館是我最喜歡帶女兒放風的好去處,光是常設的生命演化
收拾行囊的日子,總是充滿期盼,因為代表著暫時或永久地離開現有的環境,可能是探親、可能是旅行、也可能是被動地或主動的追尋新的生活模式,無論啟程的理由是甚麼,都還是會帶給人不少新鮮感的寄託。 一直都由媽咪帶著女兒坐火車去找爸爸,這次是第一次爸爸和母女倆一同坐火車到離開家的目的地。三個半小時的車程果然令
這波天氣又濕又冷,周圍沒有任何遮蔽下讓體感溫度又下降了幾度 寒流,是橫越過台灣中脊之後,或者是這幾年暖化之後的第一次。 地板是會讓腳想穿拖鞋的、蹲坐馬桶前是會猶豫不決的、走出室內手是會插口袋的,因為太久沒有經歷寒流,偶爾還是會懷疑一下,是不是自己年紀越來越大,身體就越來越怕冷了(因為總是有不符合情境
為了創作而苦惱,已經開始每一天都在面對這樣的恐懼 有人告訴我,持續寫文很棒,但要小心不要到最後變成為了寫而寫。 我很清楚,若文字到最後連自己也不能感動,那不間斷的敲打鍵盤就會變成如日常工作一樣,重複的標準作業程序,如同日復一日的開機、打字、校正、列印、蓋章、壓日期、陳核,執行時盡力把每個環節扣住,把
每天寫出一段文字,持續一年 從11月8日開始(中間只有11月10日忘了甚麼因素缺席),起初總能感受到寫出文章的樂趣,每篇文章都像是自已的創作結晶,不含有一字一句的複製貼上,但卻也不斷的抱著「寫不出東西」的恐懼走到了今天第這34個日子。撐過21的原則之後,接下來的小目標便是要撐過60天,真正養成寫作
「我要自己走~」 不只是要去新北耶誕城的路途中,從板橋車站的耶誕活動場地返回住處時,也都這樣要求著我們。 女兒不是第一次講這句話,但今天特別的是,回程時從中山捷運站出口一路走到台北住處,都不再要求抱抱,這距離少說也有平時讓孩子走路的4-5倍。一路上偶爾牽著爸爸手,偶爾換成媽媽,或倆手各牽一個,時而
圖片來源:科教館官網 北漂第二天,101、商圈百貨、異國餐廳、士林師大都在造訪清單,單身而言! 商圈百貨→公園、兒童樂園、科學教育館、博物館 異國餐廳→親子餐廳 士林師大→球池溜滑梯 這些,才是父母帶小孩出門應該有的景點樣貌。 在台中的時候,科學博物館是我最喜歡帶女兒放風的好去處,光是常設的生命演化
收拾行囊的日子,總是充滿期盼,因為代表著暫時或永久地離開現有的環境,可能是探親、可能是旅行、也可能是被動地或主動的追尋新的生活模式,無論啟程的理由是甚麼,都還是會帶給人不少新鮮感的寄託。 一直都由媽咪帶著女兒坐火車去找爸爸,這次是第一次爸爸和母女倆一同坐火車到離開家的目的地。三個半小時的車程果然令
這波天氣又濕又冷,周圍沒有任何遮蔽下讓體感溫度又下降了幾度 寒流,是橫越過台灣中脊之後,或者是這幾年暖化之後的第一次。 地板是會讓腳想穿拖鞋的、蹲坐馬桶前是會猶豫不決的、走出室內手是會插口袋的,因為太久沒有經歷寒流,偶爾還是會懷疑一下,是不是自己年紀越來越大,身體就越來越怕冷了(因為總是有不符合情境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Thumbnail
當孩子被排擠或被孤立時,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種情況呢?本文探討了孩子被排擠的原因,包括太自我中心、不知如何與他人相處、遇到問題不會解決等問題,以及父母應該避免的NG行為和處理排擠問題的4個流程。最後,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並且如何與他人相處。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當你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用沉默構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你是否曾經感到無助? 在孩子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什麼煩惱和秘密?如何巧妙的邀請他們開口,又不觸碰到那份脆弱的心靈防線? 一起來探討如何巧妙拆解那道沉默的牆,讓家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共同經營一段溫暖而深刻的親子關係吧! 閱讀全文,一起探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Thumbnail
父母的不易從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而非你出世的過失。
Thumbnail
在了解孩子各個年齡會出現的與朋友玩遊戲的方式後,我們大概可以推測,孩子在該階段交朋友的狀況,是不是真的需要家長開始介入,所謂的介入,絕對不是直接幫孩子找朋友!擁有朋友這件事不會是一個階段性,而是一個連續的、長期的過程,因此孩子需要得到的,是如何與他人當朋友、用什麼技巧、如何持續擁有正向的朋友關係。
Thumbnail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們開始帶著孩子去公園、與其他朋友的孩子一起出去玩,這時候我們會開始觀察孩子與其他同儕的互動,是活潑社牛、冷靜穩定、還是更愛自己操作等等,最讓人擔憂的,是看到孩子永遠都自己一個人,無法跟大家一起玩。 在開始探討交朋友一起玩的技巧前,我們需要先知道:"玩,是有年齡發展的!",也就是
Thumbnail
當孩子被排擠或被孤立時,父母應該如何幫助他們解決這種情況呢?本文探討了孩子被排擠的原因,包括太自我中心、不知如何與他人相處、遇到問題不會解決等問題,以及父母應該避免的NG行為和處理排擠問題的4個流程。最後,父母應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並且如何與他人相處。
Thumbnail
你是否注意到,當孩子的臉上沒有了往日的笑容,他們的小世界可能正面臨著挑戰? 親愛的父母,當孩子在人際關係的迷宮中徘徊,我們如何成為他們的燈塔,引導他們找到溫暖的港灣? 這篇文章將探討如何透過溫柔的對話,成為孩子心靈的守護者。閱讀全文,讓我們一起照亮孩子成長的路。 父母如何溫柔探索孩子的人際
Thumbnail
當你的孩子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用沉默構築起一道道看不見的牆,你是否曾經感到無助? 在孩子的沉默背後,隱藏著什麼煩惱和秘密?如何巧妙的邀請他們開口,又不觸碰到那份脆弱的心靈防線? 一起來探討如何巧妙拆解那道沉默的牆,讓家成為孩子心靈的避風港,共同經營一段溫暖而深刻的親子關係吧! 閱讀全文,一起探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在公共場合,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是學習的機會,遇到孩子過於活躍時,我們是否真的需要立刻制止?或許,透過溫柔指導和正面溝通,我們可以教會他們更多。 以身作則,是對他人的尊重,更是對孩子最直接的教育。當我們在他人面前謙卑示範,孩子學習到的,遠比單純的「不要」來得多。 一起探索如何在肯定中引導,讓孩子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