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29|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無所不在的戰爭-談科技日新月異帶來負面效益

第五代戰爭: 美國描繪包含資訊戰、網路戰、認知戰

世界的歷史歷經多次改朝換代,主要可分成四代戰爭。第一代戰爭主要行為者為民族國家,自1684年的「西發利亞條約」到19世紀中葉為止;第二代戰爭則是自19世紀始,後膛步槍的發展使各國改變作戰策略,而這類攻擊模式則是持續到戰間期;第三代戰爭主要是指德國的閃電戰模式;而第四代戰爭則是冷戰時期大量出現的叛軍、游擊隊和恐怖組織的反思,其凸顯民族國家已失去對「戰爭行為」的壟斷。美國國防部長表示,「第五代戰爭」實質上是利用軍事與非軍事力量的合作,加重資訊傳波及控制,不只減少傷亡,更擴大了戰爭的威力或可稱作「認知戰」。舉俄羅斯在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島」所運用的戰略,便是以入侵網路,造成內部分歧嚴重,民心大多歸化俄羅斯,其更舉出「俄國會捍衛俄羅斯人」等資訊讓克島人民相信自己本身即為俄羅斯的一份子,促使克島人民公投獨立,俄國未費一兵一卒奪走白烏克蘭的土地。
除此之外,現今許多反恐問題和科技戰爭亦有相關性。最近不少民族主義極端組織(如:伊斯蘭國),在網路上對西方大國隔空喊話,表示「未屈服於美國」,其戰鬥力和兵器裝備雖遠不及美國,但此方式成功滲入青少年團體,吸引不少「聖戰士」與其同行。
類似的案例亦在世界各地發生,科技戰爭的範疇不只侷限於實體戰爭,假新聞亦為科技戰爭中的一環,由「網紅」、「素人寫手」、「半機器人」所組成。例如2017年林亦含事件後,補教業便利用行銷公司製造輿論,綜合正反兩面的評價,藉機消除大眾對於補習班的存疑之心。而有些假消息則是透過購買社群媒體帳號,經營內容農場,如美國總統大選便是透過人類的潛意識中對於訊息的固定運作機制控制人群,漸漸滲透進入社群,接著同溫層效應控制思想,達到帶風向的目的。(註:同溫層效應指的是當人們生活周遭的人所得知的訊息大致上相同時,變更容易對於這類訊息深信不疑,尤其當社群網路中的訊息風向相同,人們就更容易相信自己的想法而失去思辨能力。)

網路具有匿名性,差點成為殺人凶器

中國在2015年提出「網路實名制」引起兩面爭論。支持方認為,以政治體系而言,若是想管理將近14億人口,與其擔心中國人民在網路上散播各類訊息,有損國家名義或導致人民無法接受共產思想控制,而封鎖許多網路平台,不如以網路實名制作為替代方案。此外,網路匿名化導致許多人認為不再需為言論負責,因而催生網路霸凌。反對方則認為,政治限縮的中國若通過網路實名制,人民亦減少資訊的管道,距離自由將變得更加遙遠。
先不論中國網路實名制的可行度,網路匿名化會產生那些問題呢?電影「玩命直播」中,主角透過直播高難度的挑戰博取知名度,,卻演變為一場攸關生死的賭局。接近電影尾聲,付費觀賞玩家任務的「粉絲」要求存活玩家朝對方開槍即得勝,正因其匿名性,粉絲在直播平台上恣意妄的要求及言論,差點造成悲劇。
2015年,女星楊又穎因承受不了毀謗及網路輿論壓力,自殺身亡。澳洲一名14歲網紅(Amy Everett)同樣遭受網路霸凌而選擇輕生。父親甚至哽咽邀請酸民出席葬禮,「若不是你們,我們今天不會出現在這樣的”Occasion”。」網路可以是一個宣洩之處,但仍要避免傷害他人,共創安心網路空間。

除了網路成癮,青少年面對網路還產生哪些問題?

現今許多家長紛紛將青少年成績下滑、不善交際、科技冷漠等行為怪罪於「科技產品」然而網路對青少年之影響,不僅僅侷限於成癮問題。如同前述,青少年可能因受某些極端組織影響,出現行為偏差;或是因為在網路上受到霸凌攻擊,無所適從。另外,網路迷信為近幾年新興的青少年議題,攻佔臉書等社群媒體關於「心理測驗」、「愛情測驗」或「星座占卜」網站成為網路迷信的一大關鍵。青少年判斷力較為不足,若缺乏適度引導,更可能間接導致人際及日常關係受影響。

結語

科技來自於人性,然而現今科技的進步已逐漸超乎我們所想像,科技成為新的戰爭方式,更是以往無法預測的。面對這類科技戰爭,我們應該要有一顆澄淨的心靈,懂得明辨及思考,避免成為思想控制的一員;此外,網路的匿名性也可能成為無形中傷害他人的兇器,因此對於網路言論,我們依然要保有善良與溫暖,減少攻擊、霸凌及歧視性言論;最後青少年接觸資訊科技越來越普遍,青少年也要懂得明辨,勿將網路世界與現實生活混淆,影響人際關係。期許未來能夠有一個更友善的網路環境。

補充:

  1. 玩命直播影評:想要成為網紅,難道不好嗎?
  2. 青年日報:克島公投及第五代戰爭
  3. 用鍵盤摧毀人命,澳洲女模自殺事件
  4. 假新聞從哪裡來?別再被假新聞騙了
責任編輯:賴妍禎 核稿編輯:管之岑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