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06|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我在醫院學到的事

我坐在馬尼拉聖路加醫療中心(St Luke’s Medical Centre)放射線腫瘤科的候診室,算來這已經是第二個月了。
從週一到週五,每天早上到這裡掛號,以先來後到次序等放射線治療,20分鐘療程之後去附近的餐廳、或購物中心吃早午餐,然後回家,是我們的固定行程。
等待的時候住院醫師Dr. Luna 走過來問,“怎麼樣?這個週末有沒有正常進食?可不能再瘦了!”
我笑笑跟他說“可以帶馬到河邊,沒辦法強迫馬喝水啊!“ (旁邊的那頭「馬」心虛地瞄了我一眼,不敢吭聲!🤣🤣)
每天來這裡報到,對這裡的流程已經駕輕就熟;放射科的工作人員都成了熟面孔,就好像每天來找朋友串門子一樣。

醫院是個會讓人覺得幸運的地方

1) 等待的時候看了幾個手機傳來的武漢醫院影片:有些病人被迫在沒有防護隔離的狀態下,與屍體同處一室;一長排的屍體放在醫院走廊;病人坐在醫院門口吊點滴。 連夜趕工搭建的「方倉醫院」不是一個個隔離的小方倉,而是幾百張病床放在一起、沒有隔離的一個大方倉。
相較起來,可以在正常的醫療環境下接受治療,還遇上了幾個「視病如親」的好醫生,在他們的照顧下病情日漸有起色,是一件十分幸運的事。我不能想像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一家子身處武漢,會是什麼樣的光景。
2)看到醫院裡其他的病人 — — 從病房推過來、躺在病床上無法移動的老太太;連身裙下只剩下一條腿、拄著拐杖的妙齡少女、坐在輪椅上、用鼻胃管喝果汁的年輕男人 — — 就讓人覺得四肢健全、可以不用輪椅進出醫院是一件很美好的事。
3)以前覺得癌症是絕症,無藥可醫。這幾個月在醫院我才理解,只要是疾病,都有機會面對「死亡」,只是或然率高低而已。肺炎、流感、癌症、中風、肝炎、癌症等等,每一種疾病都可能帶走病人的生命,而每一種疾病都有人康復。從這個角度來看,癌症其實也沒什麼大不了。更何況現代科技進步,有許多癌症新療法可以提升治療效果。
4)有個親戚在美國生病,每次約見醫生就得等上兩個星期,排期做檢查也是兩個星期、等檢查報告又是兩個星期,然後又得做不同的檢查;單單是病情診斷就花了超過3個月,連療程都還沒開始。
在聖路加醫院這些都是以「日」為單位,醫生們知道病情不能拖延,也就會儘快安排檢驗與診斷的時間;家人可以儘快接受診療,又是件讓人覺得幸運的事——我們還曾經有下午5點看心臟血管科醫師、當天晚上8點照超聲波、第二天早上10點複診的經驗。
(我覺得這是亞洲國家的效率使然,在台灣是如此,香港也是如此。幾年前我視網膜剝離,半夜12點去跑馬地的養和醫院掛急診,醫院請了執勤的眼科醫生來看診,建議我立即住院開刀,第二天早上9點我就進了開刀房。)
5)菲律賓也有「全民健保」(PhilHEALTH) ,只要曾經在菲律賓工作、有繳納社會福利保險的國民,都可以申請這個健保的理賠。理賠金額當然不及一般私人保單多,但也不無小補。又是件幸運的事!
最值得一提的是,60歲以上的菲律賓國民,都可以申請長者卡(Senior Citizen Card),憑卡所有的醫療服務(醫生顧問費、醫藥費、檢驗費等等)一律打八折。對於長者這是最立即而貼切的優惠。(拿外國護照的人就只能流口水了!)
剛來的時候醫院裡大概有一半不到的人戴著口罩。我嫌戴口罩氣悶,又覺得自己只是來陪診,不需要全副武裝。
但自從世界衛生組織宣布新冠狀病毒已經造成了世界健康危機、菲律賓傳來全球第一個中國以外的新冠狀病毒死亡案例之後,一夕間醫院裡超過9成的人都戴上了口罩,我,也隨俗了。
大家都知道醫院是個充斥著細菌和病毒的地方。但坦白說,這陣子在醫院進出,隨處可見酒精搓手液、清潔人員提著拖把消毒洗手間,反而令人覺得安心:
我知道即使有看不見的病毒,至少醫院裡裡外外打足了12分精神抗疫。而且政府幾天前就宣佈來自疫區、和曾經到訪疫區的人士一律拒絕入境,防堵了主要的傳染來源。
離開的時候碰上了醫院大廳的現場表演時間。這次鋼琴手和兩個歌手都戴上了口罩,三個人圍在三角鋼琴旁邊,歌聲悠揚,照例獲得滿堂彩;戴著口罩的觀眾一點也不吝嗇給予掌聲。
戴口罩的時候,仍然可以歡唱人生——這才是勇士的真精神!
喜歡我的文章?請加入「火山腳下的二三事」臉書專頁,追蹤最新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NewLifeInAlbay/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