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1|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三十分鐘內就懂的系列:政策數字

有在每天看電視的讀者,最常出現的政策辯護與爭執,不外乎是執政黨強調編列多少預算,非常的在乎民眾與社會福祉,在野黨則提出另外一個版本的數字來反擊,證明執政團隊有多無能與圖利特定對象嫌疑。相信讀者也有經驗,在跟某些朋友聊天的時候,常常遇到所謂感覺派,總是用感覺來衡量數字的多寡,感覺派真的有錯嗎?還是數字派太過理性反倒失真?
茲舉營養午餐為例子說明一下。這篇新聞 - 99年開始免費提供營養午餐,還有這一篇比較老的三項軍購預算可供學童吃2500年,這兩篇新聞看起來關連不大,但包括了兩個概念。其一是數字的轉換,其二是資源的轉換。(相關參考資料:國小概況表,國中概況表,中華民國歲入歲出)
以第一篇新聞為例子,提到一年需要190億就可以供給所有學童的營養午餐費用,那麼我們僅以97年度的資料來算一下,公立的國民中小學學生大約有250萬人,除下去後得到什麼數字?7600塊。如果假設一年只有180天要上學吃午餐,可以得到40塊左右的數字。在台灣中餐40塊可以買到怎樣的菜色這大家心裡有數,不過考慮到大量訂購可以降低成本,則又不見得說這價格太差。
在這裡是極簡單的計算,讀者請記得把所有政策的數字都去換算成當事人的數量,通常得到的結果都不會距離事實差距太遠。第二篇新聞就比較好笑了,三項軍購可以吃2500年?請把6108億除以190億看看,會得到32年的時間,這會不會也差太多了?額外再提供一個數字,中華民國一年的歲入有一兆以上,190億大概佔了1%,以上的數字跟比例到底算多還是算少,讀者可以自己想一想。
國家的任何政策,必定跟國民有關連,只是關連的強度如何而已,所以在看政策中數字的時候,請注意到幾個基本原則。
判斷這項政策的影響範圍。例如中小學營養午餐,那麼當事人就是大約250萬,而不是把總共多少父母當成當事人,吃營養午餐的不是他老爸老媽。
分析這項政策提供之數字,到達其適當的層級。例如營養午餐是每一個學生每天都在吃,所以數字的計算就不能用全國有幾間學校,每年大概吃六個月這種方式代換,這通常都會產生數字的錯覺。
看懂政策其實一點都不難,難在你會不會受到情緒的干擾。例如軍購5000億到底多還是少?要以歲入來說,三項軍購佔了一年歲入30%以上,這當然是很多。但武器可以使用多久?假設可用十年的話粗估是每年歲入的3%,3%到底算不算多?這就很值得去思考了。
總之,感覺派看事情會出問題,往往不是出在數字本身的大小有問題,而是在其判斷影響範圍,以及該有之層級搞混。例如把國家層級的軍購問題,拿去跟你個人的年薪來比較,這當然會感覺的莫名其妙。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