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思想簡述系列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唐太宗李衛公問對》(本篇請參考武經七書)

個人與著作背景:

這裡不考慮託偽之作的可能,畢竟本篇目的不是考古,只會大致解釋一下。唐太宗不需多說,李衛公指的是李靖,問對是指兩人的問答集,由於當事者不可能寫這種玩意,用詞語法也不合,故這比較可能是有侍臣一旁記錄,後來有人整理。無論如何,兩人的對答相當精采,值得一看,但本篇著重在戰略的思想上,故不對其兵法布陣多所著墨。

raw-image

太宗衛公問對思想主旨:

上中下三捲,主要都在討論其兵法運用,對於整體戰略思想的討論著墨不深,但實際上可以從其對兵法與戰術的討論中,得出一些戰略觀點。第一點為知兵,平時就要教練軍隊,使其進退有道,與敵對陣,要用各種方法蒐集情報。第二點是順勢,治理西域少數民族,要順應他們的天性,不需強求改變,但對幼兒教育則可以循序漸進的改變。觀察兩人對談的用兵之道,不外乎:「奇正、虛實、陰陽循環」

這裡需要對孫吳各家兵法有點了解才能領會,他們兩人談的是用兵之道,並隨時提出前人的事蹟佐證,再加以討論與延伸。大致上兩人在談的,就是用兵之道無外乎虛實兩字,如何欺騙敵人,又如何出奇制勝,不管兩人說的方法有多精妙,我們可以總結如下,一、平時要練兵,戰時好指揮;二、以奇為正,以正出奇,兩者互相循環沒有衝突;三、利用各種方法迷惑敵人,使敵人依照我方設想的動作。這說穿了就是軍隊平常要積極訓練,故軍隊的訓練要有方法,先愛護士卒才能後處罰,若不能使士兵甘願受訓,那麼怎樣早操晚操都不會有用。說到底也不過就是「平時多燒香、臨時不需抱佛腳」,很簡單的道理,因為觀察兩人對談,可以看出對用兵之道的總結:「形水」

訓練士卒要有柔軟性,治理少數民族要順應他們的習性,前、中、後三軍在後退的時候後軍就可以變前軍,面對敵軍時要讓敵人遷就我方的形勢,我方要積極誘導敵人,就算是採取主動,也應該順著敵人的部屬,而變化萬千。無論談到哪一方向,兩人的共識總是相同,就是不能拘泥特定的方法。所以說,將領怎麼挑?李靖對於兵法的評判是:「道、天地、將法」

來做一個總結,一個領導者要先能用兵進退有據,適時任用人才做對事情;再來才能戰必取勝、守必穩固;最後才是隨心所欲。將法指的就是用人之道,要如何挑選人才、運用人才;天地是指可以了解環境的形勢,充分利用手中資源,這樣就可以在任何地方先敵人一步取得優勢;道,則是在說明可以通曉定律,張良急流勇退,是知道劉邦不可共富貴,孫武伐楚後就消失無蹤,是明白吳王不能容人,范蠡在勾踐滅吳後就改姓歸隱,是清楚越王不可能在身邊留有威脅性的人才。一個人可以在事前就知道後來發生的事情,並且知所進退,這種人當然是深知兵法進退之道的高手。而這三種層次必須循序漸進,從下而上。換句話說,李靖認為這是要練的,沒辦法變出來,只能一步步學習與累積經驗,太宗也很清楚,所以叫李靖審慎挑人,把兵法傳下去。

兩人對兵法的認知,可以延伸到戰略上的做法,也就是在治理軍隊、外族上,面對威脅、敵軍上,都要懂得因應形勢變化做法,而且要順應形勢不能強求。治理國家要順應民情,不強迫民眾作不願意的事情;對抗威脅要掌握主動,讓敵人順應我方的誘導行動。

太宗衛公問對思想優點:

  • 大量的古兵法討論,充分解釋古代戰略大家的用兵與治國方法,使其不在太過玄妙難解。
  • 應用古兵法與個人經驗,轉化為教育訓練的辦法,使我們可以理解其改變軍制與陣法的思路,避免史家不懂兵的詮釋錯誤。
  • 從其改變陣法的道理,讓我們可以完全理解,陣法的變化跟時代的進步、技術的成長息息相關,古陣法會留傳必有其優秀的地方,優秀處絕對不是在字面上的意義,而在其精神。

太宗衛公問對思想缺點:

  • 問對語錄很難有系統化的整理,問對的狀況更嚴重,讀完後心情愉悅但很難有確實的體會。
  • 兵法節制等需要很多的背景才能理解,諸如武器、時代技術、社會狀況。

筆者個人對問對的簡評:

兩人的對談相當精采,重點不該放在談論的內容,而是雙方「為何這樣問問題」、「為何如此答問題」。像太宗詢問李靖六花陣的改變,李靖回答道基本行伍、訓練上,表示把諸葛亮的八陣變為六花陣,理由出在基本的軍隊基礎訓練跟運用上已經有變化。又如李靖解釋司馬法時提到管仲,太宗引申到管仲的兵法是以王道為基礎,而非霸道,跟一般儒者照表面鬼扯不同,其引申的意義在於對歷史的了解,太宗是因為諸葛亮自比管仲,諸葛亮是王佐之才,想必管仲也不會差太多,只是因為周室衰微,只好找齊國來匡正天下。

其實兩人的概念是非常簡單的,「凡事必有原因」,古代某人用了某種方法打仗贏了,一定有其可取的地方,若現代不可使用,那也是因為時代不同而不是這套方法沒有用,問題在怎麼循著古人的精神去修正。也可以看出兩人並不會空想,光看其選將、練兵、佈陣、因敵,都很在乎現實,重視過程而不是只看結果。結果通常都是有其對應的開始,這說到底就是「養兵千日、用在一時」,凡事多準備一下,事到臨頭可以運作的範圍也比較大。

不過,要說缺點也還是有,兩人的對談雖然可以看出其戰略的思想,但也因為如此,可以肯定他們的思想並不完整,都是多年經驗累積出來的,只是雙方的聰明才智都很高,可以把經驗具體化成實際的SOP執行。問題就出在其沒有一貫的價值體系,硬要說的話就是維持其唐朝統治,這說來也沒有不對,只是千年後的我們回頭去看,也自然看不到值得我們去深思的思想。這不是這本書的問題,這是時代的問題,我們的問題再怎樣學習兩人的討論過程與切入方法,這才是最難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王立第二戰研所
31.8K會員
1.4K內容數
王立第二戰研所在方格子的主要基地
王立第二戰研所的其他內容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9
就戰略架構而言,軍事上的議題最終都得要大規模施行,政府不做民間做,民間做不來的政府做。 國軍為何執著在灘岸決勝,而不想引導民眾討論城鎮戰?道理說穿了真的沒很複雜,更沒什麼大中國意識或是大陸軍還是啥統派投降論,單純就是「我不想上班只想躺平」的一般公務員心理。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3/12
認識問題為何非常重要,建立軍事常識的功能應該當作第一優先,上周已經講過了,如果處在一種搞不清狀況的環境中,會誤判也是很合理。如果台灣人全部都能了解,登陸戰非常困難,小股部隊上岸又怎樣,只要國軍組織還在,或是民眾的民防能力夠強,上岸幾百上千名解放軍.....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2024/02/28
如果我們從歐洲的戰略角度來看,很多都是混雜在一起,軍事手段往往是一把尖刀,決定插在哪裡,能對敵人造成多大威攝力,才能從這評估其他經濟跟社會問題。說穿了理由沒什麼,美國有兩大洋保護,要把軍事抽離變成獨立項目,難度比較低。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劉備真正的先發優勢,他是大儒盧植的學生,有公孫瓚這樣 的同學。
Thumbnail
劉備真正的先發優勢,他是大儒盧植的學生,有公孫瓚這樣 的同學。
Thumbnail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Thumbnail
「教令之政,謂上為下教也。非法不言,非道不行,上之所為,人之所瞻也。」 教令,過去在《李衛公兵法》第一次讀到,對軍隊而言,簡單說就是「軍隊的規矩」的意思。 國語字典說是「一國元首所頒布的條例」,其實沒有限定的,地方宗師也可以頒布教令。 諸葛亮這邊強調「教」。 這是一個因教而生的令。
Thumbnail
兵家歷來不被視為中國哲學的一部分,在中國哲學史一類的書中,對兵家的討論往往付之闕如。但兵家與道家淵源極深,顯而易見。從邏輯上講,強者勝弱,而歷史上的兵爭,以弱勝強的戰例不勝枚舉,這類「反邏輯」的現象,正是道家勝場,為西方哲學所無。
Thumbnail
兵家歷來不被視為中國哲學的一部分,在中國哲學史一類的書中,對兵家的討論往往付之闕如。但兵家與道家淵源極深,顯而易見。從邏輯上講,強者勝弱,而歷史上的兵爭,以弱勝強的戰例不勝枚舉,這類「反邏輯」的現象,正是道家勝場,為西方哲學所無。
Thumbnail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Thumbnail
「治人之道,謂道之風化,陳示所以也。」 老實說,我每次打開古文,像這種開頭,我也是看不懂在說什麼的。 不懂的東西,就像有牢固防禦的對手,首先一定要找到切入口。 「道」,過去三篇都是「政」,視聽之政,察疑之政,這次卻是治人之道。事實上一直到《將苑》篇以前,除了治人之外全都是政。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納言篇很簡單,其實就是順著視聽篇,講究「廣納諫言」。 四個字就講完,諸葛亮為什麼要寫一篇? 就讓我們繼續來扮演諸葛亮的弟子吧!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Thumbnail
從先秦兵法就一直在說,兵法不是單純管理軍隊的手段,而是政治的延伸。諸葛亮的《兵法二十四篇》,就是「軍政之書」。 諸葛亮思想的根本,來自於道家黃老所衍生出的法家。 而不論人們對他遺留下的這些作品,命名為什麼,你都會發現,這絕對是一套「阿斗教材」。
Thumbnail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Thumbnail
兵部來到第三篇。 終於輪到孫武大前輩來嘴。 可能有很多人都讀過孫子兵法,不過我沒有。 以下正文。 孫子曰:「用兵之道,校之以計,而索其情。」 用兵的重點,在於衡量敵我雙方。 誰的主子站在大義?誰的將領更有才能?誰佔了天時地利?誰的軍隊號令能行?誰的兵士更強,更訓練有素?誰的賞罰分明? 此乃勝負七事。
Thumbnail
春秋時代,齊景公的時候,晉國跟燕國同時進攻了齊國。齊軍難以抵禦,節節敗退。齊國的名相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說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武能威敵,這個不需要懂文言文也知道是甚麼意思。 那甚麼是「文能附眾」? 來到《通典》兵部之二,法制篇。 軍隊要有規矩。
Thumbnail
春秋時代,齊景公的時候,晉國跟燕國同時進攻了齊國。齊軍難以抵禦,節節敗退。齊國的名相晏嬰,就向齊景公推薦了司馬穰苴。說他文能附眾,武能威敵。 武能威敵,這個不需要懂文言文也知道是甚麼意思。 那甚麼是「文能附眾」? 來到《通典》兵部之二,法制篇。 軍隊要有規矩。
Thumbnail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Thumbnail
《通典》,由唐朝後期宰相杜佑所做。 這是一部「典章制度大全集」,主要摘錄過去的史書而成。對於了解時代背景與局勢沒有幫助,但利於橫向比對不同時代的類似制度。 也開創了新的史學著作體裁:政書。 隋唐結束了中國超過三百年的紛亂期,期間超過三十個政體,不同的文化、制度,讓這種典章整理成為了一門顯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