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福爾摩斯學習法工具(五)| 使用《成果》進行個人化學習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在《108課綱》中「核心素養的 3 面 9 項」提出了未來主人翁具有身爲「人」的期望(比起此前應試教育培養出單一技能的「考試人」,這簡直是「文藝復興人」了)
這是歐洲學校培養學生的方式,如果台灣人人能掌握,會是台灣邁向新世代的契機。可惜台灣長久以來(可能受到日本影響)崇尚「專才」、「職人」,對「通才」多負面評價,真能如《108課綱》的期望,教育出悠遊於各領域的通達人才嗎?
相信你也充滿懷疑!
在我看,9 項中的 4 項跟「像企劃人一樣學習」有關:
  • 自主行動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規劃執行與創新應變」這是企劃人每天的工作。
  • 社會參與的:「多元文化與國際理解」這依賴大量閱讀、查詢、跨界比較,以及設身處地,就是企劃人之所以能解決問題的祕密。
  • 溝通互動的:「符號運用與溝通表達」這需要優秀的語文圖像能力,就是企劃人撰寫企劃、文案的本領。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成果》。
身爲長年企劃人、終身學習者,《福爾摩斯學習法》提出了像企劃人一樣學習的方法,《成果》幫助你:
  • 系統化收集、存放、瞭解資訊架構
  • 無邊界融合學習,不再限於科目
  • 用自己的話說出來,表達出來

「吃什麼」不如「如何吃」重要

現代社會越來越多孩子要做齒列矯正,牙醫師說,現代爸媽都把食物剪得小小的、煮得軟軟的,孩子沒機會大口啃咬、用力咀嚼,結果是下巴普遍退化而變窄,比較大顆的恆齒沒地方長,就塞的歪七扭八,只好未來再受苦。
《108 課綱》的那些要求感覺是「沒有範圍」的,就像早年聯考時,英文是唯一沒有範圍的,它也是擊敗很多人的科目。沒範圍如何準備呢?
大量閱讀?參加像「每週讀一本書給你聽,一年 52 本書」這樣的計劃,就能大量閱讀?只可惜這是依據他的大腦整理的知識,你不是他,腦子不同,所以能吸收的有限,但是幫你讀書的那位人士,他又賺錢、又學習!
這就是經過剪切、烹煮的知識,營養成分都沒了,而且會害你長一口亂牙!
企劃人不是人人愛「讀書」,爲什麼他能達到《108課綱》要求的素養呢?這跟他「如何吃」(學習)有關,企劃人常常被交辦任務來解決問題,因此他在克服這個問題的過程搜尋、閱讀、組合知識,這「過程」讓知識深印腦中。
想像你是企劃人,《成果》就是你要交出來的企劃案,你要如何去聽一堂課,然後吸收、重組,再輸出成客戶能懂的圖文呢?
你一定猜到了,「讀過」幾本書沒有這麼重要,如何咀嚼的讀書「過程」才重要。

▮ 《成果》如何咀嚼?

參考書、講義都是別人重組過的知識,把食物切成適口大小以爲你更容易下嚥,其實對你有害。這一篇不切割食物,而是給你處理學習的結構,可以快速把知識經過自己的「咀嚼」變成合適的尺寸,你的身體當然吸收得更好!
《成果》如果做得夠好,未來複習就不需要課本了。

▮ 《計劃》與《成果》的關係

前文提到《計劃》部分時, 在 Notion 中,把任務卡片從左往右拖動並執行計劃,所謂的執行、檢核,就是你在學習的過程,這張卡片告訴你進度。
學習計劃的「執行」、「檢核」就是學習的過程。
你可能會想:Notion 靈活方便,「任務卡片」都能展開成筆記頁面,我何不把學習內容記在卡片這頁就好了呢?
用 notion 看板製作的《計劃》因爲把結構拆掉,才可以靈活調動學習順序配合每個人不同的特性,它的靈活是爲了「在過程中找出結構」,而《成果》是未來你複習時要讀的書,是經過你處理最適合你的「個人化讀本」,也就是在執行《計劃》中找出的結構,你不會希望這本書順序凌亂、章節散落各處。
建議:用《計劃》管理每個學習任務,用《成果》記載學習任務的學習過程。

《成果》Step by Step

我大一時已經學了 6 年英語,開口卻結結巴巴單字溝通,暑假在指導下,一個月就能「Fluent」(流利)地會話,並不是我一個月學了很多,而是遇到個好老師,他把我學過的重整,讓我清楚用法,並且練習,當英語知識中斷鏈的破口被老師補起來,會話就不成問題了。
所以,這裏提到的方法多數經長期驗證,有些你在不同地方聽說過,每個都好像有大用處,但似乎又互相競爭?我們把它們合理地串起來,就可以爲你所用。

▮ 筆記

筆記用於記錄學習時的隨筆,學習包括上課聽講時,或自學閱讀材料時。
如果上課聽講,最好全心聽,下課立刻回顧課堂所學並記錄下來,這種回顧已被證實有利於知識長期鞏固。
如果非得做筆記,記得:上課前,你對所要上的內容還不懂,老師講解就像漸漸展開一張藏寶圖,筆記卻只能依照時間序,無法記錄前後呼應,所以片段零碎。
依照研究,上課忙着做筆記對學習沒幫助,甚至有時會因爲專心抄筆記而沒聽到重要的細節,導致沒聽懂。
但有時候非筆記不可,那務求筆記用容易檢索形式記錄,且儘量簡單不浪費上課專注力。
我們使用「康奈爾筆記法」,很簡單,筆記分成右(筆記)、左(小總結)、下(全文總結)三塊,抄筆記只需要抄在右邊,不必拘泥於結構,快速記錄下來就是。
一邊在右邊抄寫時,找時間在左方小總結處把右邊的筆記用短句寫成小標題,幫助以後記憶。
下課後,24小時內回憶上課內容,總結點列在下方全文總結區。
如前所述,其實最重要的是全文總結的部分,如果能掌握到,就算領略了課程內容。

▮ 跨界

跨界用於找出科目間重疊點,即一個事物在多科目出現過,就是科目間的橋樑。
你是否認識某些人特別有聯想力,當討論國文時,他說出相關的地理、歷史小故事,別人 2D 討論時,他卻是 3D 思考,我們說「你跳太快啦!」,讓我們看看這樣的知識怎麼形成的?
系統思考將不同知識安排在系統中不同的分支,這些知識非獨立存在,而是用跨界當超連結把它們串起來
《108課綱》講的「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前者是將不同科目安排在一棵樹上,某些科目是另一些科目的「父系統」,而科目之間又是「兄弟系統」。
把所有知識都放上不同樹枝後,跨界就是把不同枝幹的知識彼此整合的「超連結」,把各種知識串起來,才能產生「解決方案」、「創新應變」及「規劃執行」。
例如:在國文課讀到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內容找重疊點對各領域聯想:
誰有百科全書式的常識?《108課綱》強調「科技資訊與媒體素養」,只要掌握上課資訊,如課文、作者、作詞背景,就可以找出課文中許多「重疊點」,Google 出比素材更豐富的知識。
從國文課出發對各領域聯想,一方面增加脈絡,一方面預習/複習歷史、地理、國際關係、文化史。未來在別科學到重疊點時,又再次複習國文,這樣常常被回憶起,就很難忘記。
常常這樣自我訓練,腦中的各學門知識就互相參照,就像別人 8 科是 8 本獨立書籍,而他卻是 8 個以「重疊點」產生超連結,互相索引的網頁。
知識以有效率的方式互相索引,就像知識間有交纏在一起的線,拉起一根線其他的也都拉起來了,創新也就產生於活用的知識間。
小學生已經在學習用心智圖 Break down 課文協助理解,而《108課綱》要求的不只是理解,而是由現在程度再向外延伸一層,可以聯想和跨界。

▮ 總結

用於將「筆記」和「跨界」產生的思考,用你自己的話說出來。
美國進行過一個實驗,把學生分作兩組:
  • A 組規定上課時要筆記老師投影片的文字;
  • B 組不需筆記,但下課時回顧課堂所學並寫下來。
然後一週後進行測驗,A/ B 組成績差不多。但過了數週後測驗,A 組的成績輸給 B 組很多。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對鞏固長期記憶來說,回顧比抄筆記效果好,所以美國許多學校已經這樣教育,要求學生撰寫課堂回顧。
你可能會想,在前面【筆記】階段,康奈爾筆記法在紙張下方的「全文總結」區不是已經做好總結了嗎?是的,不過在那個階段,你只是回顧了老師所講/書本所寫的,卻還沒把延伸的【跨界】部分一起思考進去。
假設有一位學問淵博的老師,進行同樣學習時,他所得多得多,因為他原本擁有更多其他知識協助做索引。
【學生等級的領會】+ 【Google 搜尋跨界】= 【老師等級的領會】
在這個階段再來進行一次回顧總結,是讓你的領會達到更高,而且還溫熱著呢

使用

進入《成果》,會看見一個:
進入 notion 《成果》頁面,按下 + 新增學習筆記頁,即可新增一個新的筆記模板。
按下按鈕新增一個頁面模板,內含前述「筆記」、「跨界」及「總結」三部分。
由於 Notion 可以在頁面中新增子頁面,所以你可以把成果這頁當作目錄頁,現在頁面暫時叫做「學習成果《模板》」點開頁面後修改大標題即可。

Hi 我是六叔,正努力撰寫、述說《福爾摩斯學習法》,它是從長期自學和跟孩子的教學相長中萃取出來的,也因爲關懷教育,發現這方法符合認知科學的理論,是對自學者以及家有學生的父母有用的學習方式,歡迎按讚、分享及回應我給我建議。
avatar-img
14會員
18內容數
- 各種學習方法,多是讓孩子「讀好指定教材」,而身爲父母,痛點是他「根本沒意願讀書」啊! - 讀書很好!但網路這麼大,書籍只提供小部分知識,怎麼從茫茫網海學習呢? 六叔從不愛讀書變成「會讀書的人」,瞭解您孩子的學習哪裏卡住。 六叔用這個教女兒,她從台灣中等生成了高壓北京的優等生。 學習升級從此開始!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六叔觀察站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PDCA迭代起自於美國,在日本發揚光大,讓售價不高的豐田汽車造就「神車」傳奇,好多幾十年前的豐田汽車到現在還好好地開,因爲 PDCA讓它改良到很難損壞。
一次次調整水溫的「PDCA 迭代」,就是我們人類正常的學習方式,騎自行車也是這麼學的,但是學校教育卻忘記給我們犯錯的機會。 你下班好累,想泡個熱水澡,習慣的洗澡水溫 40 度,如何調整呢? P 目標 40 度→D 開水龍頭→C 摸一摸太冷→A 要調熱點; P 目標 40 度→D 水龍頭調左
「六叔這個企劃案麻煩你處理一下!」客戶這麼說 「沒問題,這只要用《企劃大全》第 3 章提到的方法就搞定了!」我回答他 很可惜的是,企劃人很少有這種奢侈,他每天所遇到的問題很少是某一本書已經提供解法了,如果有這麼一本書,那客戶自己也會讀,還需要你嗎? 專注非常重要,寬廣的常識更重要,但吸進大腦的常識如
學科和職位之間有明顯的楚河漢界?這些界線都是人造的,身為學習者要融合各學科才能看到全貌,這些位置可以重疊、可以互相參考,這就是跨界學習。 MIT 科學家運用 AI 研發出最強大的抗生素,這在武漢肺炎嚇到全球時真是個好新聞,不過在亞洲,「生物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卻沒有這麼合作無間,電腦科學家覺得用
 別強迫鳥學習游泳,別強迫魚學習飛翔。 你有沒有發現這種「發現自己」的雞湯文好多?我們看到時都說:「對呀對呀!我以前就是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了,要不然我......」 奇怪的是,人類雖然天生自私,但對自己喜好卻不堅持。 把無奈傳下去的學校教育 身為一個每天一早把孩子送去學校、天黑接回來的父母,你是否覺得
福爾摩斯學習法分作《計畫》、《成果》、《日誌》3 部分,這一篇說明《計畫》。 《計畫》使用「看板」方法(Kanban 這個詞是日本來的,因為整個敏捷思維都跟日本脫不了關係)的模板。「看板」就是在辦公室放塊隔幾格的白板,每張便利貼是一個任務,隨進度推進把便利貼往右邊移動。(圖片來源:Wikimedi
PDCA迭代起自於美國,在日本發揚光大,讓售價不高的豐田汽車造就「神車」傳奇,好多幾十年前的豐田汽車到現在還好好地開,因爲 PDCA讓它改良到很難損壞。
一次次調整水溫的「PDCA 迭代」,就是我們人類正常的學習方式,騎自行車也是這麼學的,但是學校教育卻忘記給我們犯錯的機會。 你下班好累,想泡個熱水澡,習慣的洗澡水溫 40 度,如何調整呢? P 目標 40 度→D 開水龍頭→C 摸一摸太冷→A 要調熱點; P 目標 40 度→D 水龍頭調左
「六叔這個企劃案麻煩你處理一下!」客戶這麼說 「沒問題,這只要用《企劃大全》第 3 章提到的方法就搞定了!」我回答他 很可惜的是,企劃人很少有這種奢侈,他每天所遇到的問題很少是某一本書已經提供解法了,如果有這麼一本書,那客戶自己也會讀,還需要你嗎? 專注非常重要,寬廣的常識更重要,但吸進大腦的常識如
學科和職位之間有明顯的楚河漢界?這些界線都是人造的,身為學習者要融合各學科才能看到全貌,這些位置可以重疊、可以互相參考,這就是跨界學習。 MIT 科學家運用 AI 研發出最強大的抗生素,這在武漢肺炎嚇到全球時真是個好新聞,不過在亞洲,「生物學家」和「電腦科學家」卻沒有這麼合作無間,電腦科學家覺得用
 別強迫鳥學習游泳,別強迫魚學習飛翔。 你有沒有發現這種「發現自己」的雞湯文好多?我們看到時都說:「對呀對呀!我以前就是太在乎別人的想法了,要不然我......」 奇怪的是,人類雖然天生自私,但對自己喜好卻不堅持。 把無奈傳下去的學校教育 身為一個每天一早把孩子送去學校、天黑接回來的父母,你是否覺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成癮式學習法 大家好,今天想跟各位 大家好今天想跟各位介紹一本書 成癮式學習法 為什麼會想介紹這本書,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利用我們自己本身成就回饋機制,去達成困難學習的一系列步驟,想辦法享受學習,讓身體的成就機制推動自己去學習,是對我很有啟發的一個想法 如何喜歡學習這件事...
Thumbnail
「學習歷程」, 108課綱下的一大特色產物, 顧名思議,意指孩子在這學期中,學習的過程與經歷,諸如: ❦ 這門課的學習目標為何? ❦ 我在這門課學到了什麼? ❦ 修習課門課之後,我改變了什麼? ❦ 學習的心得、感想及自省。 ❦ 我有什麼想要繼續發展?或新期待? 好讓未來在高三升學之際
Thumbnail
台灣推動一〇八課綱,目的希望能適性揚才,要能培養生活中用得出來的素養,這樣的能力最終要讓孩子有辦法在未來社會中,能自我定位,進而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未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得提供他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裡學習,這正是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最重要的特色。
Thumbnail
延續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核心觀點,我們在學習(輸入)的過程中,就需要帶著事後需要發表(輸出)的目標來學習。
Thumbnail
書裡面是這麼說的,如果給你一份內容詳盡的食譜,相信你也能烤出一塊美味蛋糕。但是萬一家裡沒有食譜中的食材呢?萬一你對牛奶過敏呢?如果不能深入了解食材的特色,就不知道相互影響的力量。就像學習,不能只是照做,還要知道這些方法背後隱藏著哪些原理。
在近四年的教學經驗中,我發現到不少大學生相當缺乏持續學習的動力,以及在不同的課程中,藉由「刻意練習」來提升一己的學習能力。在現有的大學體制中,雖然學生各自選擇不同的專業領域,但對於如何建立有效的「流程」,以因應紛雜的知識領域與知識內容,則顯得力有未逮。
1. 掌握學習的三階段循環: - 學習的過程應包括具體階段、抽象階段和應用階段。具體階段是情報收集和紀錄體驗,學生應該積極收集相關資訊並詳細記錄自己的學習過程。抽象階段是抽象化、模型化和發現模式,這時候要將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形成抽象的模型和發現其中的規律。應用階段是實踐和檢證,將所學知識
學習是三個階段的循環: - 具體階段:情報收集,紀錄體驗 - 抽象階段:抽象化,模型化,發現模式 - 應用階段:實踐,檢證 西尾泰和這一套學習的三階段循環:具體,抽象,應用, 是一個很好的起始框架。 嘗試實踐它,然後持續修改, 你就能逐漸找到自己學習新事物的獨門心法。
Thumbnail
前期先針對整體流程模仿 可以快速理解一個主題如何拆解成不同的要素 快速取得一個學習的利基點 一個好的方式就是以完成專案為目的下去學習 為何要做Project Based的學習,而非一步一步完成課程? 因為直接做專案可以最快的碰到問題,知道自己還缺少哪方面的認知 人類無法用抽象的事物把事情
Thumbnail
今天這本書不只是2019年必讀,我覺得它根本應該納入人生必讀。無論你的起點在哪裡,想要改變什麼,增進健康、金錢、人際關係等等...這本書給的四大法則都能完整解惑,倘若你真的這輩子只能讀一本對自己有幫助的書,就是它了《原子習慣》。
Thumbnail
成癮式學習法 大家好,今天想跟各位 大家好今天想跟各位介紹一本書 成癮式學習法 為什麼會想介紹這本書,是因為他提出了一個利用我們自己本身成就回饋機制,去達成困難學習的一系列步驟,想辦法享受學習,讓身體的成就機制推動自己去學習,是對我很有啟發的一個想法 如何喜歡學習這件事...
Thumbnail
「學習歷程」, 108課綱下的一大特色產物, 顧名思議,意指孩子在這學期中,學習的過程與經歷,諸如: ❦ 這門課的學習目標為何? ❦ 我在這門課學到了什麼? ❦ 修習課門課之後,我改變了什麼? ❦ 學習的心得、感想及自省。 ❦ 我有什麼想要繼續發展?或新期待? 好讓未來在高三升學之際
Thumbnail
台灣推動一〇八課綱,目的希望能適性揚才,要能培養生活中用得出來的素養,這樣的能力最終要讓孩子有辦法在未來社會中,能自我定位,進而創造屬於自己的幸福未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得提供他們在真實的生活情境裡學習,這正是專題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 PBL)最重要的特色。
Thumbnail
延續費曼學習法「以教代學」的核心觀點,我們在學習(輸入)的過程中,就需要帶著事後需要發表(輸出)的目標來學習。
Thumbnail
書裡面是這麼說的,如果給你一份內容詳盡的食譜,相信你也能烤出一塊美味蛋糕。但是萬一家裡沒有食譜中的食材呢?萬一你對牛奶過敏呢?如果不能深入了解食材的特色,就不知道相互影響的力量。就像學習,不能只是照做,還要知道這些方法背後隱藏著哪些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