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裡面是這麼說的,如果給你一份內容詳盡的食譜,相信你也能烤出一塊美味蛋糕。但是萬一家裡沒有食譜中的食材呢?萬一你對牛奶過敏呢?如果不能深入了解食材的特色,就不知道相互影響的力量。就像學習,不能只是照做,還要知道這些方法背後隱藏著哪些原理。
最高學習法這本書,作者希望我們可以理解學習的原理,確保我們在生活中學習或者是要傳達的內容都能發揮效用。我從書中摘取了幾個對自己特別有幫助的內容,希望也可以對大家有幫助。
書中提到,注意力的運作,可以想成我們帶著特殊眼鏡,而這種眼鏡只允許特殊的光波進入,阻擋掉不相關的資訊。但是如何判斷哪些可以進入,哪些不行?就要看我們做事情的特定任務。例如:閱讀時的特定規則可能就是我們的視線必須沿著每一行由上而下移動著、注意標點符號等等。每件事情都有其特殊的規則。
我們常常都認為自己擁有多工能力,其實我們只是一直不斷切換任務及轉換規則。書中利用看電視當作例子,就像你看電視時,快速的切換兩台,但同一個時間,只能看一個節目一樣。
而快速的切換任務,會帶來一些代價。我們每次轉換任務時,注意力會短暫的關閉,導致這時間無法處理任何外來資訊。也因為在兩套規則中搖擺,降低準確性。最後,作業轉換時,海馬迴活動減少,意思是,會妨礙記憶的形成。
那我們該怎麼做呢?小心科技帶來的分心誘惑,如果能夠實體的互動及交流,較能減少一心多用。科技或許可以有效提升參與感,但卻不一定能夠提高成效。
書中提到,我們的大腦會創造出各種圖像,包含空間、氣味及觸感等等,而這些稱為心智模型。當心智模型預測周遭世界正確時,就會被強化。但是,當心智模型預測錯誤時,卻有可能因為心智模型太強,大腦選擇相信心智模型而不信眼前事實。
瞬息萬變的現代,我們要如何確保心智模型不僵化呢?就靠書中提出的:錯誤警報。
當錯誤警報出現時,大腦有兩條路徑:忽視或處理。當我們選擇處理錯誤時,大腦此時的狀態為較不在意成就、專心找出錯誤。但如果我們選擇忽視,大腦會集中心力的保留我們原本的心智模型,無法獲得更新。
而書中也點出一點,決定我們會處理還是忽視錯誤的重點在於「個人化」。如果錯誤沒有牽涉到自己的價值,通常我們比較願意處理,但若錯誤對自己是種威脅,就可能忽視這個錯誤。那我們可以怎麼做呢?在學校或生活中,應該要培養犯錯的健康心態,例如公開討論優質的錯誤、協助分類大家的錯誤進而研討下一步。
這讓我想起我們的學習策略課,其中有個課程是在進行「優質錯誤」發想。那時,我們正在學習除法,我請小孩們針對除法的計算過程,列出大家最容易出錯的方式,並且探討錯的原因及解法。
健康的看待錯誤,小孩才能正確地看待犯錯。
看完這本書,我也調整了許多觀念並且實作,期待能夠讓學習更有效果:
1.投影片:多使用圖像、一頁只放少數關鍵字、文字圖片的擺放位置盡量固定。如要凸顯注意,則可以在大家熟悉規則後,突然換圖片的位置,就可以達到目的。相較於科技產品,更應該注重實體互動。
2.記憶部分:課中利用選擇題讓學生進行答案的在認,下課前利用自由回想,讓學生回想當節課的學習內容。
3.心態部分:帶著小孩正確看待犯錯,常常討論錯誤的類型,不以考試成績評斷小孩。給予小孩適度學習壓力,遠比都沒有壓力,成效來得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