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人學語言比較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相信這個問題在每個學習語言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浮現過,有時候並不是不想去找出這個問題的答案,只是很容易就被一個「常規」的字眼給帶過: 天分。 然後就默默的接受自己在學習語言上「先天條件」不足,“比別人更努力”的想法就因此油然而生。又或者既然輸在起跑點,就乾脆不跑了,直接換「跑道」。其實這是很可惜的,畢竟我們都有能力學會母語,但是學習第二外語的經驗往往來自外界給予的既定觀念,久而久之根深蒂固的觀念,變得難以自拔,更在後知後覺間用錯學習方法,輕則浪費金錢,重則浪費青春歲月。青茶在往後的學習過程中,漸漸意會到「天分」說是個假議題,太多的例證與反證可以讓此說變得支離破碎。天分,這兩個字在你成功學習一門語言的因素裡面,佔的比例其實不高。母語就是最好的證明,又有什麼能夠解釋每個人都可以學會自己的母語?

說到底 「學習語言靠的是本能,而不是天分。

好幾年前留學期間,認識了母語同為中文的女同學,當時班級為數不多,班上很多都是國際學生,大多到校不到一年,有的甚至剛抵達,大家幾乎都為了能夠上當地的高中,而努力將英語學習好。當時老師一直告誡我們,如果要查字典,就用英英字典,正值青少年的我,哪懂什麼「語學觀念」。旁邊的同學立馬湊上來咬耳朵:「英文都讀不好了,何況用英文讀英文」。我下意識使了個英雄所見略同的眼神,順便比了一個讚回應他,現在想想有點無知,不過這也沒辦法,當時對於語言學習所知甚少。

後來跟這名女同學及國際學生相處期間,漸漸我發現,比起其他人,女同學的英文能力表達很好,印象中她總能讓對話流暢進行(好幾年前的事,記憶有點模糊),雖然並非所有字眼都可以對答如流,但也無傷大雅。反觀我自己,學習語言的方式比較偏向留學前國內學校帶給我的觀念: 「讀文法、背單字、大量閱讀」。現在看來,當時其實只要做一件事就好了,畢竟人都在國外了,就是「開口說」

raw-image

跟女同學往來久後,漸漸我發現她花在讀英文這件事上,比我想像的少很多。這又更讓我納悶了,我的學習時間不亞於她,為什麼我們兩個在母語人士面前,她總能侃侃而談,我卻「話在心裡,口難開」,相較之下,我當時讀英文的時間雖不致於懸梁刺骨,但肯定比她多很多。恐怖的是,我和她的差距,卻沒有隨著時間趨近同一水平。她每天過的「非常開心」,而我總讀的苦哈哈。 但對語學觀念全無概念的我,只得相信照以往出國前,學校教導的這樣讀下去,總會進步。

故事的結尾是什麼呢?她的英文表達能力越來越好,而我,還是有所進步,學會了很多單字,也懂了許多文法,但講不太好,時常也聽不懂,值得欣慰的是,做題目我有稍微比較厲害,但寫文章就沒那麼得意了。

很多語言學習者,大概都有這種經驗,明明在語言下的功夫不會比別人少,為什麼成效連預期的一半都不到,學習方法與成效的關係變的難以捉摸,到底要不要用功都成了一個問題。關於這點,有興趣的讀友,可以參考「語言是一項技能,不是知識的學習。」可以看出有些端倪。

後來,這位女同學的學習現象,在我心裡塵封了很久,輾轉過了許多年,因緣際會碰到了一個答案,但在那之前我走過的彎路都可以畫地圖了.....(心酸啊)

那就是,學語言重點在於「聽」,特別是初學。

每個人在跟他人交談時,都是用聲音在做溝通,不管什麼語言(不含肢體語言和手語),都是透過發出該語言的特別聲音,與他人交流。仔細想想,與他人談話時,腦中不太可能在發音的同時,一字一句的浮現文字,大多是透過聲音間的差異擷取意思。

聲音間不同的變化,造就出意思。

但很可惜的是,許多語言的學習者,在初學時購買了許多書面教材,隨著老師上課,學會了發音,開始接觸大量單字和句子,慢慢熟習各種發音,然後突然間就覺得,只要有文字、音標就會發音了,結果可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他們並沒有真正去注意到母語人士是怎麼發音的,甚至進而下意識會產生一種是錯覺:教材上的文字,是會發出聲音的。

raw-image

這到底是什麼現象,想想我們在學母語時,其實一開始都是接觸聲音,藉由爸媽教導我們,如何說話發音,慢慢的培養對這個語言的音感。可是在學第二外語時,我們卻往往先從書籍入手,學習音標發音,並沒有一開始就去仔細聆聽,母語人士是怎麼樣發音的,在這個前提之下,閱讀的教材越多,做的題目越多,就下意識的覺得文字, 其實是會發出聲音的。也因為太依賴文字的關係,心想只要看到文字和音標,就會發音了,並不太需要知道母語人士是怎麼發音。加上受到來自傳統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英文科目化」的氛圍,合理化了「以讀書、筆記、畫重點的形式處理英文」的這件事,就很容易認為將其他科目的學習方式,套用在學習語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結果,有形的文字受到重視,忽略聲音是語言的本質,而文字不過是聲音的代號。

另外,我們在大量閱讀的情況下,容易被有形的文字給限制住,在普遍的學校教育裡,接觸到大量的「讀」跟「寫」,文字和音標成為固定發音的符號,然而真正母語人士的發音有時往往與音標拼湊出的發音,有些許出入,甚至因母語人士來自區域的不同,道地的發音恐非音標可模擬的。

又或者因為聚焦文字過度,往往忘記了「聽」這件事情

如果聽力一直都停滯不前,我建議要回歸本質 ,初學語言就是在記憶聲音,早年學校教育並不普及時,識字率是非常低的 ,很多人大概會講中文,但是不會認字,道理就在這邊 。更不要說我們會講台語,可是不會寫, 因為從小到大我們都是跟著爸爸媽媽在學習台語,偶爾看看鄉土劇,但是你會發現從來就沒有學習讀寫台語這件事。

初學一門語言的核心,就是「要辨識在這門語言範圍內獨特的聲音」

聲音本來在大腦裡面,傳輸速度要比文字快很多,換言之,聲音在大腦裡面會比文字來得更容易記憶,來做個簡單的小實驗。小的時很多人都有背過一些文學名著 ,如果我現在唸: 白日依山盡,並接著要求你把剩下的詩很快就唸完,其實根本小菜一碟,但是你唸完後,有發現腦中有同時浮現文字嗎? (延伸閱讀: 語言學習:會「讀」就會「說」嗎?)

為什麼會這樣呢?

因為你小的時候有背誦過這首詩,聲音的記憶會比文字的記憶來得牢且快速 ,小的時候是經常以複誦形式背句子,不斷重複,以至於整首詩的聲音被記在腦袋裡,而且比文字記得還久,甚至一輩子。所以,初學一門語言時,絕對要在聲音上下很多的功夫,不斷反覆反覆地去聽,型塑聲音的記憶,有一天你會對這個語言的聲音越來越敏感。 另外,我知道有很多的學習者,在學習一門語言的時候,看到大量的文字,馬上就哈欠連連,所以初學時,從聲音開始著手,絕對會比一開始閱讀大量的文字還要來得有趣。

另外,早年的時候 ,學校教育不是那麼普及,有所謂的文盲,這其實就解釋了一個現象: 「你會讀,不代表你會聽 ,可是你會聽,往往有可能你就會說」。 這裡指的聽,並不是聽力測驗的聽,兩者到底有什麼差異呢? 礙於篇幅,之後再向大家分享。

在這裡要跟大家闡述一個觀念 ,我相信很多人已經知道了,就是語言考試成績好,並不代表語言能力,可是反過來說 ,語言能力好,語言考試成績就一定會好 。所以,在初學一門語言,切勿一直把焦點放在文字上,因為當文字成了焦點, 大腦內並沒有關於這個語言,太多的聲音記憶,所以自然地,在使用這個語言跟他人交談時,就難以聽懂別人在講什麼。背單字也是一樣,藉由重複,單字的發音被強硬地連接中文意思 ,而不是藉由五感接收的資訊來連結,其實到頭來你還是在學中文而已。

不過,你有沒有過一種經驗,跟某人聊英文的時候,他講了一個單字,你要求他解釋,但他用英文解釋到最後,你懂了,但找不到適當的中文去做解釋,我覺得這個時候,就不要再找中文了,直接以這個英文解釋的概念去記憶這個單字 ,會比較趨近自然習得(類似學母語)的方法,你藉由文意或情境的上下文來去記憶一個單字,會比你單單去記憶中文意思,還要來得有效且牢固,因為你是透過五感學習。當然 馬上知道中文意思,可以秒懂,可是這樣子,你往往記的還是中文。

raw-image

最後,讓我們回到一開始的問題 :「為什麼有些人學語言就是特別快?」因為他們都是用聲音在學習語言,聲音在大腦裡面,傳輸的速度,絕對會比文字快好幾倍 ,所以當你初學一門語言的時候 ,要首先捨棄掉仰賴文字的學習方式,如此,你會發現這樣的學習方式速度快很多,而且CP值超高的,為什麼?

「聽」這件事情可以在你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可以邊聽邊做。反過來說,藉由文字的學習方式,就必須「坐鎮」在書桌前面,耗費一兩個小時,全神貫注在學習上。可是聲音就不同了,當你在跟他人交談時,你就是在學習,況且跟他人交談的時候,更有趣,話題多元,又可以跟朋友培養感情。甚至可以找一些已經看過影片的聲音檔,利用做事的同時,邊做邊聽,一舉兩得。這樣做的效果,絕對會比你想像中還來得大,所謂CP值高就是在這裡,有機會再為大家分享這個部分。

習慣用聲音來學習語言的人,其實在短時間內,藉由交談或純粹收聽可以一次接收大量的英文句子,換言之,他們藉由聽或是跟他人交談,無時無刻都在學習,反觀是那些習慣用文字學習語言的人,非得坐在書桌前 花個一兩個小時來學習,比起那些無時無刻用聲音在學習的人,還要慢很多。

Youtube: 青茶語

網站: 青茶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青茶說的沙龍
14會員
22內容數
分享許多事物,特別聚焦在語言學習、程式學習、時事、靈性,最後還有我自己的生活感想。
青茶說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24
在學習新單字時,字形拆解是一個有效的記憶方式。這種方法透過將新單字與熟悉的字形進行聯想,來增強我們的記憶能力。本文介紹了字形拆解的原理以及具體的應用實例,並強調了持續複習的重要性,以確保記憶的持久性。無論使用何種記憶方法,持之以恆的複習都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humbnail
2024/11/24
在學習新單字時,字形拆解是一個有效的記憶方式。這種方法透過將新單字與熟悉的字形進行聯想,來增強我們的記憶能力。本文介紹了字形拆解的原理以及具體的應用實例,並強調了持續複習的重要性,以確保記憶的持久性。無論使用何種記憶方法,持之以恆的複習都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Thumbnail
2024/11/24
在語言學習中,記憶單字常常被視為一項挑戰。然而藉助字音拆解的技巧,學習者可以將單字記憶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輕鬆。本篇文章分享了幾個創意的記憶方法,透過諧音與字義的聯想,幫助學習者在生活情境中找回樂趣,快速掌握新單字。瞭解如何運用這些技巧,讓單字記憶不再枯燥。
Thumbnail
2024/11/24
在語言學習中,記憶單字常常被視為一項挑戰。然而藉助字音拆解的技巧,學習者可以將單字記憶的過程變得更加有趣和輕鬆。本篇文章分享了幾個創意的記憶方法,透過諧音與字義的聯想,幫助學習者在生活情境中找回樂趣,快速掌握新單字。瞭解如何運用這些技巧,讓單字記憶不再枯燥。
Thumbnail
2024/11/24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記憶單字是一項重要技能。本篇文章探討了多種記憶單字的方法,包括字義、字首、字根及字尾的拆解技巧,幫助讀者更容易地掌握新詞彙。以有趣的故事和聯想來連結已知與未知,提高記憶效果。此外,文章中也強調了初學者應該如何有策略性地運用這些技巧,以提升記憶能力。
Thumbnail
2024/11/24
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記憶單字是一項重要技能。本篇文章探討了多種記憶單字的方法,包括字義、字首、字根及字尾的拆解技巧,幫助讀者更容易地掌握新詞彙。以有趣的故事和聯想來連結已知與未知,提高記憶效果。此外,文章中也強調了初學者應該如何有策略性地運用這些技巧,以提升記憶能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不背單字就不會講話嗎?」 「不學文法就不聽不懂嗎?」 各種語言類的老師一定都被問過這個問題,我在深夜的寂靜中,還真的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Thumbnail
「不背單字就不會講話嗎?」 「不學文法就不聽不懂嗎?」 各種語言類的老師一定都被問過這個問題,我在深夜的寂靜中,還真的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
Thumbnail
「我已經錯過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所以英文都學不好」,這是我很常從身旁朋友口中聽到的一句話,就讓我不禁好奇,這樣的說法究竟是一種迷思,還是真理?今天就讓我用五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小孩子與大朋友學習語言的異同吧!
Thumbnail
「我已經錯過學習語言的黃金期,所以英文都學不好」,這是我很常從身旁朋友口中聽到的一句話,就讓我不禁好奇,這樣的說法究竟是一種迷思,還是真理?今天就讓我用五分鐘的時間跟大家聊聊小孩子與大朋友學習語言的異同吧!
Thumbnail
我大學時一直有個直覺:隨著我的英文越來越好,我的中文也在進步。當時沒有想太深入,只把它當感覺,直到現在我也再度發現:隨著我的法文越來越好,我的英文的確也更加突破了。到底為什麼?我們可以從語言學開始說起。
Thumbnail
我大學時一直有個直覺:隨著我的英文越來越好,我的中文也在進步。當時沒有想太深入,只把它當感覺,直到現在我也再度發現:隨著我的法文越來越好,我的英文的確也更加突破了。到底為什麼?我們可以從語言學開始說起。
Thumbnail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除了母語以外,學習的第二外語幾乎都是英文,從小到大學習英文,一直到自己醒悟「會英文」很吃香時,也是好幾年過去了,才發現「懂」英文比「用」英文還厲害。漸漸的,在我們的心中都有一種學習語言沒有個兩三年起跳,怎麼學得好。然後看到某些人用一年多的時間學習,英文就可以講得很好,馬上就自嘆..
Thumbnail
對大部分的人來說,除了母語以外,學習的第二外語幾乎都是英文,從小到大學習英文,一直到自己醒悟「會英文」很吃香時,也是好幾年過去了,才發現「懂」英文比「用」英文還厲害。漸漸的,在我們的心中都有一種學習語言沒有個兩三年起跳,怎麼學得好。然後看到某些人用一年多的時間學習,英文就可以講得很好,馬上就自嘆..
Thumbnail
這樣的戲碼大概重複上演到我想拿錄音機直接撥放回答的地步,當有人問我要如何學習英文,我總是反問:「你為什麼想學?」十之八九,對方就說:「因為很重要,以後可能會用得到。」相信我,當你有這樣的回答浮現在腦海裡,你的人生絕對有比學英文還要更重要的事存在。 以往,以英文為第二外語蔚為風潮,但時至今日.....
Thumbnail
這樣的戲碼大概重複上演到我想拿錄音機直接撥放回答的地步,當有人問我要如何學習英文,我總是反問:「你為什麼想學?」十之八九,對方就說:「因為很重要,以後可能會用得到。」相信我,當你有這樣的回答浮現在腦海裡,你的人生絕對有比學英文還要更重要的事存在。 以往,以英文為第二外語蔚為風潮,但時至今日.....
Thumbnail
教日文10年,觀察各式各樣的學生, 有人突飛猛進,有人匍匐前進,有人鴨子划水,有人宛如溺水。 為什麼聽同樣的課,結果卻大不相同? 常聽學生說○○〇比較有天分,所以學得快學得好。 這句話可能只對了一部分。 學習要不要靠天分?要! 因為天分決定你要付出多少時間精力,決定你進步的速度,但它決定不了你的學習
Thumbnail
教日文10年,觀察各式各樣的學生, 有人突飛猛進,有人匍匐前進,有人鴨子划水,有人宛如溺水。 為什麼聽同樣的課,結果卻大不相同? 常聽學生說○○〇比較有天分,所以學得快學得好。 這句話可能只對了一部分。 學習要不要靠天分?要! 因為天分決定你要付出多少時間精力,決定你進步的速度,但它決定不了你的學習
Thumbnail
青茶在往後的學習過程中,漸漸意會到「天分」說是個假議題,太多的例證與反證可以讓此說變得支離破碎。天分,這兩個字在你成功學習一門語言的因素裡面,佔的比例其實不高。母語就是最好的證明,又有什麼能夠解釋每個人都可以學會自己的母語? 說到底 「學習語言靠的是本能,而不是天分。」
Thumbnail
青茶在往後的學習過程中,漸漸意會到「天分」說是個假議題,太多的例證與反證可以讓此說變得支離破碎。天分,這兩個字在你成功學習一門語言的因素裡面,佔的比例其實不高。母語就是最好的證明,又有什麼能夠解釋每個人都可以學會自己的母語? 說到底 「學習語言靠的是本能,而不是天分。」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學了語言可以講得很流暢、也很直覺,有時甚至都只是情緒反應,不太有「腦內翻譯」的動作。相反有更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學語言,說話總難以如同反射動作一般,同時有總引起「逐字翻譯」的傾向,話(母語)到嘴邊時的衝動,老是因為(腦內)的文字(外語)排列還沒就緒,令對方感到你似乎常常「欲言又止」。
Thumbnail
為什麼有些人學了語言可以講得很流暢、也很直覺,有時甚至都只是情緒反應,不太有「腦內翻譯」的動作。相反有更多人花了很多時間學語言,說話總難以如同反射動作一般,同時有總引起「逐字翻譯」的傾向,話(母語)到嘴邊時的衝動,老是因為(腦內)的文字(外語)排列還沒就緒,令對方感到你似乎常常「欲言又止」。
Thumbnail
因為從小就有留學的經驗,到了回國後唸了英文系,加上自學日語,在這個學習語言的道路上,一路跌跌撞撞,可以說學習語言本身這件事,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或許剛開始只是為了學好英文或日文,但是學習的過程,我漸漸發現語學觀念比起學語言更為重要......
Thumbnail
因為從小就有留學的經驗,到了回國後唸了英文系,加上自學日語,在這個學習語言的道路上,一路跌跌撞撞,可以說學習語言本身這件事,可以說是我人生的一部分。或許剛開始只是為了學好英文或日文,但是學習的過程,我漸漸發現語學觀念比起學語言更為重要......
Thumbnail
人類天生有學會語言的本能,所以我們從小就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學會了母語,可是為什麼當我們要學另一種外語時,卻是如此的困難呢?
Thumbnail
人類天生有學會語言的本能,所以我們從小就在不知不覺中自然學會了母語,可是為什麼當我們要學另一種外語時,卻是如此的困難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