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回答,1949的臺灣人】李璐:想像另一座島嶼的天光──陳千武與《明台報》在新加坡戰俘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專題序】

  二次大戰結束,所有人心想:「這個世界會慢慢好轉吧!」,雖然戰爭結束,但戰爭帶來的後遺症還是令人頭痛,有些國家逐漸復甦,有些則進入漫漫長夜。
  日本戰敗,臺灣人困惑自己到底是戰勝者還是戰敗者。可惜歷史沒有提供思考的餘裕,緊接著二二八來了,白色恐佈來了。1949年的臺灣人無論說了什麼,都希望有人可以聽到吧。就像2019的香港人,犧牲自己的日常生活,向全世界的人訴說自由的可貴。
  藉由陳允元的〈現在是春天了嗎?錦連《1949年日記》〉、李璐〈想像另一座島嶼的天光──陳千武與《明台報》在新加坡戰俘營〉,讀者得以聽到1949年的臺灣人心聲,
  「2020的臺灣人啊,1949年的我們依然盼望著光明的未來。」
  雖然遲了一點,但我們還是聽到了。
  就像臺灣人現在都聽到香港人的呼喊。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個藏品】
  臺籍日本兵是臺灣人的家族歷史經驗,也許家裡有在南洋打過仗的長輩,或者一去不返的親人。但關於這段歷史的細節,卻鮮有人知曉。面對島上風雲變色的詭譎情境,許多臺籍日本兵選擇埋藏或燒毀自己曾是臺籍日本兵的紀錄,噤口不語,不再談關於南洋的過往,甚至絕口不提自己曾對臺灣的未來寄予怎樣熱切的厚望。
  詩人陳千武珍重地將他和他的夥伴,如何懷著熱望活著的證明,悄悄帶回臺灣島上。儘管後來有些人在二二八事件中慘死,有些人隨著年老而自然死亡,陳千武也在二〇一二年離世,而總共五期的《明台報》,也許是那段隨著長輩凋零而逸散的歷史中,給我們留下的,關於他們曾經如何活著、思索的珍貴禮物。
  它讓我們能從中窺知當時從戰爭中存活下來,在戰俘營等待歸鄉的臺籍日本兵,究竟怎麼在另一座小島上,思考臺灣和自己的未來,又是怎樣不安又期盼地,迎接「祖國」的到來。

「明台會」是「明理臺灣」的簡稱,印刷《明台報》,目的是喚起臺灣人對未來的想像,團結同胞,返臺後共同建設臺灣。
(藏品/陳千武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若身在異鄉,人們會怎樣在歷史的震盪中,想像臺灣的未來?
  隻身離開臺灣,到東南亞小島經歷毫無人性的殘酷戰爭,因為日本戰敗,突然從戰場上被解除了兵籍與職務的臺籍日本兵(包含志願兵、軍伕、軍屬)如何看待臺灣政權從日本轉移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手中?又或者我們應該問,當他們浴血離開叢林,會如何想像臺灣這座島將脫離原本的殖民者,迎來可能的天光?
  日本於一九四五年八月無條件投降後,臺籍日本兵從原先的所屬單位解散,在各地戰俘營自然組成「臺灣同鄉會」,協助臺籍日本兵脫離軍隊,踏上返鄉之路。從中學畢業後,被半強迫地「志願」參戰的詩人陳千武,也是眾多臺籍日本兵的其中一員。從〈獵女犯〉等小說中,可以看見他從臺灣至印尼的戰爭軌跡與戰時經驗。戰爭結束後,陳千武先在雅加達的戰俘營中等待,經歷印尼獨立戰爭中印尼人、盟軍、日本人與臺灣人之間複雜的糾葛,最後和分散東南亞各地的眾多臺籍日本兵一起,為等待返回臺灣的船隻,陸續集合到新加坡的戰俘營。
  戰俘營的生活,和缺乏食物與飲水的嚴酷戰爭相比,壓力較為輕省。臺灣人得到盟軍配給的餅乾及罐頭,在戰俘營自種蔬菜,用汽油桶烹煮食物。但十多個月的漫長等待,儘管因為「臺灣同鄉會」在盟軍與日本政府間的斡旋,大部分臺灣人都得到良好的照料,不須擔憂下一餐在哪裡,然許多人在戰俘營中無所事事,經常滋生事端,且缺乏維持紀律的團體,陳千武就曾因為糧食分配問題遭人刺傷手臂。不僅如此,雖然「臺灣同鄉會」居中向中華民國政府及日本政府協調,返臺船隻還是遲遲不來,在這個期間,許多關於臺灣未來動向的耳語四處流傳,引發眾人惶惑不安。
《明台報》中,對臺灣未來的走向主要分成三種意見:對同胞團結、自律的期待;一派人對「祖國」有所冀望,希望臺灣人能自立自強,走向三民主義領導的模範省分;還有一派人不信任「祖國」,認為只有革命才能真正幫助臺灣。
(藏品/陳千武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明台會」正是在這個混沌又曖昧的時刻,由一群臺灣人組建起來,曾任總督府書記官的林益謙(又名:林益夫)擔任會長,詩人陳千武為活躍會員,曾在其上發表過不少詩及文章。「明台會」是「明理臺灣」的簡稱,印刷《明台報》,目的是喚起臺灣人對未來的想像,團結同胞,返臺後共同建設臺灣。「明台會」以鋼印和油墨,用人工刊印《明台報》,同時也辦理演講會、模仿印尼舞蹈的演劇、中文學習班等活動,積極協助臺灣人與「祖國」更快接軌,也呼籲臺灣人返臺後應參與建設臺灣等行動。
《明台報》發行五期,二十多人投稿,中文和日文皆有。
(藏品/陳千武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明台報》共發行五期,有二十多人投稿,中文和日文皆有。可以想見,中文是在戰俘營中,向有漢學基礎的臺灣人學習的,雖然生澀,但可見其述說的熱情。《明台報》中,對臺灣未來的走向主要分成三種意見:對同胞團結、自律的期待;一派人對「祖國」有所冀望,希望臺灣人能自立自強,走向三民主義領導的模範省分;還有一派人不信任「祖國」,認為只有革命才能真正幫助臺灣。
  在稿件中,不乏對「祖國」的憂慮,吳忍朗在第三號《明台報》發表〈會員的感想〉,文中寫道:「現在我們在這集中營,每次聽得到有關臺灣的現況,都是令人覺得十分悲憤的消息。從五十年長久的辛酸好不容易才看到了曙光,可是這道曙光,好像僅是雲間洩漏的一剎那閃光,黑暗的濃雲又要覆蓋過來了。」
  從日後我們知道,青天白日取代了日之丸後,原本對「祖國」懷抱熱切想像的臺灣人,在二二八事件和後續的清鄉行動中破滅,在戒嚴與白色恐怖噤聲。這也是詩人陳千武返臺後藏起珍貴的《明台報》,一藏就是數十年的原因。關於「明台會」成員的詳細名冊,因為二二八事件發生,會員之一的張瑞源害怕會員們遭到迫害而燒毀。
  直到一九九五年三月,陳千武才將《明台報》交予日本學者岡崎郁子整理並發表。
  經過漫長的時光,重又讀到這些前行者對未來臺灣的種種想像,以及對同胞共同建設臺灣的期待,對照之後在島上發生的慘酷暴行,除了唏噓,我們也能從中窺見臺灣意識的萌芽,及當時的知識分子如何看待中華民國政府。
  這些被時光封存的珍貴紀錄,讓我們得以知曉,那時的人們在另一座島嶼抬頭,仰望惘惘的天光時,如何心懷自己的故鄉,勇敢去想像、去迎接即將到來,可能不盡理想的未來。

★作家小傳
陳千武(1922-2012)本名陳武雄,另有筆名桓夫、陳千武等。畢業於臺中一中,以臺灣志願兵身分入伍,隨後赴南洋參戰。1967年起,陸續以太平洋戰爭經驗創作一系列小說。為笠詩社發起人,曾任臺灣筆會會長、臺中市立文化中心主任。著有詩集《密林詩抄》、小說集《獵女犯》等。整理及翻譯了許多日治時代的文獻與研究。
★觀測員簡介
李璐,一九九〇年生。入圍2017臺灣文學劇本金典獎,曾獲臺北文學獎、新北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等。喜歡酪梨牛奶。經營粉絲團「尾行少女」。(https://www.facebook.com/StalkerShoujo/

視覺設計/瞿繼維
攝影/鄭宏斌
上稿/楚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才華驚豔世人的三毛,一生遊歷八方,彷彿自由豁達,卻是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將她深愛的人帶到她眼前,引燃熾熱的情感與渴望,卻也每每在她以為能長相廝守的時候,雲淡風輕地將他們帶離人世。每一段她所擁有的短暫的幸福,最終都是百倍深刻的死別的痛楚。
臺灣研究在這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都懷著飢渴,迫切想瞭解這塊土地上的民俗、傳說、妖怪等文化。吳瀛濤的《臺灣民俗》出版在1969年,即使距今有段時間了,背後的精神卻或許歷久彌新,與如今的潮流遙相呼應。
氣味,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是啟動記憶的鑰匙,一如《追憶似水年華》,那片浸了茶的瑪德蓮味道在口中散開,沈睡已久的記憶因而甦醒。
三毛關於外地的散文,是一扇臺灣人理解外界的窗口。打開三毛的書,就像打開撒哈拉沙漠一樣,來自外地的風與沙迎面而來。即使三毛離開我們,至今還是有人捧著她的作品,前往她曾經待過地方。因此希望藉由白馬車牌為發想,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三毛筆下的世界。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這一回頭未免也回得太遠——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的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吧。
才華驚豔世人的三毛,一生遊歷八方,彷彿自由豁達,卻是一生顛沛流離。命運將她深愛的人帶到她眼前,引燃熾熱的情感與渴望,卻也每每在她以為能長相廝守的時候,雲淡風輕地將他們帶離人世。每一段她所擁有的短暫的幸福,最終都是百倍深刻的死別的痛楚。
臺灣研究在這幾年蔚為風潮,許多人都懷著飢渴,迫切想瞭解這塊土地上的民俗、傳說、妖怪等文化。吳瀛濤的《臺灣民俗》出版在1969年,即使距今有段時間了,背後的精神卻或許歷久彌新,與如今的潮流遙相呼應。
氣味,對你的意義是什麼?應該是啟動記憶的鑰匙,一如《追憶似水年華》,那片浸了茶的瑪德蓮味道在口中散開,沈睡已久的記憶因而甦醒。
三毛關於外地的散文,是一扇臺灣人理解外界的窗口。打開三毛的書,就像打開撒哈拉沙漠一樣,來自外地的風與沙迎面而來。即使三毛離開我們,至今還是有人捧著她的作品,前往她曾經待過地方。因此希望藉由白馬車牌為發想,讓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三毛筆下的世界。
賴和是日治時期最重要的本土作家,為臺灣文學帶來了根本性的變化,也在當時樹立了新文學的基礎,供後輩借鑑而更加茁壯,他被譽為「臺灣新文學之父」。賴和在白話文學的成就固然豐厚,但眾人所常未見的是賴和的漢詩,也就是他自幼學習的文學啟蒙:古典漢詩,佔據了他生命中極大一部分。
今天,有一本書值得我們回頭「朝聖」,這一回頭未免也回得太遠——是1923年動筆、1925年出版的《十項管見》。作者蔡培火寫了十篇社論,針砭臺灣的社會狀況,今日讀來,方知蔡先生根本先知一尊。好了,穿好護膝,來翻翻這本書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獵女犯》是由已故台籍日本兵、笠詩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千武,親身經歷戰爭後,所寫下的故事,也因為他曾共享了那段少有人能訴說的生命記憶,讓這本戰爭文學在台灣眾多相關著作當中,顯得格外珍貴。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孫立人認為,二戰結束,國軍接收臺灣,臺灣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幸福的鬼島》一書深入探討臺灣的歷史,作者透過自身及家族的經歷,反思了二戰後臺灣社會的身份認同與記憶。書中揭示了歷史的複雜性,以及個人在家庭和國家歷史中的角色。透過作者的故事讓人反思自家的上一輩又是如何經驗這段歷史,這不僅是對個人過去的探索,更是對整個臺灣民族故事的追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國共內戰和大陸人遷移到台灣的時間大約在1945年之後。今天我想分享的這個故事的時空背景就是在國民政府搬遷到台灣之後的其中一位退役的軍官的故事。 故事內容 這是白先勇的另一部短篇小說:《歲除》也收錄於他的《臺北人》小說集裡。歲除也稱為「除夕」或「除夜」,指的是農曆年的最後一天,有除舊更新的意思
Thumbnail
《聽海湧》描述台灣青年在二戰期間被日本徵召前往婆羅洲,替日軍監看戰爭中捕獲的盟軍戰俘,故事背景設定在昭和17年(1942年),過程中這群監視員牽涉一場冷血的屠殺,戰後因被指認虐待戰俘而成為戰犯,部份監視員再也無法回到台灣,活著回來的青年則再也不願提及島上發生的事。
Thumbnail
國共內戰結束後,許多大陸人移居臺灣。故事以1949年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後的時空背景展開,講述了一位退伍軍官賴鳴升的故事。故事發生於除夕之夜,象徵著新舊交替,人生的轉變演化。故事展現了退休人士內心的矛盾情感,以及對過去輝煌歲月的懷念與反思。
臺灣民主國 甲午戰爭後,大清國欽差大臣李鴻章代表清廷割讓臺灣給大日本帝國。清政府將臺灣割讓給日本的決定,在許多臺灣住民中引起不滿,時稱「紳民奔走相告,聚哭於市」,希望清政府改變態度。1895年5月25日,臺灣人民宣佈脫離大清國成立「臺灣民主國」,推舉原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劉永福為大將軍、李秉瑞為軍
Thumbnail
日本的屋瓦片是黑色的、台灣的屋瓦片是紅色的,有段時間從天空看下來,台北的天空就是這兩個顏色交織著,現在也是兩種顏色交織,只是變成藍和ㄌ
Thumbnail
《獵女犯》是由已故台籍日本兵、笠詩社創始人之一的陳千武,親身經歷戰爭後,所寫下的故事,也因為他曾共享了那段少有人能訴說的生命記憶,讓這本戰爭文學在台灣眾多相關著作當中,顯得格外珍貴。
Thumbnail
二二八事件,重創原本期盼回歸祖國的臺灣人民對國民政府的期待,成為臺灣歷史無法抹去的悲慘一頁。
Thumbnail
一九四七年二月二十八日,臺灣爆發「二二八事件」。孫立人認為,二戰結束,國軍接收臺灣,臺灣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
Thumbnail
這本書講述的是台灣二戰之後到邁向民主化的過程,總共分成三部份,第一部份是國共內戰到韓戰爆發這段時間的歷史,第二部份是蔣介石政權,第三部份是蔣經國繼位以後台灣的政治變化。第一部份我最不熟悉,然而這段時期的國際形勢非常暗潮洶湧,台灣的命運也因此經歷了好幾回的變化。 韓戰改變了台灣的命運 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