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雷!Netflix 誰是被害者-觀後感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Netflix台劇-誰是被害者,短短八集,讓我們經歷一次次試圖抓住想離去之人的驚險過程,想走的,想慰留的,我們追求的又有什麼不一樣?幾個觀後的感想與你分享:
我們追求的沒有不同,只是手段不一樣。
這是一群想放手離開的人,跟一群想挽留的人之間的故事。不管是刑警即便關鍵證據不對,不顧偽造之嫌疑,執意要抓住犯下無數罪過之惡人,又或者堅持證據的正確性,不談人情只論事情對錯的鑑識員,他們追求的都是一個「對」,但使用的方式卻不相同,而有了許多誤會與摩擦。
死,證明了你曾經的存在,活著,可以發現未來的可能。
在劇裡,為了讓死更有意義,他們設計了一套遺願遊戲,使自殺不再單純是自殺,讓自己所執著之事,能被看見、被關注。能夠證明你的存在,能完成你在世時無法被知道、被重視的事,但你死後,看不見的未來又該怎麼看見呢?你執著於當下的痛苦時,又如何看見身邊同樣值得珍惜的事物,選擇死亡,是因為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不知道該怎麼期待未來,不是懦弱不是自私,對於看不見的東西,要去期待是更需要勇氣的事,選擇活下去比死更難,你又能夠說他們選擇錯了嗎?
誰又是被害者呢?
有被害者就會有加害者,而這些加害者當中,誰未嘗也是個被害者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與立場,或許我們都忘記給予機會去讓彼此訴說與了解,如同犯了死刑罪責的劉光勇,雖誤入歧途,但其實曾試圖幫助被綁架的人逃跑,最後為了保護自己而被迫動手打人致死,他未嘗也是社會角落的被害者?如果沒有聆聽,又怎麼會知道身為殺人犯的他,又為何如此後悔與痛苦,身為一個旁人,任意的使用「理性」來評斷一個故事時,是否我們也是加害者呢?
說出你的真心是唯一破除隔閡的辦法。
就像曉孟與方毅任之間一樣,彼此都因為不被理解而痛苦著,因為未被理解而想放手,因為不曉得該如何表達但死命的想抓住對方,人們都渴望被理解,但如果沒有真實的說出自己的想法,在互相的累積下,隔閡是不容易跨越的,只能一次次的試圖溝通,傳達真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只有努力溝通才有機會觸及真心。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很難做到換位思考,活在當下的我們,都有自己的立場與堅持,只是在於不了解之事上或許我們都該有更多的理性思考,過多的主觀意見會讓我們失去判斷事情的能力,加害者或許也是被害者,想放手的人與不想放棄的人,或許追求的從來都沒有不同,只是方式不一樣而已。
以上是個人觀後感哦~大家有不同的想法可以一起討論聊聊 c:
#誰是被害者 #netflix #台劇 #張孝全 #許瑋甯 #林心如 #觀後感 #心得 #有雷慎入
More about meeeee c:
Instagram:@k.jeongyeo
Medium:https://medium.com/@tyjian0227
Vocus:https://vocus.cc/user/@orliii?page=1&tab=new
Popdaily:https://www.popdaily.com.tw/user/195415
Email:tyjian0227@gmail.co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41內容數
每個小故事累積就是我們每天的日常,日常就是每件小事,細細觀察,會發現排列組合的方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e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如何開始你的一天,也會決定你會怎麼度過一整天,有時候一整天下來你會感到頭昏腦脹沒有力氣。你所需要做的事是建立幾個早晨的例行公事,幾個簡單的早晨習慣,會讓你更加感到有精神並能更有效與正向的過完一天。
25是一個很舒服的年紀,不會太過青澀,也不會過分成熟,是一個恰恰好的年紀,有過些許歷練的你,是個懂得人情世故有不失自我的年紀,也因此或許你也有這些想法:
你相信靈魂的存在嗎?至今仍然有許多人在討論關於這方面的論述,也有許多的研究指出,我們所有感受與經歷的,都與我們的”心”有關。在心理學研究上也曾刊載表示:空間與時間是將所有事物整合在一起的工具,然而我們的靈魂存在於時空之外。
英文的No,它不只是一個單字,更可獨立成為一個句子,雖然它似乎是個帶有負面情緒的句子,但在某些狀況下,卻是如此必須。
當大家告訴你不要想東想西,穩定就好的時候,如果你心裡有股衝動感到不滿足,那就不要忽略自己的想法。 你的靈魂在躁動,不要忽略,你知道這不是你要的,那就不要吧!
All happy families are lik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Leo Tolstoy ,Russian writer)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如何開始你的一天,也會決定你會怎麼度過一整天,有時候一整天下來你會感到頭昏腦脹沒有力氣。你所需要做的事是建立幾個早晨的例行公事,幾個簡單的早晨習慣,會讓你更加感到有精神並能更有效與正向的過完一天。
25是一個很舒服的年紀,不會太過青澀,也不會過分成熟,是一個恰恰好的年紀,有過些許歷練的你,是個懂得人情世故有不失自我的年紀,也因此或許你也有這些想法:
你相信靈魂的存在嗎?至今仍然有許多人在討論關於這方面的論述,也有許多的研究指出,我們所有感受與經歷的,都與我們的”心”有關。在心理學研究上也曾刊載表示:空間與時間是將所有事物整合在一起的工具,然而我們的靈魂存在於時空之外。
英文的No,它不只是一個單字,更可獨立成為一個句子,雖然它似乎是個帶有負面情緒的句子,但在某些狀況下,卻是如此必須。
當大家告訴你不要想東想西,穩定就好的時候,如果你心裡有股衝動感到不滿足,那就不要忽略自己的想法。 你的靈魂在躁動,不要忽略,你知道這不是你要的,那就不要吧!
All happy families are like one another; each unhappy family is unhappy in its own way. (Leo Tolstoy ,Russian writer) 所有幸福的家庭都十分相似;而每個不幸的家庭各有各自的不幸。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台灣對於殺人犯的了解甚少,更別說連環殺人犯或是極度偏激有心理障礙的人 所以這部戲裡許多要展示心理扭曲的片段其實帶入感或驚悚感是不足的 然而對於母愛或父愛扭曲心態的描繪,那是...刻骨銘心、沒齒難忘 一如第一季的風格,他們用著血腥與令人反胃的畫面刻畫現場的斑駁與不堪 相比所有年長的演員...
Thumbnail
在《誰是被害者》第一季的最後,原本一心求死的「江曉孟」,最後在張孝全飾演的「方毅任」真情流露下,最終活了下來,也因此到了第二季中,「江曉孟」活下來的意義與目標,就成為了本季的故事重點之一,也希望能讓觀眾透過這個曾生無可戀的少女身上,看見微光。
Thumbnail
當子女發生重大事故時,無論是被傷害還是傷害別人,為人父母的在第一時間往往義無反顧的站在孩子這一邊,可置理智、道德、規範於度外,可拿名聲、操守、性命來交換--這種不理性的行為模式,源自於親子間純粹天然的情感,但卻可能走火入魔。最近在Netflix上架的台劇《誰是被害者2》將這個現象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相隔4年正式回歸,首季的主題是藉連環自殺探究尋死背後的理由,繼而帶出人文關懷為想死的人帶來一點希望,第二季的主題是藉連環殺人案的公式套入《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議題探討,藉陳年舊案的重啟調查與相關人的接連死去,揭開埋藏多年的真相。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j1K_5qt0Ug已經淡忘了《誰是受害者》第一季的內容,當時應該覺得不難看吧,所以看到第二季將要上檔,還留意了一下上檔日期。 週五很適合追劇,八集也不長,精彩的話,會收不住就熬夜把它追完,但這套劇,我大概看了一半再多,在劇情交代了
Thumbnail
今天的影片內容全部都是我的個人意見,裡面很可能有些我過度解釋,或者我夢到的劇情環節,請各位理智討論、海量包容,給怕被捏的孩子們一句無雷簡評:2019年台劇神作在此,不看?神經病喔!啊,不能說神經病,很敏感。
Thumbnail
《墜惡真相》所關注的主題,遠遠不止於真相的曖昧性,更包含背後各種關係的角力,或許是性別結構,也或許是親密關係,以及在這一次次的角力當中,每個人做出的決定、得到的被決定,怎麼緊扣各自的生存姿態與需求。在這些角力裡,透過電影可以進一步確定的是:審判始終關於未來,它不僅是一個人為何會死的事後解析。
Thumbnail
「活著比死亡更需要勇氣」-- 《誰是被害者》無疑為台劇製作創下一個新里程碑,除了張孝全、許瑋甯與李沐在劇中精湛且觸動心弦的演出外,此劇大膽將「自殺議題」搬上螢幕,透過劇中角色真實呈現精神疾病的不同角面,引領觀眾探尋光亮背後的黑暗與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