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禍》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是前衛出版社的出版物,每一個出版社出版的著作各有不同的類型,長期閱讀就可以發現這件事,而前衛出版社的出版品就如同社名一般是很「前衛」的,所以他們的目標與其說是詳細說明,倒不如說是在拓展疆界,而這本由黃文雄在日本出版很明顯的是在對應「黃禍」這個名詞,而比起血統與膚色,可以從本書內容得知的是他認為禍水是儒學,而禍及的是「中國人」,而關於儒禍作者這麼說:「百餘年前的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在中國傳教三十多年,說在中國人身上找不到『良心』。為什麼中國人沒有良心?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課題。宗教是從內心的信仰出發的。但儒家的道德教育卻是外在的強制,所以教化訓育的結果,僅能得到或塑造偽善者或獨善者。...中國自獨尊儒家以來,六朝時代雖然儒家一度消失,被佛教所取代,可是到了宋代,理氣之學興起,儒家陰魂不散,以朱子學、陽明學陰魂附身,死灰復燃。中國人在儒家教化下,理性和悟性被剝奪,失去良心和良知,成為稻草人。 上述情景,筆者稱之為『儒禍』。」

對於儒家思想,作者稱作「儒教」,從「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他認為儒教的教主孔子是個「尚古主義者」,也就是說這個教派所提倡的是去知古而漠今,所以後代的四書集註也好或是註解的註解也好,永遠也超脫不了前先的範圍,因為終究是被囿限在原先的文本之中,「儒教抱持的尚古主義,壓抑中國人的進取精神;其所標榜的德治主義,更摧毀法治社會秩序,成為社會亂源...」。在本書中有趣的是作者用詞夠「前衛」,一點也不退縮地直接諷刺所有儒教事物,從孔子的出身貧賤到周遊列國只不過是為謀得一官半職卻處處碰壁而落魄終生,「孔丘求七十餘君,無能用之者也。」作者這樣下註腳:「白話講就是,遞了七十幾次的履歷表,也做了面試,卻從頭到尾不被錄取,真是有夠窩囊。」而《論語》這本書就是孔子懷才不遇由弟子所記載的怨言集冊,只不過這本書也是在孔子死後七個世紀才完整,那麼多少真的出自其口則有待評估。

儒教思想中的核心就是仁義孝禮,但作者對仁的批評是莫衷一是,有時是「正義」有時是「有愛心」或「孝順」,又或者是「克己復禮」還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忠恕」,但結論卻是見仁見智;「義」也有同樣的問題,可以是「道義」可以是「德義」,可以是「禮義」或是「義理」、「仁義」;孝則是尚古的一種表現,儒教思想對於死後的葬禮如此厚重甚至要守喪,美其名是追思,醜其實是迂腐,尤其孝的概念是嵌在儒教所安排的階級秩序的父母子女關係中,這不只是對於子女要愛父母的要求,也預設著期間的支配與服從關係;最後則是禮,除了連結到孝的「禮儀」之外,禮是為了維護傳統以及階級秩序而存,肯定現狀與過往,但不逾越到這個界線之外。也正因如此僵化的體系,作者也形容這是一個「超保守社會」,因為僵固不動如同死水,尤其其中所歌頌的各種模範其實都是被塑造而出,包括《春秋演孔圖》說孔子的母親與天神黑帝合體生下孔子將孔子予以神格化的傳說,又或者是割肉作為典範成為一種變態的食人歷史,所謂的忠臣只不過是願意把自己的肉割下來或是把妻妾子給殺害煮食給同袍吃的人,但這些在現在看起來荒謬絕倫的事情卻成為被禮讚的故事。

又或者是所謂新儒學的陽明學與朱子學是具有高度排外主義的,甚至對於異族的殺害能被冠以「天殺」之名,只不過這仍舊掩蓋不了儒教的矛盾,包括鼓吹孝道祭祖卻也說不語怪力亂神,又或是號稱德治但諸多上位的皇帝卻是滅門而得權位,秦始皇焚書坑儒被批判但漢代的儒術獨尊卻被恭迎,這諸多的不一致除非是無知,不然就是一種隨己需要任意截取片段利用的權術了。這或許也是有人會說在東方,宗教是哲學,而哲學是政治,這說得是佛教的思想反而相似於西洋哲學對於生命的省思,而儒教的這種「中國哲學」卻相似於15世紀的馬基維利。

但前衛的出版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也會是偏頗的,整本書可以說都是偏頗的,模糊不明不知作者究竟持採何立場,但唯一能清楚感受到的就是對於「儒教」的持續批判,而且是「同義反覆」的批判,這是顧名思義的,也就是說在本書中的各章節確實有不同的章名節名,但內容卻都大同小異,這說的意思是連說的東西都一樣。但又因為是偏頗的立場所以又讓人感到有些無所適從,這就像是持有特定立場的人拿著同樣的東西持續地說叫如同灌輸(instill)一般,會讓人不耐。而且在其中作者大力地稱頌日本,也大力地批判儒教,但批判儒教又似乎是認為儒教害了中國人,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憤慨,似乎沒有儒教中國人就好了一般,雖然作者說文革之後的中國也拿出了孔子學院,但思想沉寂了好長一段時間也有大量非自然死亡的中國黃土能說那還是儒教的產物嗎?我想未必,畢竟孔子書院不過是統戰的機構而已,但換個面向來說,儒教本身就是權術的,說不定剛好貼切也未必。


另外,書中也有過度化約的地方,例如:「與全體主義的中國思想不同,西歐民眾更重視「大異」,而不是「大同」。他們非常尊重個性,不希望受外在強制,彼此尊重對方的自由意志。西歐早擺脫獨裁統治,形成自由社會,民眾充滿活潑創造力。與西歐社會進步發展的社會原理相對照,便凸顯追求『大同世界』的中華世界與追求『大異世界』的西歐世界,完全不同,而正因為社會原理差異,東西文明幾百年來發展成完全異質的文化。」這似乎把中國當成一個自始皆同而不是20世紀初梁啟超所創,也似乎把西歐當成一塊同質的黏土,但實際上在18世紀末反法蘭西的民族主義催生後是由不同民族建立國家的統稱,難道西歐沒有德意志的希特勒、蘇聯的史達林、法西斯的墨索里尼嗎?

故而才有前述提及:這是「前衛的」也是「偏頗的」。不過只要認知到這一點,也就是前衛是在拓疆,那麼我們就可以有退後一步而不那麼躁進的省思,同時也可以在這個內容之中認識到作者的語出驚人也是讓我們了解到儒教是個如同死海般毫無流動性的派別。因此,若要說儒教是一種「思想」,我想不是那麼貼合,畢竟思想就如同我們聽見這個詞所感受到的一樣是動態的,但既然是一片死海,那麼所謂的儒教就不會是一種思想,卻只會是訓詁。
avatar-img
82會員
386內容數
雜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曾友俞 的其他內容
本書的作者即係《被出賣的台灣》的George Kerr,而因為第一版本據知有翻譯上的些許偏誤,故而遲未閱讀,反先就本書先予閱畢。本書是完成於1985年的小書,因篇幅小雖內容不能盡善盡美,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因為這將會是個入門了解台灣歷史的優選,尤其這是在解嚴前夕的外國人的手中完成的,這更加
是直到這本書我才知道誰是蕭曉玲,而有時候這樣聳動的標題反而會把一些值得傳達的事情散播出去,這多少也是諷刺的地方,有些真實反而需要在符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才得以傳播,那麼真實似乎反而變得「廉價」。 而本書卻不只是聳動的標題,內容全是一個被整個體制所壓迫的教師,她只是直言不適之處,但從郝龍斌時期
坊間常見的心靈雞湯書籍中有著各種的「力量」作為書名,而其中一種或許就是言語的力量,比如說讓讀者相信一句話能改變世界。著實地說,言語真的能改變世界,能改變一個循規蹈矩走入師範體系的模範男子的世界,從白變成黑,從老師變成囚犯,從自由人變成逃亡者。名字是許倍銘,從未認罪,被害人(暱稱巧巧)是個八歲智
何謂亡國感?這本該是個共同體面臨瓦解的共感描述,但卻被戲謔稱為零食的芒果乾,然而戲謔不無其理由,畢竟何謂亡國感?又該怎麼應對?都是沒有被釐清的問題。 「所以現在說『亡國』到底是亡哪個『國』?從嚴格的國際法來看,台灣是一個主權未定的地方,但是如果把『國』看成一個social system(社
「坐船心態 與 深耕心態 這裡不是 一條船 這裡是 一塊固定 在地球上 的 土地」 這是本書之末,但我卻認為作為本文之初是最好的開始,這是對於台灣土地認同最好的註腳,區分出兩種人,面對這塊土地有不同態度的兩種人,一種是把這個島嶼當作一塊土地予以耕耘,一種則是把這個番薯狀的地方看作一條船,上
這是一本改變自事實的小說,然而多少,其中帶有真實的痕跡。 在《永別書》的寫作中,張亦絢對作者賀殷殷設計了兩次爆炸,一次是被亂倫的爆炸,一次是被好友虛構的爆炸,然而兩次的共通點是記憶的整體性崩壞,在記憶是我們建構人格的基礎,而何萱瑄是更具有惡意的,這裡所謂的惡意是相對於傾聽的對象而言,畢竟行
本書的作者即係《被出賣的台灣》的George Kerr,而因為第一版本據知有翻譯上的些許偏誤,故而遲未閱讀,反先就本書先予閱畢。本書是完成於1985年的小書,因篇幅小雖內容不能盡善盡美,但我認為這反而是個優點,因為這將會是個入門了解台灣歷史的優選,尤其這是在解嚴前夕的外國人的手中完成的,這更加
是直到這本書我才知道誰是蕭曉玲,而有時候這樣聳動的標題反而會把一些值得傳達的事情散播出去,這多少也是諷刺的地方,有些真實反而需要在符應市場需求的前提下才得以傳播,那麼真實似乎反而變得「廉價」。 而本書卻不只是聳動的標題,內容全是一個被整個體制所壓迫的教師,她只是直言不適之處,但從郝龍斌時期
坊間常見的心靈雞湯書籍中有著各種的「力量」作為書名,而其中一種或許就是言語的力量,比如說讓讀者相信一句話能改變世界。著實地說,言語真的能改變世界,能改變一個循規蹈矩走入師範體系的模範男子的世界,從白變成黑,從老師變成囚犯,從自由人變成逃亡者。名字是許倍銘,從未認罪,被害人(暱稱巧巧)是個八歲智
何謂亡國感?這本該是個共同體面臨瓦解的共感描述,但卻被戲謔稱為零食的芒果乾,然而戲謔不無其理由,畢竟何謂亡國感?又該怎麼應對?都是沒有被釐清的問題。 「所以現在說『亡國』到底是亡哪個『國』?從嚴格的國際法來看,台灣是一個主權未定的地方,但是如果把『國』看成一個social system(社
「坐船心態 與 深耕心態 這裡不是 一條船 這裡是 一塊固定 在地球上 的 土地」 這是本書之末,但我卻認為作為本文之初是最好的開始,這是對於台灣土地認同最好的註腳,區分出兩種人,面對這塊土地有不同態度的兩種人,一種是把這個島嶼當作一塊土地予以耕耘,一種則是把這個番薯狀的地方看作一條船,上
這是一本改變自事實的小說,然而多少,其中帶有真實的痕跡。 在《永別書》的寫作中,張亦絢對作者賀殷殷設計了兩次爆炸,一次是被亂倫的爆炸,一次是被好友虛構的爆炸,然而兩次的共通點是記憶的整體性崩壞,在記憶是我們建構人格的基礎,而何萱瑄是更具有惡意的,這裡所謂的惡意是相對於傾聽的對象而言,畢竟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該文深度探討文人哲學,通過古今中西文化比較,解析不同文人心態和行為理念。突出文人身份的困難處境和思想體現,挖掘了文人的獨特人格特徵。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
Thumbnail
說到宗教必談及鬼神,這也是儒家與佛道之間的大分歧,然而這樣的說法,大多歸於論語。雍也中所言:​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大膽假設若孔夫子不信鬼神之說,何來敬之?若信鬼神而敬遠之,那就非常有意思了。​
Thumbnail
關於包含又稱「書經」的《尚書》在內的漢代經學,被冠上「古文」跟「今文」之分,正是從尚書這套書才開始這樣的用法。 史記儒林傳說:「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 關於史記儒林傳這段話, 其中: 「孔氏」是孔子的後世子孫,漢初魯恭王破壞孔子宅,從孔宅牆壁得到一批古文寫成的文獻,這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子曰:『齊一變,至於魯;魯一變,至於道』(雍也第六)。  孔子的『變』,是變回去,變到他推崇的先王之道時代;正好與法家的『變法』相反。  孔子之時,『禮樂崩壞』。但相對而言,魯國沿襲下來的禮制多些。而齊國相對于魯國,有管仲廢舊立新、富國強兵的變法,於是離先王
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雍也第六)。  史,負責文書的史官。引伸為喪失活力,文縐縐的迂腐之輩。彬彬,物相雜之狀。  孔子的意思,質實多於文采,疏于禮樂,就像未進化的野人。而文采多於質實,就像史官一樣循規蹈矩和文縐縐的了。只有質實和
Thumbnail
子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第六)。  孔子的學說被後人稱為儒家,但孔子及弟子並沒這樣自稱。《論語》通篇只此一個『儒』字。蓋當時儒是一種職業,充當喪葬、婚禮、祭祀等重要活動的司儀。這些都是人之所需,故稱之為儒。   孔子學習過和熟悉這一套,但卻不
Thumbnail
  文化大革命的「批林批孔」(林彪和孔子)運動中。於1974年批判會上,主持人問沈默不語、提倡復興儒學的梁漱溟感想,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主持人要求他解釋,他答曰:「我認為,孔子本身不是宗教,也不要人信仰他,他只是要人相信自己的理性,而不輕易去相信別的甚麼。別的人可能對我有啟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該文深度探討文人哲學,通過古今中西文化比較,解析不同文人心態和行為理念。突出文人身份的困難處境和思想體現,挖掘了文人的獨特人格特徵。
Thumbnail
『裡仁第四』這一篇主要是孔子關於『仁』的論述。『仁』是儒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概念,主要由孔子所闡發。在孔子之前,忠孝悌這些價值和相應的禮儀早已存在,但人們為什麼應當忠孝悌呢?並沒有更深層面的解釋;是孔子為忠孝悌等價值提供了一個共同的根本,就是『仁』。孔子認為人的本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