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Art vs Reality】藝術與你和我的日常生活(下篇)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第四段影片摘要: 藝術學校與現實
從這段影片中Peter Drew在一開頭使用諷刺的方式做開頭,說明進入藝術學院是浪費時間且浪費金錢的事情。從現實的角度來看,某方面或許是可以成立的,尤其是拿出統計數據,證明這樣的說法:其中有88%的人在從藝術學校畢業後四到五年間就停止藝術創作,5%的人從事藝術教育,5%策展,2%沈浸在毒品、色情、與賣淫,或換句話說,某種程度上,他們也能算是當代藝術的「專業人士」。
Peter Drew一開始就懷疑藝術學校存在的有效性(validity)。就這點來說,他認為藝術學校所教導年輕學子「藝術遊戲」,就只是去學習質疑藝術本身。看似矛盾的邏輯說法,為何每年還有如此多的人排隊擠進藝術學院朝聖?藝術學院又是如何開始形成的呢?文獻記載上,最早出現的藝術學院成立於距今公元前400世紀的希臘,在學院裡,學生們學習所謂的完美比例原則、創作符合形式完美的藝術,並接受教導創作藝術的初衷,並非為了個人的表現,而是為了取悅眾神、平息神的憤怒。之後,羅馬皇帝沿襲這個傳統追求寫實主義。成功的帝王們,則開始利用雕像來為自己的創造威權神話。在文藝復興早期,則出現普遍對於藝術創作的「專業要求」。這觀念發生於工作坊與工作室,大師級的藝術家,開始教授他的學徒們,屬於自己的特殊技法。
這類型的私人的機構,同時也樹立屬於自身獨特的藝術流派,延續藝術風格的傳承。
其次,1563圖斯卡尼爵士,在歐洲正式創辦第一座藝術學院機構,在這個大機構裡,主觀性及藝術性的創造,則被師長們嚴密厲監控著。在這個方面,則產生了所謂的學院派,與非學院派藝術的對立。這些現象,在廿世紀後則完全改觀,甚至在當代藝術界裡,所謂的學院派則成了守舊,而沒有創新的負面代名詞。在當代藝術之前,藝術被人們用來作為膜拜上帝及皇室貴族,而想像力及技術則是被視為達成藝術目的的一種工具。事實證明,並非所有人都能夠順利地被教導如何繪畫,但每個人都可以被教導如何去問問題。1970年代,朝向民主化與自由化的創作風氣,藝術學院開始思考藝術的可能性。至今仍然可以在藝術學院裡學習創作的技巧,但是更多則為理論型導向的思考方式。明顯可見,語言導向的思維創作方式,在當今學院的教育裡頭越來越顯重要。然而,Peter Drew也留下一個疑問,是否當代藝術的教育,會比過去的舊式學院教育來得好?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藝術學校的過去與現在。
短評
對曾於藝術學院裡學習的筆者來說,這段影片有極深的感觸。應證我始終在思考進入藝術學院的理由。難道我需要花費那麼多的時間與金錢,在藝術大學裡學會如何創作藝術嗎?還好在畢業之前我找到答案,這顯然這並非是我當初進入藝術大學的初衷。反倒是對我而言,藝術創作的環境十分重要,而藝術大學似乎某方面提供我這樣的機會,但某方面也相對地阻礙我創作的動機。這看似非常矛盾,在學院外我可以自由地創作自己喜歡的藝術,但卻無法合理的使藝術創作成為「事件」本身;相反,在藝術學院裡所做的每個嘗試,似乎可以使這樣的行為合理化為「藝術創作」本身。更弔詭的是,進入藝術學院的學習,使得藝術創作某方面失去自由,我們被教育什麼樣的創作是「正確的」、「符合市場需求的」。有固定方向的知識與技巧可以依循,甚至也有典範權威,教導我們如何去思考藝術本身。
對我而言,在藝術大學的學習裡,最有價值的是我在其中看清何謂藝術本身,也許無法簡短說明到底看清了什麼,但至少我了解自己想要的創作模式,並不是藝術大學能夠給予的。而在藝術學院學到最多的還是在思考藝術這件事情上面。屏除過去看待藝術的方式,改變我對藝術的看法。
第五段影片摘要: 何謂創造性的天才?
每個人都在創造藝術,每個人也都自己做飯,但自己做飯我們不能稱自己為廚師,也如同不是每個人在創作時,都能順理成章的稱之自己為藝術家。最好的藝術家是因為你有辦法藉由藝術賺取更高的收入,如同知名的主廚一樣。所謂藝術家的概念,來自所謂天才的概念。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最早可以回溯到古希臘羅馬時期,古代的天才,與現代的天才所做的事情差異極大,在概念上也極為不同。當代對於天才的觀念,主要是在陳述某個人才智過人,而且「我不僅只是個人類」。在古希臘羅馬對於所謂的天才,是指有些人有與靈魂及上帝溝通的能力,能傳遞神靈的旨意。
後來的數百年間,「信使」的觀念,演變成今日天才通常被用來特定指稱特定對象擁有「有特殊才能」的人。在現代「神存在每個人心中」,這樣的思考也與過去不同。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此圖幽默的展示出一般大眾所認為的文化是某種cult。
如今「信使」的觀念,也被轉化成「惡魔」的觀念,為的是屏除異教徒的思想觀,去其合法性。在基督教義裡頭,惡魔是要被驅除的,然而天才的觀念卻漸被遺忘,成為時代背景。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天才的觀念又逐漸復興。在文藝復興之前,藝術家及其所創造的物件皆被視為工藝品,這樣的觀念可以比喻為今日的木匠師傅或石匠師傅。歐洲的皇室,為了確保其高尚神聖的地位,賦予這些名匠這樣神聖性、幻覺式的想像地位,並且樂於親近有能力解釋他們神聖想像的名匠與之結夥成伴。這自戀式的行為持續進行將近幾百年之久。直到法國大革命,則有人提議神聖性的天才,需要成為攻守線的前哨站。我們可以在凱薩大帝、希特勒獨裁者這類型的人物身上,看見他們操作神聖性的想像,賦予自己獨特的政治地位。然而在現代,天才這個類型的人物,也逐漸被所謂的潮流明星給取代,他們身上所擁有的領袖魅力(Charisma)、名氣則轉化為天才的信物。人類用來標籤天才的方式,像是有趣的玩笑般存在著。
我們持續相信有天才的存在,是因為人們覺得有趣好玩?而且還不厭其煩持續玩這種天才標籤的遊戲,也是因為我們相信所謂的「魔術」所帶來的解釋。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如何定義創造性的天才?
短評
這則用來解釋何謂天才的片段,點出所謂「迷思」的神話觀,與人類喜歡賦予事物「詮釋」過後的意義。藉由回溯天才概念轉變的歷史,我們可以看見天才在每個時代的存在樣貌,而且乘載不同的概念及意義。特別的是許多科學無法解釋的事情,人類就習慣將其歸類於宗教信仰中,並藉著膜拜來與自己產生連結。雖然並不能定論,是否對於事物崇拜本身,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又或者是我們存在的生命意義?
但此段影片就說明了這樣的一個事實。另外一點值得討論的是,當代社會這種膜拜儀式,存在於人類的集體意識當中,並且賦予社會這樣的文化結構,同時存在彼此獨特差異的意義符號。一位老師曾經送給筆者的創作一句評論:「我們渴望相同,我們又渴望不同。」人類的天性,始終就存在這種看似矛盾卻和諧的狀態。這片段回應了我們實際上好奇的疑問:關於如何定義天才?是不是天才真的有那麼重要嗎?這就比說我們人類行為當中的特性,將事物分類、標籤甚至命名,用來區分事物的習慣。
如影片所述,也許天才的智商比一般人高,但或許這種數據化的評斷標準,用來衡量人的智能也並不科學。就藝術創作來說,最重要的還是誠實這件事情,也是藝術體制底下最重要的價值。至於天才存不存在,最終取決於你願不願意相信而已。就如同魔術一樣,你若相信它的神奇性,就會為其神奇性著迷,即便多數都認為魔術只不過是一種把戲不過如此。這也說明了,藝術之所以迷人、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其與現實之間的隔閡。許多人寧願選擇相信藝術,而不願意接近現實。簡言之,藝術與現實就像銅板,看你選擇相信哪一面,或者兩面。
第六段影片摘要:誰需要藝術評論?
  
這個片段主要在於解釋藝術評論出現的歷史脈絡。我們為何需要藝術評論?在今日什麼都可以是藝術的世界裡,我們似乎更需要有權威來指認標示何謂藝術。我們相信權威,是因為我們想要相信權威權威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信賴感、一種不確定性當中的慰藉。因為在現今的時代洪流裡,我們不再願意相信自己。評論藝術作品的歷史,正如藝術存在本身古老。但真正「專業」的藝術評論,則是十九世紀之後才出現的現代產物。十九世紀前的藝術評論,發表評論藝術的看法與言論,主要流傳於中產階級所閱讀的媒體報刊之間。這樣的專業則類似於現在為報社工作的週報專欄作家、或特定於藝術刊物撰稿的特定人士。商業畫廊也會特別在報刊中,購買報紙廣告的欄位,並直接支付這些撰稿銷售訊息的寫手一筆固定的費用。但也有些撰稿的人,並不視自己的寫作為一種商業行為;相反的是,視自己的寫作為一種藝術創作形式。
然而,在藝術史當中,藝術家與藝評兩者則固定存在著一種合夥的關係,舉例來說:羅斯金與透納、波特萊爾與德洛克洛瓦、弗萊德與後印象派、格林伯格與抽象表現主義。歷史告訴我們藝術評論需要幾個主要元素:媒體平台、穩定的評論流量,兩者相輔相成,平台在藝評中扮演重要的定位功能,閱聽眾(觀看藝術評論的觀眾),則需要透過藝術評論來確定自己的認同位置,這三者間形成一種共謀循環,發揮了穩固的作用。尤其在經歷啟蒙時期的知識階級、法國共和時期、英國舊中產階級、美帝時期間,都有為特定一群人所撰寫的藝術評論。但普遍在接受大眾教育的啟蒙之後,藝術則變得越來越容易親近理解。另外在網路平台盛行與資訊網路流通的當代社會裡,藝術評論也越來越難維持其權威地位。新舊兩股相抵的力量交替,很容易就隨著網絡的關係流通與變遷。最後鼓勵我們要具有革命的勇氣。今日的革命,很有可能成為明日的典範。但切記要隨持保持創新,也別忘學著有一天要懂得放手。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為什麼我們需要藝術評論?
結語:
全球化底下的藝術世界,與廿一世紀後的網際網路,使得所有的資訊與交流變得更為便利且快速,人類可以透過史無前例的媒體,作為溝通媒介相互傳遞訊息。但這些訊息流動與傳遞究竟有多少是有效的?而有效性又該如何評估?藝術在看似自由與解放的商業環境裡,以新自由主義的運作邏輯,看似自由實際上卻更為禁錮。換個方式思考,是否與商業機制無關、亦非資訊流的問題,而是人類本身信仰的問題。處在時代洪流之中,藝術欣賞的接收者的能動性究竟有多少可能,能夠幫助觀者去選擇相信什麼,又或者在新自由主義的體系,並不存在想像的能動性?這些提問都間接陳述了社會大眾所不願正視的某些真實。所有世界上的存有,都在於人類選擇的相信與不相信之中。但不管相信與否,人類所存在的世界,已經與真實越來越相互分離,甚至是我們存在的世界、存在本身,都已進入布希亞(Jean Baudrillard)所謂的「超真實」(hyperreality)之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我先大致說明一下寫這邊文章的原因:首先是我一直以來,很想找個時間好好探討關於當代社會的愛情及婚姻商品化的問題,另外就是思考寫作關於交友軟體與當代人的情感價值觀念。這次,好不容易有了這個緣份,就想說開始來著手進行這些問題的梳理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愛情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是佛洛伊德還是柏拉圖? 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的做飯 吃飯 睡覺 做愛...        
《紅色氣球》電影劇照 斯瑪特/2020.05.16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家,並於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二人的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違憲,並在2019年2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根據釋憲案及公投結果,提出確保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
圖片來源為Art vs Reality臉書網站,此影片公開分享於youtube【Art vs Reality】網站Peter Drew編劇演出,Frazer Dempsey導演拍攝。2013。
前言                終於將《生命政治的誕生》給完整地讀完了。雖然不能說讀完一遍傅柯的演講稿,就能夠非常清楚完整地抓住傅柯的思考脈絡,但對於初踏上學術之途的研究新手來說,的確是了解「新自由主義」(neoliberalism)與「生命政治」(Biopolitics)的概念有很大的幫助。
       我先大致說明一下寫這邊文章的原因:首先是我一直以來,很想找個時間好好探討關於當代社會的愛情及婚姻商品化的問題,另外就是思考寫作關於交友軟體與當代人的情感價值觀念。這次,好不容易有了這個緣份,就想說開始來著手進行這些問題的梳理
      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愛情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是佛洛伊德還是柏拉圖? 生活就是日復一日的做飯 吃飯 睡覺 做愛...        
《紅色氣球》電影劇照 斯瑪特/2020.05.16 台灣是一個民主自由開放的國家,並於2017年5月24日司法院公布釋字第748號解釋文,宣布現行《民法》未保障同性二人的婚姻自由及平等權已屬違憲,並在2019年2月20日,中華民國行政院根據釋憲案及公投結果,提出確保同性婚姻之法律草案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前陣子看了一本探討藝術與創作的書叫做《Big Magic》,裡面有一個章節就在討論,藝術家的學歷到底重不重要、我們真的有必要師承那些大師、或是要經過正規的訓練才能成為厲害的藝術家嗎? 簡單來說
Thumbnail
『天賦』這點,應是客觀存在的。什麼是藝術的天賦?講白一點,就是你有能力創作到老。我們看到的藝術家,絕大部份都是必須要靠著自身不斷地努力,才有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去認識,了解。
Thumbnail
朱銘美術館 藝術無所不在,但進入課程需不斷嘗試與調整 在實體課程每週的教授與復盤中,我發現了實體課程與線上課程之間最主要的不同點。實體課程需要面對面的互動,而在課程持續時間長且時間安排在下午一點到三點時,學生往往難以保持專注。尤其在導入藝術創作課程時,許多學生可能缺乏相關經驗,因此需要將課程內容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藝術留學指的是前往母國以外的國家接受藝術類的教育,出國原因通常是為了取得當前無法獲得的資源。 藝術與普通留學最大的差異,是要遞交能展現專業的作品集,不僅只是教圖片,還必須提供研究過程與未來研究計畫。
獨自在海外度過了一整年,雖然眼前的日子過得很緩慢,然而在這短暫的人生旅程中,卻只是邁出的微小一步。這段時間裡,有三件事情讓我有所感悟和啟發。首先,是成功完成了藝術史碩士學位。其次,在大學中擔任助教的經驗。最後,學習獨處的技能。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對於完成藝術史碩士的一些感想。 回想起當初是什麼原因
Thumbnail
學院派無法包含一切。機械再現背譜 音樂教學講求需學院派科班出身是錯的。 琴彈得最好的通常不是學院派。 繪畫畫得最好的通常並非科班。 武舞打得最棒的。跳的頂尖的亦非學院派。 學院派進修僅習的知識理論。 教他瞬間演作當下一切不再現。可能立刻陣亡。實力會證明一切。 自古醫學琴學並無學院專科皆是文武之人。
「所以你也是藝術家?」 初次見面時,找不到現成可套用的身份,熟人不知如何介紹,自己也難以說明 「他們是生活藝術家啦!」 (他們,指的是沒有特定職業但追求生活品質的人) 『愛是一門藝術嗎?』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一門藝術。 學習一門藝術的過程可分為二部分,理論和實踐。最終把理論的知識
Thumbnail
多年前曾被學生問的一個問題, 如何用一句話來說明「藝術」是什麼? 猶記得當時自己無語, 近期聽到一些有創意的答案, 在此分享(回應)! 藝術是什麼? 藝術它是一個在有限的框架裡面最高的自由。 例如一幅畫, 你可以透過畫框,去感受裡面的故事、情緒。 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 它的
Thumbnail
我們生來就是創意天才,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變得愚蠢 “你比你想像的更強大,他們害怕你發現它的那一天!” 我們正在被系統性地愚弄 我想說,這項深刻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生來就具有創造天才的潛力,但當我們進入學校系統的那一刻,我們就變得非常愚蠢。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
Thumbnail
前陣子看了一本探討藝術與創作的書叫做《Big Magic》,裡面有一個章節就在討論,藝術家的學歷到底重不重要、我們真的有必要師承那些大師、或是要經過正規的訓練才能成為厲害的藝術家嗎? 簡單來說
Thumbnail
『天賦』這點,應是客觀存在的。什麼是藝術的天賦?講白一點,就是你有能力創作到老。我們看到的藝術家,絕大部份都是必須要靠著自身不斷地努力,才有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去認識,了解。
Thumbnail
朱銘美術館 藝術無所不在,但進入課程需不斷嘗試與調整 在實體課程每週的教授與復盤中,我發現了實體課程與線上課程之間最主要的不同點。實體課程需要面對面的互動,而在課程持續時間長且時間安排在下午一點到三點時,學生往往難以保持專注。尤其在導入藝術創作課程時,許多學生可能缺乏相關經驗,因此需要將課程內容
Thumbnail
  本課程由北京大學藝術史教授朱青生主講。試圖通過認識西方藝術史,來找出建立世界藝術史的可能。在談世界藝術史之前,必須先釐清,何謂以西方為標準的藝術、藝術史?又藝術與藝術史、西方藝術與中國藝術是何種關係?   世界最早成立的美術學院,起源於1562年的佛羅倫斯,當時的美術學院並非研究藝
Thumbnail
藝術留學指的是前往母國以外的國家接受藝術類的教育,出國原因通常是為了取得當前無法獲得的資源。 藝術與普通留學最大的差異,是要遞交能展現專業的作品集,不僅只是教圖片,還必須提供研究過程與未來研究計畫。
獨自在海外度過了一整年,雖然眼前的日子過得很緩慢,然而在這短暫的人生旅程中,卻只是邁出的微小一步。這段時間裡,有三件事情讓我有所感悟和啟發。首先,是成功完成了藝術史碩士學位。其次,在大學中擔任助教的經驗。最後,學習獨處的技能。今天我想分享一下對於完成藝術史碩士的一些感想。 回想起當初是什麼原因
Thumbnail
學院派無法包含一切。機械再現背譜 音樂教學講求需學院派科班出身是錯的。 琴彈得最好的通常不是學院派。 繪畫畫得最好的通常並非科班。 武舞打得最棒的。跳的頂尖的亦非學院派。 學院派進修僅習的知識理論。 教他瞬間演作當下一切不再現。可能立刻陣亡。實力會證明一切。 自古醫學琴學並無學院專科皆是文武之人。
「所以你也是藝術家?」 初次見面時,找不到現成可套用的身份,熟人不知如何介紹,自己也難以說明 「他們是生活藝術家啦!」 (他們,指的是沒有特定職業但追求生活品質的人) 『愛是一門藝術嗎?』 一如生活是一門藝術,愛乃一門藝術。 學習一門藝術的過程可分為二部分,理論和實踐。最終把理論的知識
Thumbnail
多年前曾被學生問的一個問題, 如何用一句話來說明「藝術」是什麼? 猶記得當時自己無語, 近期聽到一些有創意的答案, 在此分享(回應)! 藝術是什麼? 藝術它是一個在有限的框架裡面最高的自由。 例如一幅畫, 你可以透過畫框,去感受裡面的故事、情緒。 例如一段表演、一首歌, 它的
Thumbnail
我們生來就是創意天才,但「教育」制度卻讓我們變得愚蠢 “你比你想像的更強大,他們害怕你發現它的那一天!” 我們正在被系統性地愚弄 我想說,這項深刻研究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我們生來就具有創造天才的潛力,但當我們進入學校系統的那一刻,我們就變得非常愚蠢。其中的道理並不難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