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看書名,本來以為是個提供人類為什麼不理性以及如何解決關於不理性的問題的方法論,其實不過就是是一本關於杜克大學行為學大師的勵志演講稿,麻雀變鳳凰的自圓其說。只能說,讀完之後還蠻失望的,或許因為當初看到書名標題時對其副標題所及的『工作、生活及愛情』以行為經濟學的角度的談論方式深感好奇。
《不理性的力量》英文版書名The Upside of Irrationality中文版由台灣天下文化出版。
作者丹‧艾瑞利 Dan Ariely爲一個以色列裔美國籍的行為經濟學教授。根據其中文版的作者簡介裡提到:
18歲時的一場爆炸意外,讓艾瑞利全身皮膚70%遭灼傷,住在燒燙傷病房達三年之久。身穿彈性衣、頭戴面罩的他,活像個行動不便的冒牌蜘蛛人。在這段漫長、無聊而又痛苦不堪的歲月裡,他發展出觀察人類行為的興趣,滿身疤痕的他最後終於成為一名行為經濟學家。艾瑞利是杜克大學行為經濟學教授,同時也在該大學福古商學院、認知神經科學中心、經濟學院,以及醫學院擔任教職。艾瑞利擁有認知心理學博士及商學博士頭銜。
聽起來是個頗具故事性的人,或許因為這些聽起來『很有趣』的介紹,讓我對其長年的學術研究心得深感興趣。然而失望的原因是:作者提供一些看似『非常科學方法』的量化數據,展示出人類行為的不理性中,其實有著十分『經濟學』的架構模式。
商學理論是社會科學理論嗎?
舉例來說:作者以行為經濟學的邏輯來拆解關於人類非理性成面的工作動機及獎勵機制。說明有關「不勞而獲」、「
享樂跑步機」、「快樂瀑布」等理論時,我個人就覺得特別武斷。好像人類所有的不理性行為背後的動機,都可以用一定的理論框架來進行理解。對於作為一個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我,實在是不太苟同的。為什麼可以用腦神經科學的單一論述方式,可以解釋人類複雜不理性行為背後動機呢?作者於文中提到馬克思主義對於「
勞動異化」(alienated labour)的解釋,(見中文版p.112-114)個人也覺得稍嫌淺薄。以一個學術門外漢的理解,不過就會認為「勞動異化」本身是因為工人在其工作當中,找不到其本身的價值,甚至工人本身對於生產的工作產生疏離與無法認同(identification)的價值觀。但馬克思的「勞動異化」,豈能以三兩句話簡單描述,甚至裡頭提到卓别林《摩登時代》的電影,個人也與作者有解讀上有蠻大的差距。
美國電影《摩登時代》卓别林身兼導演及演員,此為1936上映的黑白無聲電影劇照。
別再誤讀卓别林與馬克思了,好嗎?
以下分為幾點來說明為何我對於此書的解讀有些不太同意之處。首先:其時代背景的差異。卓别林跟馬克思兩位的時代,都距離當代社會有些距離,馬克思約為1900前後左右的人,那時候世界還分成美國資本主義及蘇聯共產主義兩大陣營;再者卓别林則是生處於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美國資本主義社會,其電影之所以有趣的地方,除了透過資本主義來嘲諷資本主義之外,還有其複雜的政治背景。電影本身作為文化工業,其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的一個形式,但《摩登時代》之所以被列為影史上的經典,不只因為卓别林作為一個偉大的表演者及電影藝術開創者,同時還讓我們看到,藝術家本身如何利用體制的力量去嘲諷體制本身。安迪沃荷(Andy Warhol)或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利用了美國消費主義與名人文化的偶像崇拜,成功破壞與建立了一個虛假的藝術帝國。
圖爲安迪.沃荷《瑪麗蓮.夢露》1967絹印、1971膠印及1981絹印紙本
筆者甚為不解的是,關於電影藝術與藝術哲學,這位行為經濟學教授的理解能力有多少?竟然膽敢將《摩登時代》這種經典,與馬克思《經濟學手稿》這麼嚴肅的思想巨作相提並論。而且完全誤讀了兩位大師的用意。畢竟,工作與人的關係,不是三兩句提出「人工作是為了意義,或為了有飯吃」這種自我滿足的說法來解釋就行得通的,這當然是關於人類理性/不理性條件下應該更深入探討的地方。
你說說看「正義」與「平等」哪個跟人類的不理性行為有關係?
除此之外,我比較受不了的是:作者在書中第5章提及有仇必報、第6章關於適應力的想法。快速掃描幾個關鍵標題,只記得看完頗為不以為然。有仇必報根本不是人類不理性行為的一部分好嗎?這位知識淵博的行為學教授。如果「有仇必報」這種複雜的文化議題可以被完全歸類為行為經濟學底下的「不理性」(所謂理性經濟簡略來說就是會去計算此行為本身服不符合成本效益,簡單來說是這樣。)那麼關於人類正義、平等那種哲學家討論了老半天的東西到底在說什麼?(我個人才疏學淺我也不太理解哲學家們在討論什麼)。作者有關適應力的說法,我只能說,媽呀,你也真是太幸運了吧,你根本就是幸運兒才能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我想作者應該是有每天都去教堂祈禱或做禮拜吧?哈囉你本身長得醜,然後被燒的顏面不全,連你自己都說不敢奢望會有美女喜歡上你,而且身份對調,你若是一個美女,你也八竿子不會去找個野獸或者青蛙王子來交往好嗎?這根本又是另外一個活在美式童話裡的小屁孩論述邏輯。
解構童話故事與基因演化學的悖論
如果行為經濟學的教授,想以人類「不理性」來給童話故事一個好的解釋,我個人反而更偏好以下符合經濟邏輯的計算說法:舉例來說,今天青蛙王子、美女與野獸根本就是見怪不怪,我甚至覺得理所當然。艾瑞利教授也根本不需要以書本後面提及的「選型配種」(Assortative mating)理論來自打嘴巴了。一邊以行為經濟學來解釋美女為何會與野獸同床、公主為什麼會輕吻青蛙,另一邊則是提出基因遺傳學的「性印記」(sexual imprinting)來說明為何同質相吸、物以類聚的婚姻市場價值,教授請問您到底想說什麼?這些根本都是完全兜不起來的概念好嗎?
你就大膽承認你是幸運男孩我不會介意的
或許因為受過社會科學極其嚴格的訓練,筆者自認為,如果你的學術寫作敘述方式,前文跟後文的連貫性及邏輯都相互排斥,那基本上你的論述也是漏洞百出了。筆者完全不想同意這位行為經濟學教授在成功配對美女,順利搭上美女與野獸的童話順風車而顯得沾沾自喜的書寫風格。拜託,這世界也是有許多人每天就在中樂透的好嗎?不然就是莫名其妙去影印店印個3塊錢的東西就中了統一發票頭獎的,這叫做機率、偶然、或然率(Probability),okay?我完全可以同意這位作者就是個「lucky boy」除了,死裡逃生還取得美嬌娘、獲得博士學位及長春藤名校的任教資格。但以上都不表示,也無法說明這就是「人類適應力」及「不理性」的行為經濟好嗎?
行為經濟學教授丹‧艾瑞利《不理性的力量:掌握工作、生活與愛情的行為經濟學》中文版由天下文化遠見出版發行。
小結
這大概不是我第一本看過的行為經濟學的書籍,筆者個人除了社會科學、哲學、人類學及藝術哲學等跨領域的研究興趣之外,對所有人文社會科學裡面被稱之為「科學」及「不科學」的議題都深感興趣。但我個人實在是對於這位「長春藤名校」的商學教授浩浩蕩蕩寫了350幾頁的論述分析,深感莞爾。這或許尤其適合那些不懂社會科學複雜性的讀者:財經企管學生、醫生、律師(尤其不愛動腦的高收入族群),喜歡快速得到人生問題原因解答的社會大眾、芸芸眾生的入門書籍。但若是您想理解人性、深入人類不理性的合理解釋,與其坐在書桌前花個約三小時的閱讀時間,認真讀完這本書,不如找個機會去雅馬遜喝個幾杯死藤水,或者去跟地下藥頭討幾顆LSD 、LSA 、DMT、MDMA、PTSD或食用迷幻蘑菇來找尋人類不理性的終極答案。
(不安全的非法建議)斯瑪特 編輯 2020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