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國產小麥擴產的主要障礙在哪呢?最主要為穗上發芽問題。穗上發芽就是成熟尚未收割的小麥,在收成前遇到下雨直接長出新芽,導致種子內澱粉被酵素分解。穗上發芽的小麥做麵包時會因產氧量不足發不起來,無法製作麵粉。根據報導,近年氣候異常,穗上發芽問題益發嚴重。而這問題可以透過育種解決。台大農藝系退休教授郭華仁認為,育種時可能要朝向耐濕、耐熱、耐冷、耐旱等方向,例如育出休眠性較強的小麥,讓種子不至於感受到溫暖潮濕的天氣就穗上發芽。日本、南韓都有針對當地氣候成功育種的經驗。根據報導,日本香川縣復興小麥時,也遇到大雨來挑戰,不過他們並未因此放棄,而是選出比較抗濕的品種特性,使用逆轉型耕耘機,播種時將溼氣少的土往上翻,讓小苗長得好一點。韓國作物研究所(Institute of Crop Science)南達科塔大學、筑波大學合作,透過基因檢測技術,找到幾個不容易讓穗上發芽的小麥品種,再以回交或是雜交的方式,將不會穗上發芽的基因導入現在的栽培品種,減少穗上發芽現象產生。如果有興趣,可以閱讀這篇論文。而台灣發展的現況呢?根據小麥復耕主要推動人施明煌的說法,公部門投入資源極少,僅有台中農改場一位技佐做育種。蔡老師建議,既然台灣有能力生產小麥,政府應更投入資源獎勵人才投入研發育種等降低成本的方式,並推動這項事業。如此既可以減少過剩的稻米,又可以提高糧食自給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