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與暖蛇夥伴另一個家庭帶孩子們一起去小火鍋店,2大6小。
對於三寶家庭來說,這人配比很常見,但是當他們互為朋友,小孩可興奮了。不停的說話、一起分食、互相邀請去拿食物等,所以大人也很忙很忙。忙著調停、忙著分食、忙著請他們小心安全…
最後快要離場前,其中兩個孩子們忽然從一處奔跑到某一處,另個孩子追了過去。
這時,聽到別桌客人,坐著兩個大人、一個孩子。
男性大人說:「把這裡當作遊樂場嗎?」
女性大人說:「吵死了!」她還飄了一個明顯的斜眼,飄視著站在她身後的孩子們。
我很快上前與孩子們說明,與他們討論這個場地奔跑可能有的危險,也說明還有打擾到別人用餐的品質。他們立刻接受建議,願意暫停,另個家庭的爸爸朋友也很快先帶孩子們到外面找空地讓孩子跑一跑。
我負責把東西收一收,一起離開去看孩子們。
#
回家路上,我問小孩,有聽到那桌大人說的話嗎?他們怎麼想?
妞說:「我完全可以接受他說我們把這裡當作遊樂場。但是,我沒辦法接受他說『吵死了』。」
弟咕:「對啊!我知道我們很吵,可是,有到吵『死』嗎?他變骷髏頭了嗎?他死了嗎?他怎麼可以這麼說!」
聽到這裡我覺得相當有趣,小孩對文字是這麼的直觀而敏感!
妞:「對,其他我都可以接受,我也覺得我們有點吵,但是,『吵死了』聽起來就是太誇張了。讓人覺得很不舒服!」
我:「所以你們覺得可以說你們吵,但說『吵死了』有點脫離真實狀態?感覺令人不舒服?那為什麼他們要用這樣方式說話?」
弟咕:「我覺得,他們應該就是在是想嚇唬小孩。因為我們是小孩,他才這樣說。」
#
孩子們這番對話,讓我很驚訝。
不卑不亢。我先想到這四個字。
他們承認自己的錯誤,但是並不因此而用「委屈」或「自我矮化」的角度思考。
他們看見自己的感受,也試著去看大人背後的動機。
他們願意承擔他人的回饋,卻也不會自己走進他人言過其實的情緒渲染裡。
這三件事,有時有些大人都不見得做得到。
當然,我們離開店裡了,無法再與那個大人們做核對。但孩子們的分析,我覺得實在到位!完全不是下對上的,而是平起平坐的看待。
#
我並不是覺得孩子完全沒有錯誤,也不是贊成孩子們可以在公共場合---尤其是餐廳---奔跑。
但是,在公共場合裡看見孩子造成別人困擾時,應對方式能怎麼做?我們是帶著同情蔑視,還是平等溝通?當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產生衝突時,如何對話才是真正建立平等的互動?
所謂的「親子友善」,應該不是要社會完全容忍親子所有的行為,而是在雙方需求衝突的時候,能互相尊重、以平等的立場來互相討論,甚至站在互助的立場,出手協助,而不是袖手旁觀與評價。
這些平等的內涵與兒童人權的概念,我覺得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關鍵。
「把這裡當作遊樂園啊?」這樣的用詞,很明顯是為了孩子而刻意這麼說,而且呈現對孩子的想像的單一思維。等於在隱喻:「小孩要玩,就是要去遊樂場only,怎麼會在這個地方『撒野』?」
那種把孩子只與遊樂場場域連結在一起,很常見的還有「帶孩子吃飯怎麼不去親子餐廳?」,顯而易見是禁止兒童族群踏足「正式場域」、「文明場域」,而不願思考如何共融、如何思考在孩子學習過程中進入社會的必要練習。就更不用說那個語氣的不客氣了。
「吵死了」這句,就如同孩子們感受到的,是帶著情緒與不耐煩的狀態。這句話,通常人不會對在餐廳裡的長輩或平輩說的。但,許多人卻只敢對孩子這麼不客氣,這明顯是將孩子放在較低的地位去指使。
這裡的應對方式,完全可以看見一個社會因「弱化」小孩的理解與對話能力---認為小孩無法用成熟理性的方式對話---以及將孩子放在一個不對等的位子,表面上看起來好像只是粗糙的抱怨與抗議,實際上就是對孩子的一種藐視與壓迫。
不是不能說,但,你對其他大人怎麼說,那就用同樣的方式對孩子說吧,說出你的期待,你的困擾,甚至是你的感受。但是,無論如何都不該左手教孩子要有禮貌,右手卻對孩子施以頤指氣使、粗糙相待、威脅恐嚇…等你不會做在大人身上的事。
大人們啊,你們如此講求禮儀、要求孩子做禮貌寶寶,怎麼你們就是學不會與孩子好好說話?
#
後來問小孩,「那怎麼跟你們講,你們可以接受?」
「『你們蠻吵的,可以安靜一點嗎?』這樣說,我們就可以接受啦。」
把孩子好好當作一個人,去談、去對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