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7/3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食農教育的體現 從坪林在地出發

原報導於:2018-02-22 編採:鄭詠心 責任編輯:錢佳玥
在繁忙都市生活的你,有多久沒好好休憩、好好坐下來吃一頓飯了呢?
自雪隧開通後,坪林漸被大眾遺忘,因此,金瓜三號將自身設定在「休憩站」的角色,是一間民宿也是工作坊,結合當地產業、食材,做起小旅行餐食,帶著旅客採茶、拔菜,享用當地美食,將共煮、共食、共享經濟的食農教育實際在坪林山區發光發熱。在2014年,台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研究生蔡威德結束了在坪林當地為期一年的田野調查,畢業後繼續深入新北坪林農家,進而成立當地第一家結合住宿和小旅行的背包客棧「金瓜三號」,讓不曾在國際旅遊書中出現的坪林,吸引國際遊客來此深度旅行。試著串連當地「人文」、「產業」、「自然」資源,融入生活美學於在地體驗,試圖透過各類旅遊行程,讓更多人認識這片被遺忘的淨土、體驗豐富人文風情。
參與金瓜三號體驗營的民眾在茶農帶領下認識實際茶葉產製流程。照片提供/金瓜三號
雜學校展覽現場,在金瓜三號攤位有位神采奕奕地與與會者分享並提倡偏鄉教育與創新教學的老師,他是坪林國小漁光分校的黃鴻志老師。曾發起多個「做中學」的實作課程,更結合在地資源,將可得教材引進校園,讓學生透過茶園、菜園食材拓展眼界,讓學習更多元。
「我覺得好的特色學校,是每個老師都帶著教學理念進來。」
黃鴻志老師點出台灣填鴨式教學的問題,期望從「偏鄉」開始落實特色教學理念,將學習融入生活,讓教學方法不再只是考試、紙筆測驗。黃鴻志守護偏鄉學童十餘年,帶領學童們,嘗試各種創新教學,試圖翻轉城鄉教育資源的差距,從「自耕小農場」到「誰來午餐」等計畫、試著讓都市資源看見偏鄉小學,讓漁光小孩們不再是餘光。
茶鄉裡的創新教育理念很簡單,讓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找到自我、發揮所長,希望運用在地資源將可用教材帶入教學。就像黃鴻志老師將菜園、茶園的食材結合課程讓學生體驗;就像金瓜三號創辦人蔡威德、吳姝嫻將坪林茶鄉的在地資源透過體驗營、工作坊讓大眾看見容易被忽略的優美環境。
雜學校的金瓜三號攤位上,民眾除深入認識新北坪林,也看到偏鄉教育的體現。 照片提供/金瓜三號
在維持學校正常運作需要許多資源及人力,偏鄉的中小學資源比起城市相對少很多,少子化的影響下,偏遠地區的學校時常面臨資源與人力不足的難關,黃鴻志老師任職的坪林國小更是年年都有招聘老師不足的問題。然而,學校是一個教學場域,更是能夠作為在地人生活連接點、聯繫社區情感及共同記憶,同時提供社區、社會教育功能的地方,即使就讀人數少,仍應堅持在地的教育。
金瓜三號期盼在雜學校現場告訴民眾一件事:「教育能不分遠近、不論位在都市或偏鄉,都能有因應的適性教學,偏鄉因有自然資源而能讓學生實際體驗自然知識、原理,這樣的先天優勢,你也許不曾想過。」透過各教育單位、機構、團體的互相交流與分享,參與雜學校的各種理念能互相增廣見聞,你能從中得知不曾想過的教育點子與理念,堅持著想為社會的教育盡一份心力的相同動機,各個新想法能越來越被討論、發掘、調整、截長補短,為更好的教育型態與方法一齊努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