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導於:2018-02-12
編採:馬麗昕 責任編輯:陳祖傑
「一個女人一生中平均會有400次的生理期。」但事實上,社會習以為常的女性生理用品,「拋棄式衛生棉」1921年才由美國金佰利·克拉克公司(Kimberly-Clark,Kotex總公司)製造發明。在衛生棉尚未發明時,50年代的台灣女性是由布及草紙混合使用,慢慢隨著社會的演變,進而開始使用紙,一直到60年代,各式各樣的衛生棉上市,提供女性對生理用品的不同選擇。
從第一片衛生棉發明至今快100年,女性生理用品也從紙、衛生棉發展至今更多的選擇,如導管式衛生棉條、布條,甚至是拋棄以纖維吸收概念的「月亮杯」,隨著女性在社會的權力演變,女性的「生理用品選擇」也掀起了一場革命。
月釀杯 掀起女性生理用品革命
2017年的雜學校,月釀杯(台灣月亮杯)是首次參展,主張認識「女性生理用品」並不是女性專屬的權利,希望透過雜學校這個平台,可以看到爸爸帶著女兒以及年輕男性上前「接觸」月亮杯,不只是親身觸摸月亮杯,藉由展位人員的講解與步驟教學,現場分享知識破除迷思,讓更多人進而了解與大多數女性大半人生中,每個月面對生理期的另一種選擇。
說到台灣月亮杯的發起,不得不提到召集人凡妮莎,明亮的笑聲以及熱情讓每一位經過的參展民眾都能了解女性生理用品。月亮杯事實上在國外已盛行已久,事實上也有台灣廠商試著引進國外品牌到台灣市場,但為何台灣不能擁有自己的月亮杯呢?
凡妮莎說:「其實台灣有很多用月亮杯的女生,他們跟我說,台灣應該要有自己的牌子。」事實上,在台灣自製月亮杯並不困難,因為台灣的開模技術相當成熟。至於為什麼沒有人願意做?「因為沒有人相信月亮杯在台灣是有市場的。」
「明知道是一場長期抗戰,我們仍然想要聲張台灣女生的權利。」
「台灣月亮杯計畫」從2015年開始募資、取得台灣醫療器材登錄到製造、出貨等,過程相當繁複,也因為過程的不易,台灣始終很少有廠商願意引進月亮杯。事實上在月亮杯之前,凡妮莎也是第一個將「導管式棉條」帶進台灣的人。
「台灣有生理期的女生大概有700萬人,而使用我們台灣月亮杯的不到1萬」如果以佔比來看,才1/700。凡妮莎笑說:「怎麼可能飽和,但其實人數是有在增加的,這樣的狀況事實上也足夠支持我們營運第一年、第二年。」
女性背負的恐懼:處女膜的假議題
「困難的不是製作月亮杯的繁複過程,是女性面對塞東西進陰道的恐懼。」對於台灣女性來說,使用月亮杯最大的恐懼是怕「塞不進去」。凡妮莎就曾經聽客人說自己不敢用是因為「男生會哄我們,月亮杯不會哄我們」,有人甚至還要先喝紅酒,讓自己徹底放鬆才可以順利讓月亮杯放進陰道。而這份「恐懼」或許是來自社會長期的父權壓力,因為女性要保持所謂的婚前「貞節」,許多女性因此從不敢使用一切需要塞進陰道的生理用品。
社會上不乏關於月亮杯、棉條會破壞女性處女膜的迷思,事實上,醫學報告早已說明處女膜是包圍著陰道口的外生殖器官之一,並不是只有「性行為」或放置異物進陰道就會被破壞,也有可能是劇烈的運動,每個女性的狀況不同,有些女性甚至天生也沒有這層膜。凡妮莎說:「很多人告訴我,他們第一次摸到月亮杯,才發現是軟的」,或許恐懼始終來自於不了解。
女性的不同階段都應該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
打破恐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學習,透過正面的教育了解正確知識、才不會因未知感到恐懼,甚至人云亦云。凡妮莎表示,現在也時常受邀至學校演講,一開始很擔心『性別』主題對部分人可能過於敏感、引起家長反彈,但在經過許多校園的經驗後,凡妮莎發現只要認真的和學生解釋什麼是女性生理用品,以及介紹如何使用、優劣等,而非抱持著推銷的目的進入校園,似乎就有所不同:「只要他感覺到你不是來賣東西的,自然他就不會感受到威脅,也就不會回去和父母亂說。」把「自主權」的根種在小孩子心裡,他長大也會知道該如何正確選擇對自己好的產品。
「或許我哪天會跑去選立委也不一定。」凡妮莎爽朗的開玩笑說著。
提到月亮杯的「下一步計畫」,凡妮莎說很多人問過這個問題,目前她並沒有想研發新產品或是其他形狀等。已身為人母的凡妮莎,以堅定的語氣表示希望自己以後能夠從事有關於職場婦女、幼兒的權利運動。女性的不同階段都應該要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也期待她再次掀起另一場女性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