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實踐,為台灣農業注入新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原報導於:2018-02-10
編採:陳祖傑 責任編輯:黃馨儀
農業是台灣重要的經濟命脈之一,但隨著工業發展,台灣進入都市化時代,年輕人紛紛到五光十色的都市裡工作,造成台灣農業面臨青黃不接的情況。有鑑於此,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在2011年推出「大專生洄游農村」計劃。鼓勵年輕人到農村體驗,並實踐自己的計劃。
過柯勇全跟在場民眾介紹洄游計劃。 攝影/陳祖傑

由淺入深-讓學生愛上農村

洄游農村計劃由三個活動組成:農STAY、洄游農村競賽以及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農STAY是一個五天四夜體驗活動,讓學生在寒假時接觸農村環境,了解農村產業。洄游農村競賽則是兩個月的中長期計劃,水土保持局提供每人(組)12萬補助金,讓學生深入觀察農村議題,並嘗試提出解決方法。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只限定參與過洄游農村競賽的學生。他們可以延續之前的計劃,深入觀察,並培養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
雖然隨著活動的推移,補助會越來越多。但計劃協同主持人柯勇全表示,找到「被需要的價值」才是這個計劃吸引越來越多年輕人參與的原因。統計顯示,超過8成的參與者表示在活動中獲得自我成就感。畢竟農村缺乏年輕人,對於學生們的創意跟想法,農民們都很歡迎。當學生可以從中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而且是被需要的,他們就有動力去學更多的技巧,進而回饋農村。在參與的學員中,有不少人在畢業後就回到農村,從事品牌行銷或產品設計等,為農村注入新血。

說到做到-不再紙上談兵

柯勇全說「有92%的學生覺得學校學到的東西,並不足以處理在農村面對的問題。」「實踐」是洄游計劃的核心精神,也是台灣大學教育不足之處。雖然近年來各大學越來越重視實踐,但受制於學科跟場域,學生的知識依然不足於面對實際情況。然而在洄游計劃裡,不只是要求找出問題、提出解決計劃的能力,更提倡勇於試錯、修正再進化的實踐力。事實上,有9成的學生覺得自己到了農村才學到新的技能,比如團隊協作、溝通力、技術面實戰經驗和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這樣的核心理念,更讓洄游農村計劃在2015年獲得全球教育創新獎亞洲區銅獎的肯定。
柯勇全笑言「其實參加這次雜學校活動,是想跟大眾展示我們的成果,有點像是成果發表會」。在三天的展期中,洄游農村計劃都會安排不同的畢業學員與在場民眾分享個人經驗。他認為「雜學校」揉合台灣多元層面的教育模式,沒有正經八股的教科書,也沒有年齡族群的限制,所以他也想來「卡位」,讓大眾認識這個計劃。
第三屆洄游農村計劃學員廖怡雅。 攝影/陳祖傑

找回傳統工藝-苗栗藺草編織

廖怡雅是第三屆洄游農村計劃的學員,透過洄游農村競賽,她來到苗栗苑裡,發現鎮裡的藺草編織技術正面臨失傳的危機。在為期兩個月的競賽活動後,她選擇參加洄游農村二次方行動計劃,再次回到鎮上,將自己的計劃跟想法付諸行動。 廖怡雅意識到,像是藺草編織這樣在地的傳統老技術仍是相對封閉的,都是一代傳承一代,並不外傳給外地的人。於是,她先提出品牌行銷的方案,讓更多人接觸藺草作品、認識它的美好,而當地的阿嬤們能收到相較於過往更高的收入、也能將蘊藏於其中的深刻記憶傳遞出去給更多人。在取得當地老師傅的肯定後,她開始用圖案設計跟影片拍攝的方式,紀錄下藺草編織技術,也跟著做中學,將藺草的美化作身體的記憶。
今年3月,適逢水土保持局推出青年回留農村創新研究計劃,廖怡雅的計劃獲得肯定,讓她取得80萬補助金,進一步實踐自己的創業計劃。她在苑裡的一條老街開了自己的實體據點,同時協助販賣阿嬤們的作品,也開始基礎的技術教學。她笑言,自己的作品不敢拿出來賣,但在阿嬤身上偷師學藝,現在已經獲得對外基礎教授的肯定。未來她希望可以推出附上圖文說明的材料包,讓顧客回家也能自己動手做。
看到怡雅認真地向雜學校場內民眾介紹自己的計劃,舉手投足間散發出自信與堅定,相信她真如計劃協同主持人柯勇全所說,找到了自己被農村需要的價值。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5會員
214內容數
雜學校以全新姿態推出Daily互動交流平台,每個月提出一個主題線上策展,主要以圖文方式呈現,包含「不太乖」的議題設計,還有各種主流媒體不敢講的犀利教育評論、教育產業以及多元國際觀點,打造多元深度的教育垂直交流平台。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雜學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對打嗝文化的創辦人陳浠而言,「打嗝」就是一種「發聲」,儘管打嗝的聲音不大,小到幾乎沒人聽到。但是當人人一起打嗝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會被聽見。 來自中國福州的打嗝團隊,要用繪本訴說那些被遺忘的城市故事。
「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國片《大佛普拉斯》道出不少台灣年輕「魯蛇」的心聲。在這個低薪的時代,年輕人往往被迫妥協,也看不清將來,只好用消極的態度過日子。然而,有一位牧師,卻堅持相信著年輕人可以改變世界,成立了「財團法人新漾基金會」,賦予年輕人正向價值觀!
「Taiwan Redesign(台灣再設計)其實更是Taiwan Redefine(台灣再定義)」,主持人蘇民表示。透過「討論」設計的過程,記錄台灣民主社會發展的過程、梳理人們做為台灣人的共識;這個過程就是教育。這次在雜學校策展,團隊表示希望是以幽默感面對世界,這點與雜學校的理念磁性相吸。
萬華社區小學是一個媒合性地方組織,致力於社區營造落地紮根,透過工作坊、寒暑營隊等活動,邀請居民參與遊戲設計、或者透過導覽介紹萬華過往風光與歷史,藉此來傳遞知識給在地小學生或一般民眾,從中創造與增強了社區之間的鏈結,重新讓大家更認識萬華,也持續與萬華在地的社會企業串連......
社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近廿年的推動經驗,在過去打造的根基下,以倡議遊說、工作坊、介紹社區大學理念和經驗為主;近年來,在奠定一定的基礎後,全促會則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平台,嘗試推廣社大的實作經驗並協助社大運作。
社會企業的運作形式在台灣未足十年,追求永續經營、企業精神的關懷如何實作,不僅實務上仍有討論空間,運作內容本身對多數人而言仍是新議題。社會創新社於是將社團定位為培力工作:「培養台大學生社會企業人才」,一方面提供社企與社創人才與青年相遇的機會;另方面培養下一代社會創新工作者,並提供一定程度的資訊與引導。
對打嗝文化的創辦人陳浠而言,「打嗝」就是一種「發聲」,儘管打嗝的聲音不大,小到幾乎沒人聽到。但是當人人一起打嗝的時候,這個聲音就會被聽見。 來自中國福州的打嗝團隊,要用繪本訴說那些被遺忘的城市故事。
「三分靠作弊,七分靠背景」國片《大佛普拉斯》道出不少台灣年輕「魯蛇」的心聲。在這個低薪的時代,年輕人往往被迫妥協,也看不清將來,只好用消極的態度過日子。然而,有一位牧師,卻堅持相信著年輕人可以改變世界,成立了「財團法人新漾基金會」,賦予年輕人正向價值觀!
「Taiwan Redesign(台灣再設計)其實更是Taiwan Redefine(台灣再定義)」,主持人蘇民表示。透過「討論」設計的過程,記錄台灣民主社會發展的過程、梳理人們做為台灣人的共識;這個過程就是教育。這次在雜學校策展,團隊表示希望是以幽默感面對世界,這點與雜學校的理念磁性相吸。
萬華社區小學是一個媒合性地方組織,致力於社區營造落地紮根,透過工作坊、寒暑營隊等活動,邀請居民參與遊戲設計、或者透過導覽介紹萬華過往風光與歷史,藉此來傳遞知識給在地小學生或一般民眾,從中創造與增強了社區之間的鏈結,重新讓大家更認識萬華,也持續與萬華在地的社會企業串連......
社財團法人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以近廿年的推動經驗,在過去打造的根基下,以倡議遊說、工作坊、介紹社區大學理念和經驗為主;近年來,在奠定一定的基礎後,全促會則把自己定位為一個平台,嘗試推廣社大的實作經驗並協助社大運作。
社會企業的運作形式在台灣未足十年,追求永續經營、企業精神的關懷如何實作,不僅實務上仍有討論空間,運作內容本身對多數人而言仍是新議題。社會創新社於是將社團定位為培力工作:「培養台大學生社會企業人才」,一方面提供社企與社創人才與青年相遇的機會;另方面培養下一代社會創新工作者,並提供一定程度的資訊與引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峨眉鄉,這個位於新竹縣的美麗小鎮,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在這裡,地方創生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 113年8月8日,峨眉鄉峨眉聚貳代的青創年舉辦了一場「客家梅干菜披薩工作坊vs彩橘樂」活動,這是一次集合創意、文化、社區學生與"青聚點"輔導團互動的平台活動。 第
Thumbnail
你也喜歡帶孩子到大學裡走走嗎? 周末選一間離你不遠的校園帶孩子走走!東海大學裡的東海小棧舉辦的活動都很有教育意義。攀樹、認識洛神花、蜂蠟、採蜜體驗等等祐懿都參與過也蠻喜歡的。如果有機會你也可以帶孩子參加!東海小棧的課程真的非常適合孩子們,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連我自己都學了很多。
Thumbnail
上週回台一趟,在台中搓幾天貓,接著上台北去參加國家環境教育院的種子教師徵選共識營。參加者眾,不少學校老師和校長,也有農場、社區發展營造的工作者,即便有忙碌的正職也積極地幫自己找事情做,我這種無業遊民實在汗顏。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Thumbnail
第二屆T planner地方創生班的首堂課於今年3月31日展開,邀請到地方創生組織「大小港邊熱帶漁林」營運長呂佩芸和大家分享她在地方創生的經驗與心得。呂佩芸分享在地方創生的心得,以及她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課程最後,大家進行了關於「城市與鄉村」的小組討論,討論年輕人應該選擇怎麼樣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放寒假是不是很開心啊!? 我其實很想上學,但是我參加學校的城鄉交流的活動,我覺得超好玩的! 為什麼?因為我們去跟花蓮縣卓溪鄉卓樂國小(是布農族)的同學一起交流,我們了解了 他們布農族的禁祭、神話故事等等,我們還去爬玉山國家公園的瓦拉米古道,我們再爬的時候知道這個古道是之前日本人做的,我們的目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峨眉鄉,這個位於新竹縣的美麗小鎮,以其豐富的自然景觀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而聞名。在這裡,地方創生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行動。 113年8月8日,峨眉鄉峨眉聚貳代的青創年舉辦了一場「客家梅干菜披薩工作坊vs彩橘樂」活動,這是一次集合創意、文化、社區學生與"青聚點"輔導團互動的平台活動。 第
Thumbnail
你也喜歡帶孩子到大學裡走走嗎? 周末選一間離你不遠的校園帶孩子走走!東海大學裡的東海小棧舉辦的活動都很有教育意義。攀樹、認識洛神花、蜂蠟、採蜜體驗等等祐懿都參與過也蠻喜歡的。如果有機會你也可以帶孩子參加!東海小棧的課程真的非常適合孩子們,非常具有教育意義的內容連我自己都學了很多。
Thumbnail
上週回台一趟,在台中搓幾天貓,接著上台北去參加國家環境教育院的種子教師徵選共識營。參加者眾,不少學校老師和校長,也有農場、社區發展營造的工作者,即便有忙碌的正職也積極地幫自己找事情做,我這種無業遊民實在汗顏。
Thumbnail
從還是擔任經建築組的工作人員開始,到後來參加菁培計畫產品組甄選,最後幸運地透過獎學金到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完成一年的交換留學 —— 本系列文章將分享我從計畫工作人員、參與者、得獎者三個不同身份與視角所看見的菁培計畫,並分享我的實戰經驗與技巧。
Thumbnail
農村社區、休閒農場、休閒農業區傻傻分不清楚? ▍農村社區:農村社區通常指的是一個小型的農村聚落,是農民和農村居民居住和生活的地方。 ▍休閒農場:休閒農場是一個提供給遊客休閒娛樂和農業體驗的場所。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是一個結合了農業、休閒和觀光等多種元素的綜合性場所。
Thumbnail
第二屆T planner地方創生班的首堂課於今年3月31日展開,邀請到地方創生組織「大小港邊熱帶漁林」營運長呂佩芸和大家分享她在地方創生的經驗與心得。呂佩芸分享在地方創生的心得,以及她從事相關工作的經驗。課程最後,大家進行了關於「城市與鄉村」的小組討論,討論年輕人應該選擇怎麼樣的生活環境。
Thumbnail
自小在大田里成長,因求學因素旅居外地。但卻因對於家鄉的那份感情,毅然回到家鄉擔任社區服務志工。她就是志工青年隊長,張儀慈。 當返鄉之時,身邊人總是抱持著懷疑及困惑。位於高雄市甲仙區的大田里,雖地幅遼闊,但整個社區卻僅有一千六百多人居住,除平時生活採買皆需要依賴甲仙市區,就業機會更是趨近於零。
放寒假是不是很開心啊!? 我其實很想上學,但是我參加學校的城鄉交流的活動,我覺得超好玩的! 為什麼?因為我們去跟花蓮縣卓溪鄉卓樂國小(是布農族)的同學一起交流,我們了解了 他們布農族的禁祭、神話故事等等,我們還去爬玉山國家公園的瓦拉米古道,我們再爬的時候知道這個古道是之前日本人做的,我們的目的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會知道這個概念,是來自一場講座的偶然際遇,也是那時聽著長年在國發會審理地方創生案的林承毅老師分享而知。地方創生在台灣也不是什麼新鮮事,從日本的社區總體營造展開,以建立社區文化、凝聚社區共識到社區生命共同體為目標,是一段公民賦權的啟蒙運動,而台灣在政策制定總喜歡從鄰近的日本開始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