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8/09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筆記】禪離我執 放下執著十要

執著,是一種過分地在意、在乎和擔心,讓我們像緊繃的弦不能放鬆;常常自己感到痛苦,周遭的人也跟著痛苦。
  1. 放下得失 減少壓力的辦法很簡單,即少一點得失心,多一點自知之明,然後在確定方向之後,要能夠全力以赴。 哪一方面自己最能安心,對他人更有利益,就往這個方向走。 心理上要預備好會有困難出現、有挫折發生、有變故等著,如果有這種預備的心理,就沒有什麼壓力。預料中的事情發生了,能夠處理的就處理,不能處理的事就接受,然後暫且放下來,待因緣際會時再處理,這叫作智慧。
  2. 培福布施 得到需要的東西不是貪,想獲得不需要的就是貪了。 欲和愛本來並沒有什麼不好,只是它們常常容易引起人們貪的欲望,而欲和愛一旦和貪連在一起,就變成煩惱的名詞。 貪也有好壞程度的分別,譬如愛可以是一種付出奉獻,而欲可以是一種希望。把貪愛和貪欲轉成願心,轉成一種期待。 以布施對治貪念,當我們能夠多為別人設想,多為他人謀求福利,往往自己的收穫更多。 真正的布施是奉獻給眾生,心中完全沒有回收的期待,也沒有貪心,這樣才能達到智慧圓滿、福德也圓滿的境地。
  3. 感恩報恩 佛教是一個感恩、報恩和懷恩的宗教,特別是淨土法門的修行者,一定要想到如何感恩。希望眾生得到利益就是感恩,這種觀念也就是度眾生的基本立場。 幫助人不僅要讓對方得到利益,自己也不能受傷害。但損失一些沒有關係,只要你自己不覺得是受害者就可以了。
  4. 戒嗔生善 面對生氣,要學會反觀自照,也就是照一照自己的心念,問一問自己為什麼生氣?一旦常常照這面反省的鏡子,就會發現,根本是可以不用生氣的。 很多人把小事當大事,其實,天下根本沒有事-沒有大事,沒有小事,更沒有需要生氣的事。
  5. 轉倒為正 四顛倒(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不清淨為清淨、以非我為我)。 常、樂、我、淨,沒有一樣是真的,都只是一種幻相、幻覺而已。 我們所強調的心態是有信心的、是努力的、是有目標的,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不會以為一失敗就從此一敗塗地,一成功就從此一帆風順,而是一種非常積極的心態。如果能看清這兩者之間的差異、真相,我們就不會執著在其中,也就不會再煩惱了。
  6. 戒除慢心 覺得自己比別人不好,心裡所產生的不平衡和失落感,也是慢心。 對任何事情我們應該要抱持是不是由我來做都好的態度,如果不能做這件事,也可以改做其他事。能夠如此,就能保持心裡的平靜和平安,也就不會起慢心了。 過(超過)慢、卑劣慢、虛驕。不懂就說不懂。 在佛門中,禮佛是培養恭敬心的好方法。在禮佛的過程中,學習到要把眾生當成佛一樣看待,以謙卑的心來對待每個眾生。
  7. 無有分別 我們必須明瞭,自我主觀的喜好,就是一種分別心,有了分別心,就有執著,煩惱就跟著來了。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混沌。然而,佛法是要我們從有分別的執著心達到無分別的解脫心。 無我相、我人相、無眾生相、無受者相。我、人、眾生,是空間相,壽者是時間像。凡有空間與時間觀念的,都是有分別,有分別便是有執著,有執著便不能無煩惱。不論執小執大、執局部執全體、執空執有、執真執妄,都不出時空的妄想分別,皆是煩惱的異名。 縱然已有「宇宙與我一體,萬物和我同根」的經驗,卻還是在分別執著的三界之中。 觀察自己細微的念頭,不要被自己蒙蔽,不論外在的境界如何變化,情緒都不會受到牽動,那麼,就可以斷除煩惱了。
  8. 消融自我 時時以感恩的心來過生活,自我就會消融。因為知道宇宙之大,個人實在太渺小了。一個人所知、所能、所奉獻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但反觀我們所接受的恩惠,卻太多、太大了。 奉獻他人是為了報恩,懺悔是為了改進自己,如此,我們的自我中心自然而然會越來越少。
  9. 活在當下 不要擔心未來:掌握現在、運用現在,從現在這個立足點,一步一步踏實地往前走。 心無二用:當下你在吃飯,就不要忽略吃飯;當下你在睡覺,就不要做不是睡覺的事。 這不意味著不在乎過去或未來,還是可以對過去適度回憶,對未來也應該有計畫,重點在於不能沉溺於過去,或活在虛幻的未來中。
  10. 發菩提心 修學佛法要有歡喜心,發菩提心。 眾生生命的本身就是苦的結果,我們的心,經常不受自己的指揮控制,這是很難腦很痛苦的事。 龍樹菩薩:大智度論,菩提心一共有五個層次 發心菩提:發菩提心 伏心菩提:降伏煩惱魔。 明心菩提:明智慧心,初地以上的菩薩了。 出到菩提:出離,也就是解脫,第八地菩薩。 究竟菩提:圓滿的,妙覺的果位,也就是佛。
書名:禪離我執 放下執著十要
作者:聖嚴法師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