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湯時,隨著溫度上升到滾,會開始出現一些泡泡,前陣子有朋友問「泡泡的成分是什麼?要不要撈掉呀?」
順便趁這機會,我就多問了幾位朋友,但沒有人知道確切的成因,那就來研究吧!
嚴格來說,煮東西都冒出來的泡泡,會因為煮的材料不同而有不同的構成,像是煮粥、麵條跟煮肉出現的泡泡就不一樣;這篇文章會把焦點放在煮有放肉的湯品。
泡泡的正體是蛋白質
出現的泡泡是因為蛋白質,但這些蛋白質又是打哪來的呢?然後這些泡泡對身體健康會不會有不好的影響呢?
就讓我們從「肉」的組成開始講起吧!
動物的肉裡面有 70~75% 的水、22% 的蛋白質、2~4% 的肌肉內脂肪,其餘 2% 則是由磷和其他礦物質構成,其蛋白質是由以下三類蛋白質構成:
肌漿蛋白 佔 7%,可溶於水。與肌肉的新陳代謝有密切的關係,由各種酵素、肌紅素、血紅素和核蛋白構成。其中,肌紅素佔了很大一部分,同時也是賦予肉色的成分。
肌纖維蛋白 佔 13%,溶於鹽水。能讓肌肉收縮的蛋白質。
基質蛋白 佔 2%,溶於酸性或鹼性溶液。主要由膠原蛋白、彈力蛋白和網狀蛋白構成。除了肌肉,肌膚真皮層裡面也含有許多的膠原蛋白。
肌漿蛋白與泡泡
當我們熬煮的時候,隨著溫度的上升,肉裡面的肌漿蛋白會釋放到湯裡面;而在高溫的環境下,蛋白質的結構受到破壞而分解,並產生泡泡。
也就是說,出現的泡泡,是肌漿蛋白分解後,跟水分和蒸汽一起作用的產物。此外,有醃過的肉,煮的時候會出現較多的泡泡。
結論是要撈掉還是不撈掉呢?
煮肉湯出現的泡泡,如果不撈掉的話,它最後會破掉,但不論如何,它本質上就是有分解過的肌漿蛋白。那不撈掉會有什麼缺點呢?
當蛋白質分解成較小的分子後,我們的味蕾就可能嚐出甜、苦、鮮的味道,至於會是什麼味道,端看分解出什麼樣的胜肽或胺基酸了。
換言之,構成泡泡的蛋白質,可能影響料理最終的風味,當中包含了苦味;也就是說,如果想要追求極致風味的話嘛,那就撈掉吧!
延伸閱讀 蛋白質消化吸收率,年輕人與銀髮族大不同! 你的肌肉存款夠嗎?飲食與運動是重點!
參考資料與文獻 Sarcoplasmic proteins and its effects on meat quality parameters – 5th Animal Health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Congress Curiosities: When boiling meat, what causes foam on liquid? – Madison State Jour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