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4/07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賣菜郎的傳奇前半生(1)】班與唐:打麻將、打拼文壇的好朋友——郭水潭

    【專題序】
      2018年的臺灣選舉,一位「賣菜郎」捲起政壇風雲。但你知道臺灣歷史上,早就有一位「傳奇賣菜郎」嗎?   這位賣菜郎名叫郭水潭,在日治時期因為詩歌創作被稱為天才,還在日本殖民政府對臺灣人重重限制下,在地區選舉奪得一席。   戰後原本以為能繼續為地方貢獻心力,但國民政府的到來,導致他失業,只能整天無所事事,和朋友打牌。偶然之間得到批發市場專員的工作,後來甚至當上蔬菜輸出同業公會總幹事,他的人生有24年在市場中度過。   雖然拿的不是筆而是菜,但郭水潭依舊做得有聲有色,讓世界都看得到臺灣的農產品。   讓我們看看郭水潭——這位傳奇賣菜郎的前半生吧。

    《自由日記帖》(藏品/郭昇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項藏品】
      生在日治時期,體內流臺灣人的血卻被迫接受日本文化,是同時代下臺灣文人的掙扎。郭水潭偏偏就是要用「和歌」打進日本文壇,還是少年的他將作品寄給郡守大人,收到作品的郡守大人寫了另一首回贈郭水潭:「生在籬下的菊花,春天一來就會開花」[1],恰巧切合殖民地人民企盼以自己的方式發光發熱的心聲,順道拉郭水潭進入郡役所工作當通譯,一當就是幾十年,事後的郭水潭回憶起來,感嘆自己大半青春耗費在無聊的工作中[2]
      所幸郭水潭有一群摯友,寫詩創作、打麻雀(麻將)、上料亭、選監事選議員等等,充實每日生活,打響鹽分地帶青風派的名號。
      郭水潭生於1908年,見證日治時期與國民政府的政權轉換,與作家吳新榮等人同為鹽分地帶文學代表人物,創作作品包含和歌、俳句、新詩、小說及隨筆等,可惜的是,郭水潭的日記保留下來的不多。國立臺灣文學館收藏的《自由日記帖》是郭水潭倖存的日記之一,寫於昭和13年至15年(1938-1940年)。

    《自由日記帖》(藏品/郭昇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認真打麻雀,不對,是認真經營文壇!
      《自由日記帖》的頁角「佳里醫院」正是郭水潭好友吳新榮的醫院,翻開封面第一頁,「因為很窮沒有買日記簿,六號傍晚自尊敬的友人新榮君那拿到此簿」,貌似愛寫日記的吳新榮醫生贈送一本自家醫院的會計本給郭水潭充當日記簿。翻開下頁,開始郭水潭從1938年至1940年的生活,不過日記僅記下1、2月的日子,有幾天甚至只寫日期,內容空白。或許郭水潭本來就不像吳新榮熱衷寫日記,每次都到新年才想起要寫日記,果真不該花錢買日記簿,然而從內容可看出,1938年可說是佳里青風派贏得選舉的輝煌時刻。
      當時的郭水潭與吳新榮、徐清吉等人早已在佳里站定文壇腳步,與其他人共同成立「佳里青風會」及「臺灣聯盟文藝聯盟佳里支部」等組織。縱使佳里青風會存在的時間不長,但留存的力量成為往後的凝聚力,鹽分地帶文學的名聲漸漸遠播。此時記錄的生活多圍繞在與友人的互動,三不五時為了討論信用組合監事選舉,所以與朋友上料亭或到吳新榮的小雅園,暢談對地方建設的理想抱負。當然,既然眾人都聚在一塊,就順道摸幾輪麻雀吧!
      麻雀不是隨便玩玩而已,吳新榮的日記也有記載[3],牌局間眾人討論不同地區的信用組合選舉該如何參選佈局,讓全臺南都是青風派的天下。青風派關懷底層人民的生活疾苦,如郭水潭在詩中反映的貧窮、飢餓等主題,駁斥資本主義的亂象。同時,郭水潭也反抗日本人的殖民統治,如同他在〈徬徨於飢餓線上的人群〉、〈農村文化〉、〈村裏瑣事〉等寫到的主題。
      1938年1月27日,郭水潭以最高票當選蕭壟信用組合代表會的監事,他在日記中寫下在公會堂開票的經過,事後眾人再度到料亭喝酒慶祝,結束振奮人心的一天。

    新生的迎接,愛子的失去
      1939年的1月,新的一年開始,郭水潭一家迎接新生兒郭昇平的出生,同時面對麻疹的侵襲。
      麻疹是傳染力極強的疾病,郭水潭的兒女都遭到感染,尤其是次子郭建南的併發症狀最嚴重。眼看兒子在病榻上發高燒、呼吸急促,為人父的郭水潭痛恨自己束手無策,只能在日記簿上抒發內心的焦慮。
      1月5日,建南病逝,結束短短兩歲的生命,郭水潭的日記寫著當天下午馬上下葬,沒通知其他人,他在兒子的祭壇上擺放他喜愛吃的食物,蘋果、柑橘、巧克力及餅乾等。四天後,郭水潭完成〈向棺木慟哭——給建南的墓〉,詩中不停呼喚:可愛的吾兒,建兒喲……除了呼喊愛兒的名字之外,「不是追求虛榮的孩子」、「不會裝著那樣優雅」[4],是身為父親原本對兒子的期許,透露喪子的失落。根據1月12日的日記,這首詩刊載在《臺灣新民報・學藝欄》,編輯是黃得時[5]
    〈棺に哭く日—亡き建南の靈に告ぐ〉書影 (藏品/郭昇平捐贈,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時光照樣往前走,郭水潭振作起來,繼續與朋友努力經營文壇及選舉活動,身影不時出現在吳新榮的日記中,依舊是麻雀的固定常客。日記雖然沒記載,但同年的11月23日,郭水潭與吳新榮及徐清吉當選佳里街協議會員[6]
      1940年相對是平穩的一年,此時離終戰還有5年,對於當時的郭水潭等人,日常生活對戰爭的感受是愈來愈深,當局控制人民思想,不容許任何抗日、反戰、反帝國的聲音。在未來日記沒有記錄的日子裡,1943年郭水潭因拒絕改日本姓名而入獄八個月半。
      戰爭結束後,臺灣人民迎接新政權中華民國的到來,但隨後發生的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異於政府的聲音仍舊受到壓制,人們活在不自由的時代。郭水潭的好友蘇新[7]是臺灣共產黨員,兩人自公學校時代就認識,郭水潭1934年發表的〈故鄉的書簡——致獄中的S君〉,其中的S君就是蘇新。兩人的友好關係遭到當局關注,根據郭水潭的兒子郭昇平回憶,情治人員三不五時查訪家裡,郭水潭飽受被監視的痛苦,因而銷毀多數的作品及日記[8]。此後也因為語言政策的關係,熟悉的日文被禁止使用,郭水潭便較少有文學創作。
      或許郭水潭當時為日記本取名《自由日記帖》原意與人權自由無關,不過現在回頭看,不禁為它感到慶幸,安然度過白色恐怖時期,留存到現今自由的臺灣。
    [1] 郭水潭的兒子郭昇平對當時的回憶,收錄在〈離下的菊花——對父親郭水潭及出版感想〉,《郭水潭集》(臺南縣文化局,1994年)。 [2] 〈通譯十五年〉1940年,月中泉譯,《郭水潭集》(臺南縣文化局,1994年)。 [3] 吳新榮昭和13年1月17日的日記,記錄他與徐清吉等人打麻雀、飲酒,並協議信用組合監事改選推薦郭水潭及葉向榮,參考《吳新榮全集6——吳新榮日記(戰前)》(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4] 節錄自陳千武譯版,《郭水潭集》(臺南縣文化局,1994年)。 [5] 黃得時的文章以文化及文學評論為主,他在1941年與張文環等人退出西川滿陣營的《文藝臺灣》,自立發行《臺灣文學》雜誌與西川滿抗衡,另外,他還是日治時期流行歌曲〈美麗島〉作詞人。戰後黃得時發表的〈臺灣新文學運動概說〉為早期建構臺灣文學史的論述。 [6] 吳新榮昭和14年11月23日的日記有記載此事,參考《吳新榮全集6——吳新榮日記(戰前)》(臺北:遠景出版事業公司,1981年)。 [7] 蘇新生於1907年,臺南佳里人,為早期臺灣共產黨創始人之一。他在1931年被選為臺灣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長,同年遭日本政府逮補入獄。終戰後,蘇新參與中國共產黨擁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並在二二八事變當中起義,被國民政府通緝。他在1947年逃亡香港,之後到中國加入中國共產黨,然而文革期間他遭到指控,下放勞改,直到1978年才平反,重新獲得黨員身分。詳細內容可見陳芳明,《殖民地臺灣:左翼政治運動史論》(麥田出版社,2017)。 [8] 郭昇平對這段過去的描述收錄在〈雜憶父親二三事——寫在《郭水潭集》出版之前〉。

    作家小傳
    郭水潭,生於1908年,臺南佳里人,作品有和歌、新詩、小說及雜文等,活躍於1930年代,有「島的詩人」之稱,南溟樂園社一員。與吳新榮、徐清吉等人共組「佳里青風會」,奠定日後的鹽分地帶作家群。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班與唐 1993年生,想像朋友寫作會成員,曾獲鍾肇政文學獎、臺積電文學賞,日治時期小說創作中。經營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tw/benanddon。

    視覺設計/瞿繼維 攝影/鄭宏斌 上稿/楚然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臺文館/轉譯研發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