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之死》讀書筆記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專家與素人的間的鴻溝該如何消弭?為何當今社會竟以「反智」為主流?高等教育與網路的普及反而讓大眾更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作者於本書探究上述問題,犀利點評社會反智氣勢越演越烈之成因,並殷切地提出應對之道。
進投票所投下神聖的一票之前,研究過各個候選人的實質政見內容嗎?知道政府推出的政策對普羅大眾的生活有何影響嗎?知道高等教育的現狀嗎?尋求過專業人士的意見嗎?若有,專業人士說的話認真聽了嗎?看新聞報導了嗎?還是看的是政論節目裡,那些「資深媒體人」餵給你的「來自高層的可靠消息」?因為他們說的言之鑿鑿,所以照單全收了,對嗎?
這是個知識(資訊)爆炸的年代,卻也是個集體反智的年代。網路普及,大學林立,知識看似垂手可及,但當大學學歷不再遙不可及,社會並沒有因為平均智識(單就以取得的學歷水準而論)的提高,而洋溢著「學海無涯,唯勤是岸」的謙卑,反而興起了一股「大家都有大學學歷,你的意見沒有比較了不起」的態度。蛋頭學者的意見跟星座分析一起被放在螢幕下方的跑馬燈,有緣人才看的見;螢幕焦點總是放在高人氣的演藝人員及網紅,他們可以對教改、食安政策指指點點,連醫療養生也可以插上幾句。這不僅是對專業的漠視,更是對專業的鄙棄。我們竟然願意接受毫無相關學識背景的人發表的意見,而不願意花時間藉助專家意見來釐清問題。
:可是,有問題的時候,上網查一下就有答案啦為什麼要聽專家的話?
  • 因為素人就是沒專家行。就像作者在書中提到的,專家是經過學習天分經驗同儕確認綜合判斷後脫穎而出的人。專家的功能,就在於能在諸如醫學、法律、經濟、政治等領域的第一線進行研究,協助大眾解決艱澀難解的問題,傳達正確的訊息,促進社會的進步。這些工作不該是由「非相關領域的人」越俎代庖發表意見,無論那些「非相關領域的人」是歌手、演員,或甚至是其他專業領域的學者。
  • 因為網路充斥假消息。我們無法肯定網路上千千百百種說法,誰的才是正確的。誠如前述,網路的存在讓人覺得知識垂手可及,不用特地跑一趟圖書館查資料,谷歌搜尋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疑難雜症,維基百科什麼都有。是的,維基百科是很好用,但它並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的消息來源,不該拿來當作研究學問的基礎。更何況,還有更多的人,接收消息的來源是已經無法追溯源頭的訊息,像是在line收到的那些荒唐內容,謠言止於智者,但智者幾希。
書中也點出專家跟普羅大眾之間難以溝通的原因,例如
  • 鄧寧-克魯格效應:「越笨的人越不知道自己笨」(這些字真的是作者說的)。笨人缺乏元認知(metacognition),不知道自己不知道,高估自身能力,低估他人能力,還渾身充滿自信。而且現代社會還流行一種看法,就是不能承認自己笨,承認自己笨就輸了。甚至,連「笨」這個字都不能提。
  • 確認偏誤:我只相信我相信的,我只採納可以證明我的看法的證據,其他的證據都是個案,不在我的眼裡。這是一個很弔詭的狀況,在網路上尋求相關佐證時,只有支持自己論調的才會被納入信任的小圈圈,其他都是假消息,於是人人一把號,各唱各的調。在政治議題上,或許勉強可以容納各家主張,但科學議題也能這樣處理嗎?
確實,專家不是藝人,他們所受的訓練是精深的學術研究,而不是上台表演。當專家表示意見時,不管是發表論文,或是對著鏡頭報告,那種枯燥又令人曲高和寡的內容,令人乏味的嚴肅表情,的確很難吸引民眾的注意力。作者也承認這的確也是專家與公民之間溝通上會面臨的阻礙。是以,作者於書末呼籲專家必須要有以教育大眾為己任的精神,試著以能讓大眾理解的方式把正確的訊息傳達出去。
同樣地,大眾也有責任自正確的消息來源學習正確的知識,而不是道聽塗說,以訛傳訛。每個人都應該該用心了解與自己切身相關的政府政策,也應該對自己說的話負責。總的說來,唯有本著「相信專業」及「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態度,才能讓社會朝正確的方向前進。
  • 小小心得
一言以蔽之,本書就是個頭腦清楚,嘴巴超壞(但一針見血)的中年大叔連珠炮碎念之作。作者於書中展現出清晰邏輯與專業知識,更顯露出極佳的幽默感,讓讀者一邊捧腹,一邊大呼過癮。
我很同意作者對於「術業有專攻」的意見,確實,甲領域的問題就交給甲領域的專家釋疑,即使是乙領域的專家,也不見得可以做出對甲領域的好建議,就別妄議了。藝人發表養生看法(書中舉的葛妮絲派特洛案例實在誇張,沒想到昔日的優質演員竟然變成滿口胡言的驚世大嬸),政治學者跨足科學,這都是不應該的,更遑論一般民眾對於各專業領域自以為是的意見發表。
書中點出的種種美國社會亂象,大多在台灣也同樣發生了。在看書的過程中,常思考為什麼台灣好的不學學壞的呢?猜想大抵是因為走到哪裡,人們都喜歡聲光效果的刺激(例如:政論節目來賓激動的言論),簡單易懂的語句(例如:某某事件懶人包),而這些都是一般學者專家難以展現的面貌。因此,專家與一般人難以建立有效的溝通,距離越來越遙遠。至於該如何防止情況繼續惡化下去?我以前也是屬於看完懶人包後會假裝「已了解相關內容」的人,現在能做的,就是在日後對於不熟悉的領域有疑問時,得要堅定決心,耐著性子閱讀相關專業書籍及/或具公信力的網站內容,細細咀嚼思考。
有些人批評這本書的翻譯太「意譯」了,採用了許多台灣人才知道的用語跟典故,與作者當初的用字差異過大。但我其實蠻喜歡這點的,因為這本書的本質其實滿「硬」的,討論「專家與一般人的差異」的主題並不討喜,一個不小心,這本書可能就被歸為「高高在上的專家罵普羅大眾」的類別。誰想找一本書,看一個陌生大叔像自己國中導師一樣的責備自己呢?但經過譯者的努力,作者的幽默及苦口婆心被真切地用中文傳達出來,讓此書跟大眾少了點距離,多了點溫暖,完全可以理解譯者採取這種翻譯路線的用意。
我很喜歡這本書,也希望大家都喜歡。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0會員
49內容數
這裏是我收藏書籍讀後感的地方,文章或為長篇大論,或為幾句短評,皆屬肺腑之言,歡迎大家看看,更歡迎發表意見,一同交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hih-Yu 的書架 的其他內容
不論還是不是青年,只要是對追求知識有一絲嚮往者,都很適合閱讀此書。
一部即使看了前五分鐘就猜到兇手是誰,卻還是讓人緊張到最後一秒的精彩懸疑片。
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但,家長心中認定的起跑線真的「劃對地方」了嗎?
不論還是不是青年,只要是對追求知識有一絲嚮往者,都很適合閱讀此書。
一部即使看了前五分鐘就猜到兇手是誰,卻還是讓人緊張到最後一秒的精彩懸疑片。
每個家長都想讓孩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但,家長心中認定的起跑線真的「劃對地方」了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期待用研究成果來贏得他人的信任。但別忘了,真正讓人忽視專家的,並不是他們的知識,而是他們的傲慢。 ▋1. 誠實面對「不知道」會讓你更可信 • 迷思: 人們總覺得,專家就是什麼都要知道,越能假裝全知,越能讓人相信。 • 現實: 當你坦承自己的知識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需要依賴專業人士的建議來做出重要決策,無論是在醫療、財務或其他領域。然而,這些專家的建議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Uri Gneezy 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探討了這個關鍵問題。書中的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專家如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現今時代,做聰明人實在是絕路。應該說,自命聰明的人必遭群毆,下場悲慘。有見及此,本文旨在教大家做個笨蛋。做笨蛋的好處如下:   一、聰明人從來悲天憫人,自以為看破世事,結果抑鬱太過,反而招致內傷。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如此聲聲入耳,耳朵還不過勞?笨蛋則獨善其身……
現在的社會,好像很容易用輕蔑來展現自己的高人一等。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然後自己就如此被對待了! 也許輕蔑是不需要成本的!他根本不用証明自己是什麼,只要嘰嘰呱呱的說你不是什麼就好了!而自己確實也是平凡人群中的一階而已。雖然比對方要好上很多,但是還沒有好到令對方閉嘴的程度!所以你就只有兩個選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
身為碩博士生,你可能努力學習專業知識,期待用研究成果來贏得他人的信任。但別忘了,真正讓人忽視專家的,並不是他們的知識,而是他們的傲慢。 ▋1. 誠實面對「不知道」會讓你更可信 • 迷思: 人們總覺得,專家就是什麼都要知道,越能假裝全知,越能讓人相信。 • 現實: 當你坦承自己的知識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需要依賴專業人士的建議來做出重要決策,無論是在醫療、財務或其他領域。然而,這些專家的建議是否真的符合我們的最佳利益?Uri Gneezy 在《誘因設計:精準傳遞訊號,讓人照著你的想法行動》一書中探討了這個關鍵問題。書中的一個章節深入探討了專業操守與經濟利益之間的衝突,以及專家如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Thumbnail
在面對不熟悉的領域時,人們傾向相信專家的建議。文章提到了判斷理財專家是否值得信任的條件,並強調了直覺在決策中的重要性。此外,利益衝突的影響也被細節解說,強調了許多人始終偏向相信專家的建議,但並不是所有專家都值得信任。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現今時代,做聰明人實在是絕路。應該說,自命聰明的人必遭群毆,下場悲慘。有見及此,本文旨在教大家做個笨蛋。做笨蛋的好處如下:   一、聰明人從來悲天憫人,自以為看破世事,結果抑鬱太過,反而招致內傷。所謂「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如此聲聲入耳,耳朵還不過勞?笨蛋則獨善其身……
現在的社會,好像很容易用輕蔑來展現自己的高人一等。有時候你根本不知道是為了什麼?然後自己就如此被對待了! 也許輕蔑是不需要成本的!他根本不用証明自己是什麼,只要嘰嘰呱呱的說你不是什麼就好了!而自己確實也是平凡人群中的一階而已。雖然比對方要好上很多,但是還沒有好到令對方閉嘴的程度!所以你就只有兩個選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