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過往更需要通才」:讀《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首刊於Readmoo閱讀最前線,特此致謝

連結:https://news.readmoo.com/2024/07/16/240716-the-polymath/

博學者走向何方?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Peter Burke)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或者,相反的,什麼樣的時代氛圍(如今天),容易讓人們傾向於批評博學者「貪多務得,不務正業」?[1]在我們這樣的時代,博學者常常被批評為「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瞭解非本行的知識,卻無法專注的在一個領域中做出成績」。而此時代的因素對博學者的影響,正是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試著去解答的問題。

顯然,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很可能已經不只是一種歷史的興趣,而是關於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作者對於我們自己所生存的這個時代、也就是「現代」的關懷。

現代:已專業化的時代,在專家與通才之間「猶疑」的時代

讓我們從「現代」說起。

我們今天的這個時代,是個充滿對立、但也相對多元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發聲的機會;不一定有某種觀點能贏得大多數人同意。大多數人所「贊同」的觀點,背後也未必有什麼道理,只能用人數的統計去摸索它。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缺點:「重量不重質」;人們不太在乎,或不願深想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只在乎別人怎麼想(所謂的「風向」)。但這個時代的優點也在於:沒有一個定於一尊的最高觀點;當有不同意見的人,想要追求更高的真理時,(一般來說)沒有人會去阻止他。大多數合法的人,都是各信自己的宗教,各過自己的生活就罷。

而我們再把這樣的時代處境,帶回「博學者」的這個問題來看:我們更會看到這個時代多元觀點的特別之處。「今天」的意見是:在要培育出「專家」或是「通才」的問題中,沒有一個主流的意見;或者說,「主流」的意見可能不是固定不動的、講得出某個確切的道理的,也許今天大多數人投票支持「通才教育」,過個幾天,因為某些偶然的、沒有決定性的新聞報導,同一批人又轉為投「專業教育」一票。不過,若是某個人想要成為專家或是通才,我們也會認為那是各自的選擇,而不會有人去阻止他(或許他的親朋好友除外)。

但過去,不論是古典或是近代,都並不是這個樣子。

「通才」的時代:古典時期

在近代,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期這段期間,人們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博學者」沒有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做出成績,主張要將各個學科專業化、領域化。這樣的想法也延續到今天,現在仍然有很多偏向於培育「專家」、而誤以為「通才」往往對社會貢獻不大的想法和心態存在。

相反的,文藝復興以降一直到17世紀結束,人們則難以想像不是「通才」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只有一個可能的形象,那就是通才。被後來的史家歸類於某個特定領域的「專家」的學者,在當時,往往對於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研究(至於研究的精不精彩,準不準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這是決定於這幾百年來人們的希臘式教育理念:掌握比較全面的、關於「人」的各方面知識,也就是所謂「自由七藝」(Artes liberales,另一個常見的譯名為「博雅教育」)的學者,才能夠成為一個更整全的人。[2]如果我們做一個跨文化的對比,我們會發現中國儒家傳統也要求「君子」要能夠瞭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並且這同樣也是為了要培育出一個整全的人。[3]看來這是在不同文化中,古典教育理念的相通之處。

這將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在過去的社會中,有什麼是超越於文化差異,讓人們都希望「通才」誕生的理由;以及那個理由,在今天還適不適用。

不過,通才的全盛時期卻斷在19世紀末。

專家的興起:知識爆炸

本書作者柏克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

面對知識爆炸,當時的主要回應便是專門化,以減少需要精通的資訊量。專門化可說是一種防衛機制,對抗資訊氾濫的一堵堤防。

[4]這句簡潔精要的話,便告訴了我們今天身處的這個「專業化時代」是怎麼到來的。「專業化」首先是人們對於「知識爆炸」的回應。因為知識太多了,一個人往往無法再瞭解大多數的知識;於是,讓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學科中,完整的瞭解、做出新的成績,似乎才是知識分子報效社會最好的方式。

造成知識爆炸的原因,最主要的兩個便是:一開始是印刷術的發明;再者,是電腦在近一百年內的誕生與廣泛運用。於是,「專業化」隨著「知識爆炸」,在我們今天的這個電腦時代達到高峰。

結語

以上是對於「通才」與「專家」之爭,其背後的歷史背景做一個簡短的回顧。至於更細膩、更詳盡的內容,當然還是要回到我們這本(中譯本)約400頁的《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來閱讀。不過,關於我們今天應該像古典一樣選擇「通才」,或是像近代一樣選擇「專家」呢?這可能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跨領域」是近幾年來高等教育興起的一種方式,希望能夠兼收「通才」與「專家」的長處,讓學術研究能做得既全面、又細緻。但我個人以為那還是太偏向「高等」的作法,未必是每個人的時間、財力、和天資條件所能夠負荷的。如果照古典的理想,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整全」的人,那我們應該可以找出一個更普遍適用的辦法。

註解:

[1]彼得.柏克著,賴盈滿譯:《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22年),頁18。

[2]彼得.柏克著,賴盈滿譯:《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頁49。

[3]吳經熊:〈孔子內心生活的三部曲〉,《內心悅樂之泉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頁67。不過吳經熊此文僅以「詩、禮、樂」作為舉例,並沒有直接提及六藝。

[4]彼得.柏克著,賴盈滿譯:《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頁204。

2024/05/29

67會員
137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的確,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受磨難;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跨越他們實際生存的時代,實際生活的處境,來理解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物的生命、悲傷和價值呢?
4/5過於喧囂的孤獨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5/5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我借用Kac一句精彩簡潔的話,來作為本文結論:「在數學中,邏輯是一種牢固的制約,只能提供『不可避免性』的結論,但是『驚奇』的要素必須來自邏輯的外部,透過想像力與洞察得到。」
去搜索其他同樣流落在社會上、卻有獨立的成績的知識分子(古今不論),我想這是我給自己近期暫定的一個目標。
對他來說,那個人既是倚靠,也是枷鎖。
本文主要探討鍾肇政小說《怒濤》所涵的語言觀與文學風格。首先以語言認同為標準,梳理《怒濤》中不同角色與群體的相互關係。再基於此,歸結出小說中的「重要情節-結論」發展路徑。最終推論鍾肇政的語言觀為:藉以習得的語言(日語)作為一種載體,可以與所承載的內容(青年知識分子的價值理想)分開。
5/5鍾肇政的小說《怒濤》
的確,珍貴的東西在任何時代,都可能遭受磨難;但是,我們又怎麼可能跨越他們實際生存的時代,實際生活的處境,來理解任何一個人、一件事物的生命、悲傷和價值呢?
4/5過於喧囂的孤獨
其實不只是口中說出的是語言,從我們嘴裡吃進去的,也是語言。「食物」也可以作為一種語言。
5/5吃飯沒?:探訪全球中餐館,關於移民、飲食與文化認同的故事
我借用Kac一句精彩簡潔的話,來作為本文結論:「在數學中,邏輯是一種牢固的制約,只能提供『不可避免性』的結論,但是『驚奇』的要素必須來自邏輯的外部,透過想像力與洞察得到。」
去搜索其他同樣流落在社會上、卻有獨立的成績的知識分子(古今不論),我想這是我給自己近期暫定的一個目標。
對他來說,那個人既是倚靠,也是枷鎖。
本文主要探討鍾肇政小說《怒濤》所涵的語言觀與文學風格。首先以語言認同為標準,梳理《怒濤》中不同角色與群體的相互關係。再基於此,歸結出小說中的「重要情節-結論」發展路徑。最終推論鍾肇政的語言觀為:藉以習得的語言(日語)作為一種載體,可以與所承載的內容(青年知識分子的價值理想)分開。
5/5鍾肇政的小說《怒濤》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作者周慕姿帶領讀者深入八個感人故事,讓人從中看見自己的影子,醫生、學習、工作等片段觸動了許多人的內心,進而反思自己的過度努力。文章中深刻描述了過度努力所造成的情緒、壓力對身心的傷害,最後共勉讀者拋開過度努力,用更多的時間瞭解自己,真正讓改變發生。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面臨無數的抉擇,每一個抉擇的背後,都代表了放棄另一個選項;有時或許會對選擇感到後悔,想著「如果那時選擇另外一條路就好了」,但是人生沒有後悔藥......(continued)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分享我第二次參加曼陀羅創作線上課程,第二堂課的作品。以「水珠與含羞草」為主題。 這一回,老師指定用2B筆來上色,練習呈現漸變的效果。同時,老師示範各種花朵造型的畫法。 我的這張曼陀羅畫,看起來像是有五顆不停循環的水珠,也像是眼淚。花朵造型的部分,我很想把含羞草的花朵和葉子呈現在作品裡。
Thumbnail
今天在打開方格子時,我默默的發現,我從10月台東旅行回來,下定決心寫部落格時,就這樣累積了30篇以上的文章,有時候會忘記為甚麼要寫,有時候覺得我應該要將我學習到的與大家分享給大家,做個有意義的人。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在練習去挖掘我的生活模式,人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體系,我們也很容易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3】課程影片:各位朋友大家好,上次跟大家聊到內在的千千萬萬個我,內在的諸我。事實上,我們的內在當中,沒有個單一的統一的我。在這樣的觀察當中我們就會了解到事實上就是如此。 我們認為我們有一個單一的我,是我們內在的一種幻覺、幻想,我們可以發現...
Thumbnail
我們從一出生之後,就任由商人定義我們的人生 當我們嬰兒時期,就得刻意吃些什麼來增加營養素,甚至有人因此相信外在提供的嬰兒食品比最原始基因設定的母乳還要來的營養且幫助成長。
Thumbnail
書裡提到,商人為了讓我們買更多,吃更多,會在實驗室裡測試出糖、鹽、脂肪的最佳比例,好讓我們吃了再吃,對食物產生無止盡的慾望。 除此之外,還會運用多種心理策略,使我們生活周遭植入暗示,認為我們就應該不斷的吃。 書中提及我們與實務之間的關係,列為以下幾點
Thumbnail
英國亞馬遜平均每2分鐘賣出1本、譯成30國語言;德國之聲特別專題、《紐約時報》《愛爾蘭每日郵報》《星期日快訊》《VOGUE》《地下鐵報》《Heat》等各大報章雜誌爭相報導。
Thumbnail
2020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的腳步,大家都辛苦,但羅傑斯説:這只是「末日的開端」,全球的經濟危機才要開始,由出生於1942二戰中的他説出這次危機會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次真是嚇人! 脫歐可能導致英國解體 倫敦歐州金融中心地位不再 中國在非洲影響力漸增 印度前景堪慮 農業商機可期 獨角獸熱潮只是泡沫
Thumbnail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作者周慕姿帶領讀者深入八個感人故事,讓人從中看見自己的影子,醫生、學習、工作等片段觸動了許多人的內心,進而反思自己的過度努力。文章中深刻描述了過度努力所造成的情緒、壓力對身心的傷害,最後共勉讀者拋開過度努力,用更多的時間瞭解自己,真正讓改變發生。
Thumbnail
從小到大,我們面臨無數的抉擇,每一個抉擇的背後,都代表了放棄另一個選項;有時或許會對選擇感到後悔,想著「如果那時選擇另外一條路就好了」,但是人生沒有後悔藥......(continued)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分享我第二次參加曼陀羅創作線上課程,第二堂課的作品。以「水珠與含羞草」為主題。 這一回,老師指定用2B筆來上色,練習呈現漸變的效果。同時,老師示範各種花朵造型的畫法。 我的這張曼陀羅畫,看起來像是有五顆不停循環的水珠,也像是眼淚。花朵造型的部分,我很想把含羞草的花朵和葉子呈現在作品裡。
Thumbnail
今天在打開方格子時,我默默的發現,我從10月台東旅行回來,下定決心寫部落格時,就這樣累積了30篇以上的文章,有時候會忘記為甚麼要寫,有時候覺得我應該要將我學習到的與大家分享給大家,做個有意義的人。 這次想跟大家分享,我最近在練習去挖掘我的生活模式,人人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生活體系,我們也很容易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3】課程影片:各位朋友大家好,上次跟大家聊到內在的千千萬萬個我,內在的諸我。事實上,我們的內在當中,沒有個單一的統一的我。在這樣的觀察當中我們就會了解到事實上就是如此。 我們認為我們有一個單一的我,是我們內在的一種幻覺、幻想,我們可以發現...
Thumbnail
我們從一出生之後,就任由商人定義我們的人生 當我們嬰兒時期,就得刻意吃些什麼來增加營養素,甚至有人因此相信外在提供的嬰兒食品比最原始基因設定的母乳還要來的營養且幫助成長。
Thumbnail
書裡提到,商人為了讓我們買更多,吃更多,會在實驗室裡測試出糖、鹽、脂肪的最佳比例,好讓我們吃了再吃,對食物產生無止盡的慾望。 除此之外,還會運用多種心理策略,使我們生活周遭植入暗示,認為我們就應該不斷的吃。 書中提及我們與實務之間的關係,列為以下幾點
Thumbnail
英國亞馬遜平均每2分鐘賣出1本、譯成30國語言;德國之聲特別專題、《紐約時報》《愛爾蘭每日郵報》《星期日快訊》《VOGUE》《地下鐵報》《Heat》等各大報章雜誌爭相報導。
Thumbnail
2020新冠疫情打亂了全球的腳步,大家都辛苦,但羅傑斯説:這只是「末日的開端」,全球的經濟危機才要開始,由出生於1942二戰中的他説出這次危機會是他人生中最糟糕的一次真是嚇人! 脫歐可能導致英國解體 倫敦歐州金融中心地位不再 中國在非洲影響力漸增 印度前景堪慮 農業商機可期 獨角獸熱潮只是泡沫
Thumbnail
對未來的迷惘,是我們都曾有過的經歷。也許,也 不只曾經,而是各個世代現在正面臨的挑戰。 ( ̄(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