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比過往更需要通才」:讀《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本文首刊於Readmoo閱讀最前線,特此致謝

連結:https://news.readmoo.com/2024/07/16/240716-the-polymath/

博學者走向何方?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Peter Burke)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或者,相反的,什麼樣的時代氛圍(如今天),容易讓人們傾向於批評博學者「貪多務得,不務正業」?[1]在我們這樣的時代,博學者常常被批評為「浪費了很多時間在瞭解非本行的知識,卻無法專注的在一個領域中做出成績」。而此時代的因素對博學者的影響,正是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試著去解答的問題。

顯然,會問出這樣的問題,很可能已經不只是一種歷史的興趣,而是關於這個問題本身,就已經包含了作者對於我們自己所生存的這個時代、也就是「現代」的關懷。

現代:已專業化的時代,在專家與通才之間「猶疑」的時代

讓我們從「現代」說起。

我們今天的這個時代,是個充滿對立、但也相對多元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意見、發聲的機會;不一定有某種觀點能贏得大多數人同意。大多數人所「贊同」的觀點,背後也未必有什麼道理,只能用人數的統計去摸索它。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缺點:「重量不重質」;人們不太在乎,或不願深想什麼是對,什麼是錯,而只在乎別人怎麼想(所謂的「風向」)。但這個時代的優點也在於:沒有一個定於一尊的最高觀點;當有不同意見的人,想要追求更高的真理時,(一般來說)沒有人會去阻止他。大多數合法的人,都是各信自己的宗教,各過自己的生活就罷。

而我們再把這樣的時代處境,帶回「博學者」的這個問題來看:我們更會看到這個時代多元觀點的特別之處。「今天」的意見是:在要培育出「專家」或是「通才」的問題中,沒有一個主流的意見;或者說,「主流」的意見可能不是固定不動的、講得出某個確切的道理的,也許今天大多數人投票支持「通才教育」,過個幾天,因為某些偶然的、沒有決定性的新聞報導,同一批人又轉為投「專業教育」一票。不過,若是某個人想要成為專家或是通才,我們也會認為那是各自的選擇,而不會有人去阻止他(或許他的親朋好友除外)。

但過去,不論是古典或是近代,都並不是這個樣子。

「通才」的時代:古典時期

在近代,尤其是19世紀末-20世紀中期這段期間,人們幾乎是一面倒的批評「博學者」沒有在一個特定的領域做出成績,主張要將各個學科專業化、領域化。這樣的想法也延續到今天,現在仍然有很多偏向於培育「專家」、而誤以為「通才」往往對社會貢獻不大的想法和心態存在。

相反的,文藝復興以降一直到17世紀結束,人們則難以想像不是「通才」的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只有一個可能的形象,那就是通才。被後來的史家歸類於某個特定領域的「專家」的學者,在當時,往往對於許多領域都有廣泛的研究(至於研究的精不精彩,準不準確;那又是另一回事了)。這是決定於這幾百年來人們的希臘式教育理念:掌握比較全面的、關於「人」的各方面知識,也就是所謂「自由七藝」(Artes liberales,另一個常見的譯名為「博雅教育」)的學者,才能夠成為一個更整全的人。[2]如果我們做一個跨文化的對比,我們會發現中國儒家傳統也要求「君子」要能夠瞭解「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並且這同樣也是為了要培育出一個整全的人。[3]看來這是在不同文化中,古典教育理念的相通之處。

這將會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對比:或許能夠幫助我們瞭解在過去的社會中,有什麼是超越於文化差異,讓人們都希望「通才」誕生的理由;以及那個理由,在今天還適不適用。

不過,通才的全盛時期卻斷在19世紀末。

專家的興起:知識爆炸

本書作者柏克說了一句很中肯的話:

面對知識爆炸,當時的主要回應便是專門化,以減少需要精通的資訊量。專門化可說是一種防衛機制,對抗資訊氾濫的一堵堤防。

[4]這句簡潔精要的話,便告訴了我們今天身處的這個「專業化時代」是怎麼到來的。「專業化」首先是人們對於「知識爆炸」的回應。因為知識太多了,一個人往往無法再瞭解大多數的知識;於是,讓一個人在某個特定的學科中,完整的瞭解、做出新的成績,似乎才是知識分子報效社會最好的方式。

造成知識爆炸的原因,最主要的兩個便是:一開始是印刷術的發明;再者,是電腦在近一百年內的誕生與廣泛運用。於是,「專業化」隨著「知識爆炸」,在我們今天的這個電腦時代達到高峰。

結語

以上是對於「通才」與「專家」之爭,其背後的歷史背景做一個簡短的回顧。至於更細膩、更詳盡的內容,當然還是要回到我們這本(中譯本)約400頁的《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來閱讀。不過,關於我們今天應該像古典一樣選擇「通才」,或是像近代一樣選擇「專家」呢?這可能並沒有一個簡單的答案。「跨領域」是近幾年來高等教育興起的一種方式,希望能夠兼收「通才」與「專家」的長處,讓學術研究能做得既全面、又細緻。但我個人以為那還是太偏向「高等」的作法,未必是每個人的時間、財力、和天資條件所能夠負荷的。如果照古典的理想,我們相信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整全」的人,那我們應該可以找出一個更普遍適用的辦法。

註解:

[1]彼得.柏克著,賴盈滿譯:《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臺北:麥田出版,2022年),頁18。

[2]彼得.柏克著,賴盈滿譯:《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頁49。

[3]吳經熊:〈孔子內心生活的三部曲〉,《內心悅樂之泉源》(臺北:東大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頁67。不過吳經熊此文僅以「詩、禮、樂」作為舉例,並沒有直接提及六藝。

[4]彼得.柏克著,賴盈滿譯:《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通才是如何煉成的?從達文西到桑塔格,文藝復興到當代最詳盡的知識人文化史》,頁204。

2024/05/29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傅元罄的沙龍
68會員
149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傅元罄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31
本文探討AI革命的風險與益處,並以OpenAI執行長奧特曼的事件為例,分析「有效利他主義者」與「有效加速主義者」的觀點差異。文章批判將AI技術封閉於營利機構的風險,並指出「實用主義」的侷限性,強調人類應基於自身目的運用AI,避免被科技奴役。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所生成)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3/17
為人工作,客觀上就是一件受制於人的事情。受制於公司所提供的資源、人力支援、還有分派的工作量。明明是我們自己的任務,即使自己希望能夠好好的做,但別說是追求卓越了,就連僅僅只是維持應有的標準,卻也都還是受制於這些操之於他人手中的財力、人力的效用。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2025/02/17
我把「陰謀論」界定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中,以專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的醫、牙、電、資、法、商等科系,一直是許多學生選科系的熱門選擇,相對而言,偏向理論與思考的歷史、哲學、物理、天文等學科,則因為就業不易而長期被視為是冷門科系,並遭受社會的歧視。然而,博雅精神與專業技術的培養,不應該是二選一,而應該追求兩者之間的對話與結合。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中,以專業技能培養為導向的醫、牙、電、資、法、商等科系,一直是許多學生選科系的熱門選擇,相對而言,偏向理論與思考的歷史、哲學、物理、天文等學科,則因為就業不易而長期被視為是冷門科系,並遭受社會的歧視。然而,博雅精神與專業技術的培養,不應該是二選一,而應該追求兩者之間的對話與結合。
Thumbnail
書名:再啟蒙的年代: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作者:Steven Pinker (史帝芬 平克) 出版:商周 2020/1/2 這個老教授真的是博學多聞,非常用功,本書他蒐集了非常多資料,讀了非常多的書,只為了要證明「知識」對人類進步的重要性。用了非常多的篇幅駁斥「悲觀論」~ 當代「民粹主義
Thumbnail
書名:再啟蒙的年代:為理性、科學、人文主義和進步辯護 作者:Steven Pinker (史帝芬 平克) 出版:商周 2020/1/2 這個老教授真的是博學多聞,非常用功,本書他蒐集了非常多資料,讀了非常多的書,只為了要證明「知識」對人類進步的重要性。用了非常多的篇幅駁斥「悲觀論」~ 當代「民粹主義
Thumbnail
近一個世紀之前,大多數的人並不認為受過大學教育的專家會是很好的政治治理者與管理者,特別是經由某些政府與私人補助才得以進入大學由平民出身的精英。只是在二十世紀中到二十一世紀初平民出身的精英們才短暫的獲得歷史上其他時期所不能比擬的權力,但是這個時代也走到了盡頭了。
Thumbnail
近一個世紀之前,大多數的人並不認為受過大學教育的專家會是很好的政治治理者與管理者,特別是經由某些政府與私人補助才得以進入大學由平民出身的精英。只是在二十世紀中到二十一世紀初平民出身的精英們才短暫的獲得歷史上其他時期所不能比擬的權力,但是這個時代也走到了盡頭了。
Thumbnail
上週我們談到當今的尖端知識已經非常複雜抽象,即便是那些天才也必須窮盡一生的精力去鑽研,說到這很多人會認為技術的實踐並不需要如此高深的知識啊。其實這也不能說錯,只是技術發展也是有他要面對的課題,以下詳述之: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擺脫當前的困境呢?下週我們再來聊。
Thumbnail
上週我們談到當今的尖端知識已經非常複雜抽象,即便是那些天才也必須窮盡一生的精力去鑽研,說到這很多人會認為技術的實踐並不需要如此高深的知識啊。其實這也不能說錯,只是技術發展也是有他要面對的課題,以下詳述之: 那有什麼方法可以擺脫當前的困境呢?下週我們再來聊。
Thumbnail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專業之死》,講述充斥虛假資訊的社會,我們所應該面對、解決的問題。作者湯姆・尼可斯以身在大學教育的職場,對於公民不尊重專業的現象大感無奈,於是刊登一篇頗有攻擊性的文章「專業之死」,直指社會上許多人以無知為榮,對專家的建議說不,儼然成為高人一等的優秀展現,卻對自己的無知不自知。
Thumbnail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Thumbnail
我們總以為,在這個變動的世代,應當鼓勵人們勇於跨出舒適圈,進行跨領域的嘗試。於是,我們開始焦急的茫茫的資訊海中,找到讀得懂、用得上的知識、技能,深怕自己哪一天就不再與時俱進,甚至是在職場中失去了競爭力。就像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的預言...
Thumbnail
反智與反知識為何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近幾年來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等等,愈來愈多的真實事件似乎讓我們發現到反知識似乎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敵視專家似乎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本書便來解釋這種反知識的成因、並且提出因應之道。
Thumbnail
反智與反知識為何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近幾年來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等等,愈來愈多的真實事件似乎讓我們發現到反知識似乎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敵視專家似乎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本書便來解釋這種反知識的成因、並且提出因應之道。
Thumbnail
專家與素人的間的鴻溝該如何消弭?為何當今社會竟以「反智」為主流?高等教育與網路的普及反而讓大眾更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作者於本書探究上述問題,犀利點評社會反智氣勢越演越烈之成因,並殷切地提出應對之道。
Thumbnail
專家與素人的間的鴻溝該如何消弭?為何當今社會竟以「反智」為主流?高等教育與網路的普及反而讓大眾更無知,這又是什麼道理?作者於本書探究上述問題,犀利點評社會反智氣勢越演越烈之成因,並殷切地提出應對之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