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09/2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這本書神難譯,但是好有趣!──自虐譯文反省系列(二)《跟著山崎亮去充電》

上一集我主要是反省進入翻譯前的各種過程,這一集則是進入翻譯工作本身。按照當初翻譯的順序,我先譯的是英倫版,所以從英倫版開始回憶。
在進入正文前,希望大家能夠了解,我能寫的只是我個人的意見,並不代表絕對正確或者足以當成指標。翻譯的醍醐味在於有詮釋的空間,十個人讀同一句話就會有十種解釋、十種感受。帶著開放的心胸看待自己或別人的譯文才能成長。不過,我建議在批評別人之前,先好好批評自己喔!
話題有點拉太遠了,回到《跟著山崎亮去充電:踏查英倫社區設計軌跡》的自虐反省。上一集也提過,這是我第一次接到這種雜誌類型的案子,英倫版又是這個系列的前鋒,不熟悉的類型再加上不斷適應每個作者的文風,真的頗為吃力。不過,也因為這樣,學到很多翻譯上需要注意的眉角。

翻譯雜誌的順序和一般書籍不同

一般的書籍就是從頭按順序譯到尾,有時候可能需要回頭整理重複出現的名詞,換成統一的譯法,但不影響整體流程。
不過,這次的原文是雜誌。最前面是「總論」,談山崎亮和他的團隊為什麼會執行這個計畫,英國有什麼社區設計的特色,背後有什麼歷史背景、代表人物。也就是說,總論的範圍很大,包含了後面所有文章提到的背景知識。我現在會覺得,在完全沒有相關知識的狀況下,應該要先譯完後面的各篇文章,再回頭譯總論比較輕鬆
而且,開頭的總論提到非常多的人名,因為在同一個年代,所以他們彼此之間都有關聯。後面的篇章中各有提到一些人物,但都很分散,總論就是把他們都放在一起,讓讀者了解整體的狀況。不知道是不是太複雜,山崎亮直接做了一張人物關係圖,原文字小到要拿放大鏡才看得清楚,中文版到是親切多了。
考驗譯者視力的關係圖(中文版)

每一個標題都像一本書名,而且多到爆炸

我想應該有很多譯者會認同標題不好譯這件事。   一般的書籍,除了書名之外,只有各章的標題,一本書平均會有六到八章。如果是小說,有的甚至會用「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這種方式當作標題。
雜誌的特點就是標題超多。十篇文章要下十個標題,每篇還有小標,平均每篇有七到八個小標,所以光是標題就有七十到八十個。雜誌裡的每一篇文章雖然有共通主題,但基本上都是獨立的。讀者單看一篇也沒有問題,不需要了解前後的篇章也能讀完。這種特性會讓每個標題都顯得很重要,像書名一樣,必須看一眼就知道內容要說什麼
這樣說好像有點抽象,我舉個實例好了。中文版的一百四十頁有一個副標。 原文是:患者ではなく、生活者として 中文直譯:不是患者,而是生活者 我的譯文:以非患者的方式生活
中文直譯的文法沒問題,但「生活者」是什麼意思?而且整個句子一點也不像標題,非常不簡潔。這篇文章在討論英國境內某個安寧照護機構,該機構的特色就是不把病人當病人,而是把病人當成在機構中生活的「人」。所以我的處理方式是表達意思,同時稍微照顧一下原文,變成〈以非患者的方式生活〉。不過,這個結果我仍不太滿意,畢竟標題很少用「以~」當作開頭。

日文的格助詞真的很讓人頭痛

一個句子只要改了格助詞,意思就會完全不同。看原文很好懂,但是要譯成中文就頭大了。看得懂是一回事,要轉成中文又是另一回事。中文版第一百六十六頁就有這樣活生生血淋淋的例子。
原文:食育をいうと「育てる」という観点だと考えがちだが、墨田区では「食」は目的ではなく手段であり「育てる」を基本的な考え方としている。 譯文:說到食育,大家通常都會從「飲食教育」的觀點切入,墨田區的活動把「飲食」當成手段而非目的,以「透過飲食做教育」為基礎思想。
根據我對前文的理解,「食育てる」指的是學習食物相關的知識和選擇食物的能力,讓學童懂得怎麼吃;「食育てる」則是反過來,透過直接體驗飲食來學習各種不同的知識。我的處理方式有點四兩撥千金,靠後面「墨田區~」那一句來補充語意。讀起來算是通順,而且都有用到「飲食」和「教育」,只是看中文有點像繞口令,少了那個格助詞代表的含意。
寫到格助詞,我就想到上週在進修的課程中遇到的句子。
原文:いや、大勢でワイワイ飲むならそういうところいいんです。 譯文:如果是一大群人吵吵鬧鬧地飲酒作樂,的確是比較適合那種連鎖店。 照我的譯法,語感比較接近「そういうところいいんです」。用「が」才有推薦、比較適合的含意。因此,在其他句子不動的前提下,應該要譯成「如果是一大群人吵吵鬧鬧地飲酒作樂,去那種連鎖店就好比較貼近原文。
這次的反省比較深入原文,希望對各位有幫助。為了寫這兩篇反省文,意外地花了很多時間,但我覺得很有收穫。接下來會不定期延續這個系列,不過要反省的地方太多,我只能挑一些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部分。當然,如果有任何意見也歡迎告訴我,或許可以激盪出新的靈感。
到底要吃多少葉黃素才能拯救視力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