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1:不要再寫英式中文了!

2024/04/05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簡體書名:翻譯乃大道
作者:余光中台灣著名詩人、散文家、翻譯家,
沈謙評其為「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偶爾伸出第三隻手寫評論和翻譯。」
(相信大家國文課有學到,就不再贅述)


簡介

  這是一本文章合集,收錄余光中關於「翻譯」的相關文章,內容從譯者所需的能力、常見的翻譯困難與問題,到中西方文學比較(為什麼翻譯好內容那麼難!),以及他對翻譯這行的想法(從書名可窺知一二)。

  在這篇我想分享的是余光中提出常見的中文病句,整理共10個常見問題,這些問題多是受英文影響,若譯者沒有翻譯好、從英文翻譯太過直接,就容易出現這些問題,久而久之,就算不是在翻譯,平常講話也容易出現英式中文!

(關於"翻譯"的內容,可看下篇《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2:譯者,隱形的大師)

raw-image


中文受英文影響的常見病句

  1. when v.s 當...的時候
    英文講究主客、因果之分,什麼事情先來,什麼事情後到,什麼事情發生時另外一件事正好進行到一半,文法上都要交代清楚,相信大家在學英文文法時有深刻體驗。中文就沒那麼複雜,多靠上下文的自然順序,聽者、讀者自動領會。
    英文單字when的中文翻譯是「當...的時候」,如果每次看到這個字,都直譯「當...的時候」就容易畫蛇添足,五步一當,十步一當,當當之聲,不絕於耳。尤其是有時候英文句子很長,硬要用「當...的時候」翻譯,中間夾了一長串字後,兩頭又太遠了。
    例如:
    • 當你把稿子寫好了之後,立刻用掛號信寄給編輯。
      →你稿子一寫好,立刻用掛號信寄給編輯。
    • 當他自己的妻子都勸不動他的時候,你怎麼能勸的動呢?
      →連自己的妻子都勸他不動,你怎麼勸得動他?
    • 當他洗完了頭髮的時候,叫他來找我。
      →他洗完頭之後,叫他來找我。
  2. Do/make v.s 做
    這項在現在中文尤為常見,甚至也可以聽到新聞主播這樣說,更慘的是還要在後面加「...的動作」,每次聽到我都覺得很彆扭。英文常常用Do something,但中文很多字詞本來就是動詞,何必要把他們硬當作名詞使用呢?
    舉例如下:
    • 做了五年的奮鬥→奮鬥了五年
    • 針對這件事做檢討→檢討這件事
    • 做了一個確認的動作→確認
    • 對他進行勸告→勸他
    • 你們還沒有做出決定嗎?→你們還沒有決定嗎?
  3. if v.s 如果
    其實英文if可以對應到中文的很多詞意,如:假使、倘諾、要是、果真、萬一,不用全部都反射性地翻譯成"如果"。
  4. and v.s 和
    應考慮其意思,翻譯成:與、及、並且、而且、又 ...等等,而不是用"和"一字來了事。另外英文文法中,對等的並列詞最後一個要用and來連接,但中文其實不用,此時直翻就會很奇怪。
    例如:
    • 一年有春、夏、秋和冬四季。→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
    • 李太太的父親年老和常生病。→李太太的父親年老多病。
    • 我受了他的氣,如何能忍受和不追究?→如何能忍受而不追究?
  5. ...ly v.s 地  (副詞)
    英文很多副詞(形容動詞用的詞)是用"ly"結尾,於是「慢慢地走」、「悄悄地說」、「不知不覺地就看完了」等話語大量出現。其實上例中的「地」都是多餘的。中文的許多疊字本身就是副詞,不用再加「地」,例如「漸漸」、「徐徐」。
    更糟糕的是,文言的副詞竟然還要加上「地」,結果產生了一批怪詞:「茫然地」、「欣然地」、「突然地」、「憤然地」...。其實「然」本來就是文言副詞的尾語,不用再加「地」啦!
  6. 「所」的濫用
    例如下面句子,「所」字都是多餘的:
    • 我所能想到的,只有這些。
    • 他所做過的事情,都失敗了。
  7. about v.s 關於、有關
    • 我今天上午聽到一個有關聯合國的消息→我今天上午聽到一個聯合國的消息
    • 你有關於他的資料嗎?→你有他的資料嗎?
  8. 被動語氣
    英文的被動語氣明顯多於中文,英文中使用被動語氣,在微妙含蓄的場合可以避重就輕放過真正的主詞,例如:
    Strange voices were heard whispering a stranger name.
    究竟是誰聽到怪聲?沒有明說,更添神秘恐怖的感覺。
    但中文如果使用太多被動語氣就會很怪,例如:
    • 「我被這個發現弄得失眠了。」 → 我因為這個發現而失眠了。
    • 「當那隻狗被餓得死去活來的時候,我也被一種悲哀所襲擊」
      →看到那隻狗餓得死去活來,一股悲哀襲擊了我。(這句翻譯也有「當...的時候」!)
      此外,若有需要點明被動的狀態,除了「被」之外,中文還可以使用:給、挨、遭、教、讓、為、任、經、受。
  9. 英文複數 v.s 們
    • 「醫生們一致認為他已經康復了。」
    • 「女性們的服裝每年都有新花樣。」上述的「們"都是可刪除的,因為「都」、「一致」之類的詞本身就含有複數之意。此外,中文還有「眾」可以用,例如people不一定要翻譯成人們,可以說眾人、大家、世人、人人、人群。
  10. 英文抽象名詞 v.s XX性
    英文中有很多抽象名詞,翻譯成中文乍看之下好像很專業,但其實有時候沒必要,中文有現成的說法,就不用弄得那麼學術化。例如:
    • 這本小說可讀性頗高→這本小說很好讀。
    • 這傢伙說話太帶污辱性了→這傢伙說話太污辱人了。
    • 他的知名度甚至超過他父親的知名度,雖然他本質上仍是一個屬於內向型的人。
      →他雖然生性內向,卻比他父親還有名。


  看完余光中提出的這些中文翻譯問題之後,現在我在讀或聽他人句子的時候變得比較敏感,不自覺都會在腦中替他人抓語病~雖然這本書是針對翻譯,但平常我們說話、寫文章時,其實也容易被英文影響,上述問題也不難見到,而且有越來越多人講、越來越正常化的趨勢。余光中覺得這個問題是需要糾正的,而我平常看到身邊的人"再在"不分時也會有些受不了。但是,想到之前史帝芬˙平克在《語言本能》中提到,語言是會演化的,隨著習慣、文化變化,不同區域、團體,新的詞彙與文法快速推陳出新,每一代人都有不同的用法,而上一代人看不慣下一代的語句是很普遍的現象,或許再過一段時間,「再」和「在」就不用再區分了?但在那個時候到來前,我還是會想使用正確的字眼、盡量寫下精確無贅字的句子,就像我不喜歡為了減省筆畫而寫簡體字一樣,只是一個自我小小的堅持,應該...不會變成老古板吧(笑)?


內容總結
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
4
/5
6會員
20內容數
快半拍是小小的進步,每天前進一點點,發現微小進步中的光芒。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