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各位有沒有想過,我們讀歷史是為了什麼?
我想過。
我高中非常討厭歷史課,也沒什麼在讀,所以成績大概就是全班後十名那種。
我更討厭的是考試,尤其是年代、條文、人名的題目,我覺得這根本是在污辱現代人的智商。
為什麼要考我1356年發生什麼事?
我為什麼要背某個死人簽的條約?
這些瑣碎的歷史在網路上都找得到,考這種題目意義何在?
一直到了大學,我遇到一個我很喜歡的歷史教授。
他說自己很不喜歡背年代和任何細節,所以他也不會這樣上課。
相對的,他會重視因果關係、前後變化。
與其考那種背誦題,他更要求我們懂得如何「以史為鏡」、怎麼在現代社會應用、怎麼解釋某段歷史…
這就是我要的。
He’s my man! (這傢伙真上道)
歷史不會簡單重複,可是它提供我們對未來預測的參考依據。
我覺得金融領域的歷史,可以分成兩部分。
第一部分是理論發展,第二部分是市場的數據紀錄。
從遠一點的經濟學開始說起,有凱因斯的經典理論,有馬克思的解釋角度,有芝加哥學派和奧地利學派的鬥嘴…
近一點的金融理論,有馬克維茲的效率前緣,有現代投資組合理論,有市場無效的各種解釋…
理解這些理論發展有什麼好處呢?
大概可以去酒吧把妹吧。
Good Will Hunting(心靈捕手)裡面,主角把另一個學生嗆爆,這幕就很帥氣。
也或許是可以講得一口好故事,或許能在寫文章時有料可以補充。
不過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我可以將學界的研究課題,拿去和業界的習慣作法比較。
既然最前端的理論一直在改變,業界的做法也隨之調整,那麼這些碰撞火花之下紀錄,就是值得我們了解的歷史。
在釐清各種「為什麼」、「怎麼辦」、「是不是」的時候,這些歷史演變很大程度的替人們捋清因果關係。
如果對於這類故事有興趣,我建議各位到圖書館或書店挖寶。
有關華爾街的、銀行的、國家的、名人傳記的.書籍..往往記載的很精彩的故事。
至於有關市場數據的歷史,可能比較接近我們。
拜科技進步所賜,現在要取得歷史數據的成本,是二十年前無法想像的低。
電腦運算的速度、網路的品質、儲存的媒介、通訊的設備…全都以不可思議的速度進步。
這麼說好了,我國中的時候,拿智慧型手機的人算是走在時代尖端,但到我高中時,拿傳統型手機的人已經是復古的少數了。
每幾個月,我都會發現券商提供的免費資訊又一次拓展。
幾百檔的交易數據、大單統計、0.1秒內更新的數據…每一個成交單都被完整記錄。
到截稿前,已經有券商提供免費的美股LV2數據了,這是以往只有專業機構才享有的特權。
同時,網路上也有大量免費的工具和數據庫,讓民眾可以輕易的取得歷史資料,進而分析和計算。
以前要幾千元的運算成本,現在根本不到1元,這還不便宜嗎?
問題來了,我現在有一堆數據,然後呢?
數字只是數字,重要的是後面給人們的資訊。
透過統計,我們可以知道一些規律和發生機率。
透過回測,我們可以看看一種策略表現得怎麼樣。
我們可以看看過去一年、五年、十年、二十年、一世紀的歷史,到底有什麼變化。
我們還可以把數據和政治事件、經濟發展、文化變革等資訊結合在一起,看看人類的決定對金融到底造成什麼影響,而市場的表現又怎麼倒過來影響人類。
一切看起來太美好了,不過這邊要小心一個陷阱,就是「後視鏡效應」。
如果我們一昧的認為歷史會重演,一直把過去發生的當作對未來的預測,那我們就很像看著後照鏡在開車。
有些狀況,歷史確實會重複出現,就像我們開在筆直的高速公路上,而後照鏡照出來也是直的路,所以我們預測車的前方一樣不用轉彎,這次被我猜對了。
但有些情況,歷史不再重演,或是以另一種形式現身,例如高速公路上雖然一樣很直,但前面塞車了。我們如果繼續看著後照鏡開車,很可能會直接撞上去。
這是一個很呆但很傳神的比喻,如果我們不想發生這麼好笑的車禍,就不要看著後照鏡來猜前面的路況。
如果我們不想因為對未來的預測錯誤而損失慘重,那就不應該在借鑒歷史時,認定它會完全一樣的重演,甚至要有歷史規律被顛覆的心理準備,因為未來很可能會完全不一樣。
講了這麼多,那歷史到底意義何在?
悲觀的說,我們沒有看透未來的本事,所以也只能檢視歷史。
不過樂觀的說,歷史資料可以當成最堅實的證據。
當我們聽到了某個招數、策略、說法,可以將歷史數據當作試驗的材料。
有人宣稱他使用某神秘法則,賺了一票,那我就可以把他的方法應用到歷史資料上。
很多時候,這種宣稱是禁不起檢驗的,在歷史上並沒有明顯的效果。
也有些時候,雖然在特定時間內有效,但在更長的時間內無效,甚至有反效果。
當然也有成功的時候,那我們就可以學起來,同時更安全的信任。
研讀歷史上的演進,也利用歷史資料測試自己的方法,可以得到很好的收穫。
不一定是非黑即白的結論,更多時候是一點一滴的心得累積。
長期下來,善用歷史老師的投資人們,就可以有多點勝利的機率。
遇到突發事件時,懂得借鑑歷史的人,也可以多一分信心和堅持,風雨之後的果實便更加甜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67會員
108內容數
我喜歡研究和挑戰艱澀的學科,也喜歡用易懂的人話分享知識。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狂徒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投資和理財常常被一起提到,但我覺得在語意上,兩者的差異很大。
什麼是「量化」? 簡單來說,就是把形容詞變成數字。
在進入金融領域之前,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思考能力」。
先講個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怎麼接觸投資的?
本來只是想分享一些知識給親朋好友,後來在YouTube上放的影片越來越多,索性做成一個專門的頻道。
投資和理財常常被一起提到,但我覺得在語意上,兩者的差異很大。
什麼是「量化」? 簡單來說,就是把形容詞變成數字。
在進入金融領域之前,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思考能力」。
先講個自己的故事吧。 我是怎麼接觸投資的?
本來只是想分享一些知識給親朋好友,後來在YouTube上放的影片越來越多,索性做成一個專門的頻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喜歡讀歷史,但是歷史對我為人處世的當下,真的有用嗎?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那都是在事後分析檢討用的。而在事發的當時,知識昰知識,人是人。人只要在局中,該做錯的,還是做錯了! 認識一位股票分析師,上課時,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就我所知,每次他下海去買,都賠到賣房賣車。聽他課程的學生,倒是賺錢的不少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你覺得閱讀一本投資類的書籍會有什麼功用?尤其這還是一本討論投資歷史的書。很久以前我對於讀歷史書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白,直到有一天看到這段TED的演講,我對於工具書之外的書籍的閱讀心態開始有了一些轉變。 什麼叫做工具書? 就是你在高等教育時經常使用的那些課本,這些工具書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培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我喜歡讀歷史,但是歷史對我為人處世的當下,真的有用嗎?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那都是在事後分析檢討用的。而在事發的當時,知識昰知識,人是人。人只要在局中,該做錯的,還是做錯了! 認識一位股票分析師,上課時,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就我所知,每次他下海去買,都賠到賣房賣車。聽他課程的學生,倒是賺錢的不少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誰的歷史痕跡被竄改越多就越容易被控制,這些話你應該讓它左進右出。
Thumbnail
如果有人說他是歷史系畢業的,或是說他的興趣是研究歷史,你會有什麼感受呢? 我揣測應該會有一群人的想法是讀歷史的以後要找什麼工作?研究歷史又有什麼用?那不是已經過去的事情了,我們還有必要去了解嗎? 事實上,歷史存在於我們的生活當中,光是我們每天踏出家門所看到的街道名稱都蘊含著過去的歷史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我曾經在歷史教科書中讀到「歷史事實」與「歷史解釋」的差異。當我們理解到歷史書中有一部分屬於纂史者基於其意識形態與身處背景所進行的詮釋後,我們很快就能明白為什麼朝代的開端總有英雄與偉人、朝代的結尾總是昏君與佞臣。我們看到的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但底下存在著更多事實。
Thumbnail
何謂歷史?歷史為何重要?如何理解歷史?歷史學家的任務是什麼?理解歷史之於我的人生有什麼幫助?在過往學習歷史的經驗,歷史是有客觀的、有標準答案的,但是在考卷、教科書之外,上述那些關於歷史的問題在學校教育中(包含歷史系所)並不被討論。本書便是以哲學後設的立場,打破我們對歷史刻板的認知,例如:歷史
Thumbnail
你覺得閱讀一本投資類的書籍會有什麼功用?尤其這還是一本討論投資歷史的書。很久以前我對於讀歷史書的目的也不是很明白,直到有一天看到這段TED的演講,我對於工具書之外的書籍的閱讀心態開始有了一些轉變。 什麼叫做工具書? 就是你在高等教育時經常使用的那些課本,這些工具書都有一個相同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