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教育🔷學文史有什麼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今天我想來討論一個問題——學文史有什麼用?

由於在國高中的學習階段,我就是一個文史傾向特別明顯的學生(文史容易拿高分,數理永遠不及格),所以當時就感到特別困擾——雖然我很喜歡文史,也比較擅長文史,但到底讀文史有什麼用呢?
也許我們身邊都充斥著這個說法:讀文史將來賺不了錢,會餓死。因此,我看到很多學生雖然對文史有濃厚興趣,但最後仍然選擇讀其他「較有錢途」的系所。
若以一個過來人的身份來看,我必須持平地說,讀文史系所雖然不可能讓一個人大富大貴,但也不至於餓死。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文史領域學到的東西,能夠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和幫助?
在台灣的中學教育體系中,為了進行標準化測驗,文史學科往往充滿了死記硬背的內容,徹底打壞了學生的胃口,以至於很多人厭惡文史學科,認為那都是些沒有用的東西。但其實這是方法錯誤、途徑錯誤,不代表文史學科的內容本身沒有價值。
先說一句老生常談的話吧。在文史系所中,我們讀的是古人一代代流傳下來,被視為「最有智慧」的學問(史學、哲學、文學都是古代最崇高的學問)。雖然現代社會有很多功利之徒只會說一句「那些老古董已經過時了、被時代淘汰了」,但追根究底,還是要看讀書的人「怎麼去讀」。
如果一個人讀書只會默記、死背,只會斷章取義,不懂得深思其中道理,那這種人不管讀什麼書都沒有意義,是吧?
聰明的人自然會用聰明的方式讀書。比如說,你是否帶著明確的問題意識去讀一段資料?你在讀資料的過程中,是否對既有說法產生困惑?當你發現困惑時,是否能設想出幾種可能解決問題的方案?審慎評估後,哪一種方案更可行?若這些方案都不能完美解決問題時,有沒有可能自己提出一個新理論?我們又該如何證明自己的新理論更正確、更有說服力?
如果能用這種系統性思辨能力來讀書,不管在什麼領域,都將學有所成;如果我們把這種思辨力拿來讀文史,那就更加了不得,因為我們會發覺這些看似破舊的古老玩意兒之中其實蘊藏著高深的智慧,即使對現代人而言,都是挖掘不盡的寶藏。
在科學領域有一句名言: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看得更高更遠。
其實人文學科又何嘗不是如此?
千萬不要看不起古人,
因為古人往往比你所想的更高明、更有智慧。
至少,古人的著作流傳到了今天仍然有研究的價值,
而我們當代,又有多少人的著作可能流傳千百年呢?
人類的「物質」文明是一直在進步沒錯,哪怕僅僅是一百年前的人,可能都不敢想像現在的科技有多麼進步,生活有多麼便利;然而,若剝去「物質」的外衣,人類本身仍然是進步的嗎?人類是否變得更有智慧、更有見識、更有道德?答案可能未必,甚至可能像《老子》說的,人類其實是一直在墮落。
千百年過去了,雖世殊事異,但人類歷史卻往往驚人地相似,不斷重演千百年前的人類已經發生過的事,這似乎表示人類的本質一直都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化;若人性未變,那麼古人的智慧就仍有其不可磨滅的價值。因此,向古人取經,或以歷史為鏡,仍然是人類想要得到智慧最便捷的途徑。
avatar-img
69會員
30內容數
厭世哲學家陪你喝茶看人生。沒有爾康也沒關係,我們一起看雪、看星星、看月亮,從詩詞歌賦談到人生哲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厭世哲學家 的其他內容
今天我想談一個話題:「情緒勒索」。 我發現,現在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情緒勒索」的意義,就開始用「情緒勒索」這個詞來指責別人,形成了「用『情緒勒索』來情緒勒索人」的奇異現象。
我們都知道《哈利波特》整部小說是以葛來芬多學院(簡稱獅院)為主角,而獅院的主要特質就是「勇敢」,這正是作者羅琳想要稱頌的正面價值之一。但我們不要忘記,「勇敢」與「恐懼」其實是雙胞胎,兩者注定緊密相隨,沒有恐懼也就不會有勇敢。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
今天我想談一個話題:「情緒勒索」。 我發現,現在有很多人根本不了解「情緒勒索」的意義,就開始用「情緒勒索」這個詞來指責別人,形成了「用『情緒勒索』來情緒勒索人」的奇異現象。
我們都知道《哈利波特》整部小說是以葛來芬多學院(簡稱獅院)為主角,而獅院的主要特質就是「勇敢」,這正是作者羅琳想要稱頌的正面價值之一。但我們不要忘記,「勇敢」與「恐懼」其實是雙胞胎,兩者注定緊密相隨,沒有恐懼也就不會有勇敢。
在我看來,《哈利波特》最核心的思考議題乃是「死亡」。小說的開頭就是始於死亡(詹姆、莉莉、佛地魔),而結尾就更不用說了,霍格華茲大戰就是一場大型發便當盛會,而且最後一部的書名就是「死神聖物」。死神並不是魔法世界中真實存在的神靈,而只是「死亡」的具象化;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整套小說必須以「死亡」這個議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文明的演進與古文的學習之間的關係,強調對古文化的認知不足可能限制了社會的科學素養及民主理念的普及。以西方的例子為基礎,指出深入理解古文化的必要性,並反思當代對於中華文化的教育及其侷限性。最終呼籲我們在使用中文的過程中,應真實面對自己的歷史,以此作為面對未來挑戰的基石。
我喜歡讀歷史,但是歷史對我為人處世的當下,真的有用嗎?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那都是在事後分析檢討用的。而在事發的當時,知識昰知識,人是人。人只要在局中,該做錯的,還是做錯了! 認識一位股票分析師,上課時,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就我所知,每次他下海去買,都賠到賣房賣車。聽他課程的學生,倒是賺錢的不少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人類文明的演進與古文的學習之間的關係,強調對古文化的認知不足可能限制了社會的科學素養及民主理念的普及。以西方的例子為基礎,指出深入理解古文化的必要性,並反思當代對於中華文化的教育及其侷限性。最終呼籲我們在使用中文的過程中,應真實面對自己的歷史,以此作為面對未來挑戰的基石。
我喜歡讀歷史,但是歷史對我為人處世的當下,真的有用嗎?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那都是在事後分析檢討用的。而在事發的當時,知識昰知識,人是人。人只要在局中,該做錯的,還是做錯了! 認識一位股票分析師,上課時,講的頭頭是道,但是就我所知,每次他下海去買,都賠到賣房賣車。聽他課程的學生,倒是賺錢的不少
Thumbnail
以歷史科系為例,從三個基本面向討論:求知識、論定位、找職缺。 1. 求知識:常見的出發點,就是歷史可知曉過去,判斷未來。 2. 論定位:歷史故事很有趣。 3. 找職缺:歷史直接相關工作有限,延伸機會較多。
Thumbnail
【古文新讀:國文課堂之外的文學魅力】     傳統的國文課堂中,我們一定惠要求學生背誦和理解經典古文,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就是因為他有不可取代性,並且所有人都可以從中獲取自己可得的智慧和箴言,但是現實情況,通常在學習的當下,我們可以得到一群更不喜歡國文的孩子。
Thumbnail
現在的中學生只要上學,估計都有在國文課堂上,學習古文的文章。 古文是什麼?粗略想,古文是在讀者的當代已沒在用的語文系統,算是死語,但在漢字文化圈,每個時代的「學生」都在學古文吧,這種「當代人永遠在學古文」的文化現象,除了文化自然傳承,主要原因是把考試科目就是固定從特定「經典」出題這一套強大誘因的關
Thumbnail
過去在學校只為了應付考試而選擇性學習十分的可惜。閱讀科技產業動態和趨勢是有趣又具有價值的,因此需要培養閱讀理解能力。知識背後的insight比起知識本身更為重要,閱讀歷史可以讓人從過去學習未來。本文談及科技產業的動態和趨勢,及古時期至當今的科技發展重要的大歷史框架。
Thumbnail
你認為高中時所學的學科畢業後哪一科最先被學生放棄?數學?物理?化學?我認為是歷史。讓我們回想一下,國高中的歷史課都教了些什麼,歷史做為一門國高中生必修的學門,它的價值是什麼?而它的教學或者內容,是否達到以古鑑今的目的,啟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與重視的理由,並引導學生思考歷史做為還原過去曾有的選擇
培根的原意是追求知識,就是追求上帝給予人類的力量。不過這句話在今天已然變成「擺脫傳統、擺脫蒙昧」的金句,連脫離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也朗朗上口。難道我們要說不信上帝的人,就不能說「知識就是力量」?那也太狹隘了。
每次的課綱調整就像是環境工程,也難怪所有人都想檢視這些調整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和對社會未來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