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書評•評書|「灰色」的巴黎

今天是「9•11」,也是黑色星期五。十九年前的今天被蒙上了一層陰影。那天的煙塵恐怕遮住了半邊天,讓城市灰暗下來。很多時候,過於可怖的經歷會因大腦想要保護我們而濾掉諸多細節,但是當時的「顏色」或者「氣味」很難在記憶深處徹底消除;很多時候,我們也習慣於用顏色來形容日子、描述心情,而「色彩」也成了很多作家筆下「不是主題的主題」;更甚,在日常使用的語言中,僅僅提到「色彩」也足以表達情感。
文學作品中的「色彩」並不是罕見的主題,但Henry MillerQuiet Days in Clichy 開篇起首的「色彩」與「城市」相連,引人入勝,幾乎一把抓住讀者,難以釋卷,算是一顆明珠。
這本書屬於Henry Miller「auto fiction」流派之一。Henry Miller雖然是美國作家,但他精通法語,在法國居住多年,寫作、遊蕩,於是,他的作品中大多都有法國🇫🇷和美國🇺🇸的印記,而書中的主角也往往是一位在法國生活的美國作家,因此產生了這樣一個genre,即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加以文學幻化後寫成的文學作品,有點「半虛構」的感覺。
書封
書封
書的開篇如下——
"As I write, night is falling and people are going to dinner. It's been a gray day, such as one often sees in Paris. Walking around the block to air my thoughts, I couldn't hep but think of the tremendous contrast between the two cities (New York and Paris). It is the same hour, same sort of day, and yet even the word gray, which brought about the association, has little in common with that gris which, to the ears of a Frenchman, is capable of evoking a world of thought and feeling." -- Quiet Days in Clichy by Henry Miller
他比較了一個色彩——「灰色」。在巴黎的「灰」與紐約的「灰」之間,他將巴黎的色彩晉升到了一個令我當即便想穿越時空到半世紀前的巴黎體驗一下的衝動,想看看怎樣的「灰」才是一個「人盡皆知」的灰色,怎樣的灰色又能有水彩顏色的整個「灰色王國」?在這裡,同時也想到「五十度灰」,剛好,Henry Miller這本Quiet Days in Clichy也是一本「有顏色的小說」😄,在出版當時屢屢遭禁【Warning:本書僅適合18+成人閱讀】。
Henry Miller這位多產作家筆下的巴黎一定能夠摘得「慾望之都」的桂冠,可就是這樣的經歷、如此露骨的描寫,竟全然籠罩在「灰色」之下;而本自帶憂鬱的「灰色」卻在這本書中飽含了各種女性對於「性」與「自由」的執著追求。她們在Miller的筆下都有各自鮮明的個性,多思也好,縱慾也罷,她們則是在用身體詮釋著大部分人一生都參不透的「人生哲學」。現代的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需要解構的信息越來越多,更多人追求在「冥想」中求得一絲安寧。Miller筆下,更多的是doer,她們活過了,有時候簡單到讓人懷疑是不是經過了最複雜的那一關。
文字是黑白的麼?為什麼文字描述出來的「色彩」能夠這樣歷歷在目,而作家前仆後繼記述下的「色彩」與情感又是那麼扣人心弦呢。
2019年開始,德國WDR舉辦了一個「2020文學馬拉松」活動,主題是「一百本書•一百個色彩」。WDR將明信片分派到各個local書店,免費自取,背後可以寫上自己讀的一本書,然後寫明這本書在自己心目中的色彩,寄出。2020三月起會有文學馬拉松的總結。可惜,全數的活動因為新冠疫情取消。【可惜我寄出了好多張卡片,好多顏色⋯⋯】
WDR5 書籍的色彩卡片
回到Henry Miller上。作者一生浪漫,眾妻子中有一位日本歌手,在這裡附上Hoki Tokuda (ホキ徳田)’s music 一個播放列表,專輯聽起來不錯,很舒緩。
【更多Henry Miller的短小、精煉引文,請閱讀「first sentence coloured」謝謝🙏】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