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年底各種活動報復性的多,在中秋連假前,邀來了剛完成募資的美感細胞團隊來上廣播。在此之前我已經看過許多資料……
2012年三位交大同學張柏韋、林宗諺與陳慕天,因為海外交流計畫有機會分別到荷蘭、瑞典與丹麥交流學習,強烈感受到西方來自於生活中的美感經驗,而想要做點什麼來改善國內的美感教育,幾經波折後,他們決定用「教科書」作為最貼近從小學習與生活的美學載體,將之注入設計來展現美學。2013年開始透過群眾募資,開始了一場又一場熱血、體制外的美感革命。
我好奇是理想人人有,但三人成行的機制如何建立?
而透過美感教科書是不是就能改變國人的美感意識?
三位交大理工科學生是怎麼一次海外交流經驗就啟發他們對美感教育的動能?
熱血、充滿行動力、不厭其煩也不怕麻煩的執行力,讓他們在2013年完成第一本教科書,並定下目標5-10年內要讓國內有50%的學生使用美感教科書。
2017年第二次、2020年是第三次募資,募資這種十分需要新鮮感與一股熱度的活動,在第三次開始時並不是那麼順利,而在結束前集資已經超過218%的預期目標。
我問慕天說,會繼續做第四、第五次嗎?或是會做到什麼時候停止?慕天說,會把美感教育看作是十年計畫,未來作法也許會有不同,但還是希望對國內的美感教育做出些貢獻,如果有人可以做得更好的話,也可以交棒。我的主持夥伴珊珊姐則追問:這件事不是應該政府來做的嗎?
要思考的是許多人專注的美感教科書,是否政府也覺得重要(視)?直到2020年9月30日為止,「美感細胞——教科書再造計畫」透過群眾募資完成了第三次的募資,募得800多萬($8504746),共有4099人參與。而在這七年的時間,美感細胞團隊改變了什麼?又是什麼讓他們願意以NPO(非營利組織)的形式持續下去?這些都是節目中提到的問題。
錄完音後我想起來,教育部從2014年起,啟動了「美感教育」中長期計畫,第一期的五個年一共編列約40多億預算,第二期的五個年也有20多億,相較於美感細胞募得的800多萬,只相當於第一期平均一年編列預算(八億)的1/100,終究是體制內與體制外的方式和給人的感受會有所不同。不過體制外或許辛苦,資源有限,但終究踏實也能朝自己的理想、信仰與步調,不偏倚地前進吧!因此給美感細胞支持的同時,也是支持著信仰自己的理想與信念。
我好奇,我們許多留學歐美的政府官員,他們唸書時的美感經驗與感受,是否也正在敦促著政府推動國內的美感教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