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1/06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越過山頭一座座,我的 1/2 天山林生活

文/鄭婷尹.攝影/謝惠伃、董昱
車子行進在山林與山林之間,沿途光影隨著一旁的林相產生變化,在不算寬闊的 122 縣道上偶爾需要謹慎會車,但大部分時候都能體會到大自然帶來的平靜。某個週一早晨,我們離開忙著上緊發條的市區,驅車前往新竹縣五峰鄉的和平部落,試圖貼近在山裡的生活。
你對台灣的山熟悉嗎?台灣有超過七成的土地都是山地,超過三千公尺的高山更多達兩百六十八座,組成主幹中央山脈、東部海岸山脈、北部雪山山脈以及西部的阿里山、玉山山脈這五大山脈。繼 2019 年行政院宣布開放山林後,交通部觀光局也將今年定為「脊梁山脈旅遊年」,規劃了七條高山經典路線、二十五條中海拔副路線及八條衍生路線,期望將台灣高山生態、歷史古道與原住民部落文化推向國際,讓國內外遊客親近山林、體驗台灣山脈旅遊的魅力。在這些政策啟動之際,我們更有機會思考人與山的關係。「我們對山是否有足夠的了解?」、「山裡的生活是什麼模樣?」我們拋出這樣的疑問。
被群山圍繞的新竹地區,常見山地、丘陵等地形,而過去撐起台三線經濟的樟腦、林木產業,多是由依山而居的原住民與客家族群從事焗腦、伐木等工作。
隨著產業型態轉變,1975 年行政院頒行「台灣林業經營改革方案」,逐年減少伐木量;1992 年起天然林全面禁伐。林業相關政策的推動,讓原本「靠山吃飯」的人們不得不另闢道路。為了討生活, 年輕人一個個出外打拚,留在家鄉的幾乎是老年人和孩童,山裡的生活不若平地的我們想像中那般遺世獨立。在這個專題,我們深入新竹縣五峰鄉和平部落, 將目光放在山裡的人、生活與聚落文化。
部落裡仍以傳統農耕為主,郭大哥自己就有種瓜、養牛。

失根的文化,泰雅族人展開文化復興
五峰鄉境內兩千公尺以上的高山林立, 地理位置位於雪山山脈西緣,鄰近油羅山脈、鹿場大山、五指山、鵝公髻山、霞喀羅大山(石鹿大山)等山脈,也是前往雪霸國家公園的途經之地。日治時期,泰雅族被強制遷往五峰鄉麥巴來社,中華民國政府來台後,將麥巴來社改名「和平部落」;目前部落裡以泰雅族人為大宗,其次是賽夏族,也有少數客家人與漢人共存。早期泰雅族以狩獵維生,1980 年代,五峰鄉成為煤礦產業與林業的轉運站,1990 年後林業禁伐、煤礦產業告終,部落的人失去工作機會,年輕人選擇離鄉就業,老人家多仰賴傳統農耕生活,在逐漸漢化的部落裡,泰雅文化就像失了根一樣。
出現文化斷層的多年以後,有一群人循著祖先走過的路,希望找回失落三十年的泰雅文化。在這群人之中,有一位流著客家血統的泰雅女婿,他創辦了獵人學校、推動文化傳承,也成立合作社與協會復甦在地產業經濟。「能夠為五峰鄉做產業,我認為應該是祖先叫我回來幫忙的。不能說是宿命,應該是使命吧!」出身竹北客家庄的郭文標大哥, 十幾年前從公務員職位退休後,舉家搬回妻子的故鄉和平部落,希望運用自身企劃、提案的能力為部落做一些事。「找到根,就能找到方向。」郭大哥認為,和平部落的地理環境具有優勢,泰雅祖先留下來的山林知識、狩獵文化都是部落的寶藏,要善加運用,展開一場屬於泰雅人的「文化復興」。
五峰盛產竹林,族人會將其製成竹器,削尖竹片後插上食材火烤。
用筆筒樹做成的山豬裝置藝術。
郭文標大哥示範竹器烹調,以磚頭堆起爐灶、底下放炭火,將竹器架在上方烹煮。

部落裡的地方創生, 從傳統農耕到休閒產業
如同許多部落都會面臨到的,五峰鄉也無法避免「人口老化」現象, 而「地方創生」成為扭轉這樣現象的契機。2000 年左右,各地興起觀光產業,和平部落也思考著如何將傳統農耕結合休閒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吸引年輕人回鄉。於是郭大哥率先展開社區總體營造,透過成立「麥巴來文化休閒產業協會」,對內整合人力與資源,對外找尋原住民委員會、客家委員會等單位資助,進而劃定「和平部落休閒農業區」,也發展露營區推動觀光。在休閒產業日漸上軌道的時候,部落裡出現了一些對立面的聲音。他心想,自己不是部落族人,或許族人對於部落的改變與未來發展感到擔憂,進而產生防備心理;因此在籌足經費後,決定與妻子一同離開協會的核心組織。
即使退居幕後,郭大哥仍心心念念部落的發展。他曾請教《五峰鄉志》的編者施筱雲老師,五峰鄉有好山好水,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主觀因素可能是因為環境,道路系統不好;客觀因素可能是缺少產業鏈的整合。」聽到這樣的答覆, 他彷彿被點醒。過去他將全部的心力放在為部落做硬體建設、投入金錢發展地方產業,卻忽略了最重要的「永續」。他檢討過去的作法, 也將老師提出的三項建議銘記在心。正所謂「加強整合,成功不必在我」,若每個人在自己的崗位上盡本分,再由鄉公所擔任整合的角色,就有機會發揮最大價值。再來是「求同存異,尊重不同文化」, 五峰鄉內原有泰雅、賽夏、客家、外省、漢人等族群,文化並沒有高低之分,互相尊重是一起生活的先決條件。最後老師也提醒,文化失落多少時間,就要用多少時間救回來。郭大哥認為自己還是有必要繼續幫五峰鄉做一些事,尤其是文化永續,遂於2015 年成立「五峰獵人學校」,將祖先留下來的文化推廣讓更多人知道。
張巴萬總教官示範飛鼠陷阱製作。
過去泰雅族以竹子搭建穀倉存放小米,架高房子的木頭卡榫處會加墊一塊木頭,是為了防止老鼠爬上穀倉偷吃。
泰雅族人會將獵捕到的動物骨骸放在自家屋外,展示自己的狩獵能力。 圖為山豬的下巴骨骸。

文化復育,整個五峰都是獵人學校
回想成立獵人學校的初衷,郭大哥感激地說一切都因部落耆老王來進先生而起。「我的能力、知識是祖先教給我的,我已經七十五歲了,還活幾年不知道;但是告訴你這些是我的責任,至於聽不聽得懂就是你的事了。」面對王來進耆老的一席話,五年前的他聽懂了,這不就是「文化傳承」嗎?外面可以教你系統化、科學化的知識,但沒辦法教你在地知識, 唯有透過耆老口述傳授,再加以彙整,傳承給下一代。
除了部落耆老,常年研究泰雅文化的文史工作者曾作權老師、曾作振老師以及廖賢德老師都是他最好的請益對象。藉由許多珍貴的泰雅文獻紀錄、邀請這些老師來部落授課、觀摩其他縣市的獵人學校等等,一步步打下基礎。在儲備好能量以後,由耆老王來進先生擔任獵人學校的總顧問,熟悉泰雅文化的獵人 myga 張傳枝先生任職校長,擅長企劃能力的郭大哥則是擔任執行長,一同成立「五峰獵人學校」;而獵人學校的教官幾乎是部落裡三、四十歲的年輕人。從耆老到中生代,再由中生代傳給年輕人,為將近三十年的文化斷層填補缺口。
常有遊客好奇,獵人學校收的是什麼學生?教的是什麼課程?郭大哥回答:「其實我們就是遊程,讓參與者體驗泰雅族生活,進而了解、尊重原住民文化。」近幾年獵人學校也成為大眾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最好媒介,像是花蓮壽豐的「吉籟獵人學校」主要推廣阿美族文化、桃園復興「羅浮部落獵人學校」也是傳承泰雅文化的組織......,獵人學校開設不同類型的遊程,讓參與的學員跟著教官,走在原住民祖先曾走過的古道上,近距離感受前人流傳下來的知識文化。而「五峰獵人學校」企畫的遊程相當多元, 包含部落導覽、祭儀狩獵體驗、工藝製作、泰雅歌舞、農特產與風味美食品嚐等等;另外,為期兩天或一天的遊程著重的還有──部落的故事性。透過講述真實發生在五峰的歷史故事,例如:1895 年的麥巴來戰役、1960 年代的林業發展變革等等,讓參與者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進而加深與土地的連結。郭大哥也形容,獵人學校宛如小型的社會企業,不僅能延續部落的文化命脈,重建族人的自信心與自尊心,也提供工作機會吸引年輕人返鄉,就近照顧部落裡的老人家,這是最讓他感到欣慰的一件事。

懷抱感恩的心,把文化種回來
「我們的獵人也不是每天去打獵,平常獵人就是農夫,只有在冬天、特殊節慶或需要獵物的時候才會去狩獵。」目前仍以傳統農耕為主的和平部落,常年種植甜柿、甜桃、五月桃、段木香菇、高冷蔬菜等作物,尤其段木香菇是部落裡十分重要的經濟作物。郭大哥曾聽他的岳父說,大約在 1970 年代,五峰鄉的段木香菇產值很高,足以養活一家人。在台灣出現太空包、中國香菇走私之後,產業一度沒落;直到近幾年人們開始注重食安,段木香菇才重新被看見。剛好五峰鄉原住民委員會規劃「菇類產業聚落發展計畫」,從 108 年到 110 年度為期三年的計畫裡,以五峰獵人學校作為段木香菇種植示範區,輔導菇農生產與行銷,幫助部落復甦這項產業。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被泰雅族人當作主食的小米,因國人飲食習慣改變, 逐漸被稻米所取代。為了文化傳承, 和平部落近兩年也致力復育小米。在每年初春種下小米,二月時舉辦「小米播種祭」祈福儀式,祈求祖靈讓小米能夠豐收。接著在三月舉辦除草祭,七月或八月時舉行收穫祭,感謝祖靈的庇佑,讓作物豐收。而八月的最後一週,通常會舉辦祖靈祭,從下午直到深夜,家家戶戶忙著準備豐盛的醃肉、醃魚等菜餚, 還有族人自己釀製的小米酒和小米糕;待凌晨兩、三點展開迎靈儀式,由耆老代表高喊祭文,請祖靈回來享用美食、也報告一年來的近況,感謝祖靈的照顧;儀式結束後,親朋好友便一起歡聚飲酒。
部落近兩年成功復育小米,每年約二月播種,通常在七月收成。

祭儀與生活,祖先的智慧俯拾皆是
泰雅族的 gaga 制度源於「祖靈信仰」,gaga 除了對人事的規範,也有對大自然的禁忌。族人對此十分敬畏,他們相信只要遵守 gaga,活著時可以受祖靈庇佑,死後才能赴彩虹橋的另一端,回歸祖靈; 若有違背者,祖靈將施予懲罰。郭大哥認為,因為 gaga 制度,泰雅族是非常自律的民族。他舉例,泰雅族對於狩獵有一些禁忌,由於族人認為祖靈存在於大自然、山林裡,是無所不在的,好比說春天是大自然復育的時機,因此不能狩獵;如果是在自己的傳統領域狩獵,外人不得進入,獵人也不能越區狩獵。另外,狩獵前不只要淨身(三天不能行房),這段期間也要避免與他人衝突;若不小心發生衝突, 必須先與對方道歉和解,才能獵。在入山前也有一些儀式, 獵人會先斟滿一杯酒,用手指彈灑出去,再丟一塊肉,敬天、敬地、敬祖先,祈禱祖靈的保佑。原住民的祭儀是祖先流傳下來的智慧,也與族人生活密不可分。種種儀式與禁忌,在在顯現出原住民對土地、對祖先的謙卑與尊敬。
王來進耆老特地換上泰雅族傳統服飾,為我們講述部落的文化發展。
馬告是原住民常用的香料,王來進耆老的家中正在處理採收下來的馬告。
王來進耆老(中)、張巴萬總教官(左)與郭文標大哥於王來進耆老家門前合影。
經過這次採訪,我們也算是身體力行感受了半日在山裡的生活。跟著郭大哥和獵人學校的張巴萬總教官、陳文清教官走入山林小徑,看到泰雅族人以前使用的穀倉與瞭望台,沿途觀察動物留下的痕跡,也驚嘆於獵人製作陷阱的智慧。離開獵徑後,沿著往上蜿蜒的山路可以抵達泰雅族傳統場域與成功復育的小米田。下山前,郭大哥帶我們去拜訪耆老王來進先生,看著他一一拿出珍藏的老照片與泰雅傳統服飾,我彷彿體會到郭大哥說的,祖先留下來的東西都是寶藏;也不禁覺得「文化」即是生活裡一點一滴的累積,「永續」更是維繫產業、文化或環境的唯一途徑。在這座島嶼上,有美麗且多樣的自然生態,走進山林的同時,我們低頭調整步伐,抬頭望向遠方,大自然教會我們尊敬與謙卑,敬這座山林、這塊土地!
參考資料 施筱雲總編纂,2018,《五峰鄉志》,新竹:五峰鄉公所。 交通部觀光局脊樑山脈旅遊年官網:https://i30.taiwan.net.tw/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官網:https://hsinchu.forest.gov.tw/auction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22「心向大山」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https://citilens.pse.is/ulrzx TAAZE讀冊生活 網路書店:https://citilens.pse.is/t3dpf 上下游 News&Market 新聞市集:熱情上架中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 CitiSelect:新竹市長安街 6 號(平日 13:30-18:00,假日無固定)
※想看電子版? 讀冊電子雜誌:https://citilens.pse.is/vluw9 Readmoo 電子雜誌:https://citilens.pse.is/p5k5g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