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放下,並非放棄,而是領悟了,故而看開。就因為看得開,所以沒有了執念。心無執念,就自在。當一個人感覺自在了,便可隨遇而安。安為定;就好比一個人打坐,一旦入定,一切靜之。心靜如水,自然無為。無為乃一種境界,任何人只要達到這一點,都屬豁然之人。豁達大度,方可修成正果。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8會員
57內容數
修行有道,徹悟筆錄。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陀壹之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護法」的梵語為dharmapala(達摩波羅),本來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大師的名字。生於六世紀中葉,曾任印度那爛陀寺的住持。著有《廣百論釋》、《成唯識寶生論》等。因為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國後,以「護法」之釋為主,糅合譯成《成唯識論》十卷,故傳承了「護法」指的是佛教的常律、規律、律法維護者。
「道」本身不會說話,只好通過修行者傳播道法。可是由於每一個修行人所悟到的「道」不一樣,故而產生了不同的法,造就了各門各派,令信徒迷惑。其實,不管您信仰的是哪一門派,都無所謂,無須爭議,只要發自內心相信「道」存在即可,其餘的皆迂腐之談,不必理會。
自古聖賢皆凡人,因超凡才智,兼具高尚品德,故為賢士。因無為而治,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故眾民以聖人稱之。聖者非神,無庇佑之能力,所以後代人敬拜的是「祂」的智慧與偉業,從中學習「衪」的精神,而不應該向「衪」求富貴。實際上,富貴根本不必求,它來自於創造,只要願意花心思創造,富貴自然而來。
「護法」的梵語為dharmapala(達摩波羅),本來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大師的名字。生於六世紀中葉,曾任印度那爛陀寺的住持。著有《廣百論釋》、《成唯識寶生論》等。因為唐代的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國後,以「護法」之釋為主,糅合譯成《成唯識論》十卷,故傳承了「護法」指的是佛教的常律、規律、律法維護者。
「道」本身不會說話,只好通過修行者傳播道法。可是由於每一個修行人所悟到的「道」不一樣,故而產生了不同的法,造就了各門各派,令信徒迷惑。其實,不管您信仰的是哪一門派,都無所謂,無須爭議,只要發自內心相信「道」存在即可,其餘的皆迂腐之談,不必理會。
自古聖賢皆凡人,因超凡才智,兼具高尚品德,故為賢士。因無為而治,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故眾民以聖人稱之。聖者非神,無庇佑之能力,所以後代人敬拜的是「祂」的智慧與偉業,從中學習「衪」的精神,而不應該向「衪」求富貴。實際上,富貴根本不必求,它來自於創造,只要願意花心思創造,富貴自然而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無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屍。~法句經21    [筆記] 不放逸與勤奮是涅槃之道。 所以,放逸就是去向死路。   所謂的不死之道,就是領悟和繼承一切生死經歷後,作出的最後選擇——涅槃。不死並非指肉體不死的那種物質狀況,而是指當一個人完全領悟一切經歷的過程時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
Thumbnail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修行意味着不再追求外在的完美形象和某種理想化的內在平和狀態。而是勇敢地面對內心的每一個角落,無論是光明還是陰暗。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當你靜坐修止修觀之後,心很寂靜,然後在寂靜心當中去思惟空性的道理,這個時候再用空性的道理去破除我執,不斷地破除我執,慢慢在你心中就會產生空性的覺受,這個時候人我對待的心自然而然就能夠放下來。這個就是「無諸惱熱」。貪瞋癡的煩惱不斷牽纏羈絆我們的心,就不會再有這個事情。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無逸不死道,放逸趣死路。 無逸者不死,放逸者如屍。~法句經21    [筆記] 不放逸與勤奮是涅槃之道。 所以,放逸就是去向死路。   所謂的不死之道,就是領悟和繼承一切生死經歷後,作出的最後選擇——涅槃。不死並非指肉體不死的那種物質狀況,而是指當一個人完全領悟一切經歷的過程時
Thumbnail
以前,靜坐是修行者的事,是宗教性的聯想。 現在,靜心冥想,不拘泥於外在形式,不受限於地點姿勢。 這是ㄧ種生活,ㄧ種態度。 讓生命質量提升,利己利人的美好習慣。 世界的混亂與吵雜,來到ㄧ個世紀天花板,同時正繼續在穿透這個天花板… 為了圖ㄧ個安歇片刻、求ㄧ份喘息生存,貪ㄧ時開心歡樂,聰明的人類
Thumbnail
出離思維就是出離惡法,出離不善法,出離欲樂。把心從欲樂中抽離出來,投入於善法,這種尋稱為出離思維。
Thumbnail
修後於諸輪迴樂,剎那不生欲求心,晝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