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12/22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發言人專業】No Comment的藝術

觀察台灣過往許多危機事件的爆發加劇或降溫消弭、企業形象好感加分或厭惡扣分,常只取決於一句話講對還是說錯的微小距離!
話一出口,企業的吉凶禍福也常就此定局。
但很奇妙的,許多人還是並不重視發言技巧與管理的細膩專業,總是在面對弔詭輿情環境時,採用率性而為我口說我心,說中就大發,沒中就狠慘的賭徒式心態來因應。
不論是企業老闆、發言人或是PR代理商的媒體聯繫窗口,往往一定會碰過記者來追著你詢問敏感、尖銳問題,但你的角色就是在當下不能、不想也不宜回答任何問題。
這時你該怎麼辦?
許多台灣的朋友,可能因為以往看了很多電影電視裡的律師、企業CEO等主角,常能帥氣的對著許多包圍詢問各式各樣問題的記者們,俐落丟下一句No Comment後就轉頭離去的情節與畫面影響,以為在現實狀態也能如此戲劇化的如法炮製。
其實,實務的記者互動情境,發言人就算心中想的是No Comment,但也需要說的有技巧,才不致於讓你在記者心中成為一個句點王或問不出甚麼有用資訊的鐵板一塊,此後再也不想找你詢問任何問題,這樣,就喪失了發言人應該把握契機,藉由媒體新聞報導為公司達到趨吉避凶的職務功能。
在媒體正面關係維持與敏感問題不可多嘴的兩難之間,如何把No Comment/無可奉告,轉化為能至少協助記者朋友完成眼前工作,維繫住與記者朋友們的友好互動交流關係,但還是能守住公司訊息不意外流出,這是一門難度不小、極考驗發言火候的藝術。
PR News出刊的專文「How to Say ‘No Comment’ Without Actually Saying It.」
分享了許多不同情境下的No Comment tips,儘管可能因國情不同沒法完全適用,但仍有參考價值。
PReview綜整文章要點與實務經驗,簡單歸結分享三個要點給對發言技巧有興趣的朋友們:
1. 避免原罪化「No Comment/無可奉告」
對許多記者或大眾來說,「無可奉告」這個詞彙,其實是在暗示,受訪者正在試圖隱藏真相,不願真實說明實際情況的推託之詞,所以已經算是個被汙名化的負面詞彙,可能會在負面情境中,導致外部加深對於公司的負面情緒感受。
2.「Reason Why + No Comment」句型爭取認同
範例話術句型如下,請發言人可隨意取用:
* 目前詳細狀況我還不清楚/還沒有完整了解,所以無法評論
* 此問題涉及本公司與客戶的商業保密協議內容,無法對外揭露
* 此事已進入司法程序,我們不適合發表評論
妥善運用以上句型,也可有效爭取新聞報導若引用你的回應內容時,可衍生爭取更多數讀者對現在你無法給予評論或回應的認同感。
3. 「轉移」技巧引導問題去向
曾目親眼睹過的一個實際發言人案例,情境是在會議當中,企業發言人接到一通記者電話,詢問他們家的產品是否有某種特殊的使用者狀況(偏負面),發言人一開始回應:
「我這不知道我們家有這種情況,我需和相關部門進一步確認看看。」
接著又說:「其實我們家在這個市場的市占很小,如果你截稿很急的話,要不要去問問看XX公司,他們家市占是第一名,應該對你會比較有幫助。」
以上僅是簡單與各位朋友分享非常初階的要點,實際上,發言技巧是個涵蓋廣泛,但深入個別主題後還有更多細緻操作內涵的專業系統,許多PR代理商提供的發言人訓練課程中,包含了非常多面向的初階、中階、進階發言技巧,以及從企業視角探討發言規範的設計原則、企業發言系統職責應如何分工、組織系統該怎麼架構、管理和執行,另外在企業發言人角色本身的層面,也還有心情調適技巧、肢體語言練習等等面向,其實是很豐富有趣且對企業形象有高度幫助的專業領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