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1/01/02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經濟學一下--匱乏經濟學

總是在截止日前,看著時鐘徬徨; 總是在發薪日前,望著存摺惆悵; 總是在減肥成功前,心神不寧、蹲踞在冰箱……
生活的週期總圍繞著「稀缺」而運轉,我們總是一遍又一遍的在補足這些「不足」,然後又繼續面對下一個接踵而來的不足。 有時是時間,有時是金錢,而對一個正在執行減肥計畫的人來說,則是那些被犧牲的卡路里。
「匱乏」使我們不得不正視問題,絞盡腦汁去解決它,可能是加緊工作,或者是推遲期限;可能是縮衣節食,或者是申請貸款;而對一個減肥者而言,這個問題就簡單多了:要嘛就是用意志力克服飢餓,不然就是開始規劃「下一次的減肥計畫」。 俗話說的好:「減肥,永遠都是下一餐的事。」
儘管身陷「匱乏」讓我們苦不堪言,但這些場景卻樂此不疲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重複上演。 為什麼學生總是在考前臨時抱佛腳? 為什麼上班族的企劃總是在最後一晚完工? 為什麼窮人總是無法從帳務、貸款的漩渦中掙脫?
難道人類的天性,注定永遠受匱乏折磨與糾纏?
兩位經濟學家的作者Sendhil Mullainathan 和Eldar Shafir,在觀察諸多實驗結果與田野調查後,歸納出「匱乏心理」:不論是時間不夠、錢不足、甚至是玩遊戲時,失敗重來次數比較少的人,都表現出相似的行為與思考模式。 如果說,匱乏是一種思維模式,那麼在了解匱乏行為的慣性,並嘗試跳脫思維框架,人是否就有機會扭轉命運,從名為匱乏的流沙中掙脫呢?

匱乏隧道:在衝到出口前,你只看的到一個方向
相信大家在學生時代都經歷過考前的臨陣磨槍。在倒數最後一個晚上,考前的焦慮讓你不得不在書桌前嗑書。此時的你心無旁鶩,除了暴漲的膀胱能促使你離開座位外,任何事情都無法讓你將視線從課本移開。 直到晨曦映簾,爆發的專注力讓你在考試前最後一小時總算把內容看了個六七成,足以搆到這門課的及格邊緣。
這是所謂的「匱乏紅利」:匱乏壓力會促使你聚焦,全心投入最急迫的危機之中。此時,匱乏心理讓你的專注力、生產力、效率提升到比過去都還高的狀態,幫助你度過這一次的危機。
然而對單一事件的聚焦,勢必讓你對事件之外的事件失焦。危機當前,其他的任何問題都會被大腦視為背景雜音而過濾。這樣的現象稱為「隧道效應(tunneling)」:在離開隧道(解決問題)之前,視野範圍只剩出口的方向(聚焦的事件),而對隧道外的事情毫無感知。
如果被忽略的事件是芝麻小事也罷,但往往很多關鍵的決定也因隧道效應而忽略。 書中以消防員的意外為例:消防人員因車禍而喪生的比例甚至大於因救火過程而意外死亡的比例,其中又有八成的遺憾來自於未繫安全帶。儘管在安全培訓上總是反覆強調安全帶的重要性,但還是有消防員是在值勤時因被拋出車外而喪失。
面對火災,消防隊員面對的是極端的「時間匱乏」:在跳上消防車後,他們還需要規劃最近的交通路線、制定滅火策略、研究建築結構、計算水柱數量,並時時更新現場動態。 落入「緊急救災」隧道中的消防員,雖然因此得以在最短時間內控制火勢,卻也忽略隧道外的事物--像是忘記繫安全帶,一個尋常而致命的小動作。
隧道外的事情在當下看起來微不足道、可有可無,但長期忽視可能對我們的生命品質有重大的影響。因為出差而犧牲的家族旅遊、因為公務而錯過的身體檢查、因為趕期末而打消去健身房的念頭……
對我來說,被丟到隧道外的事情絕對是「用牙線」。

認知稅負:在匱乏時期作的決定都是笨決定
匱乏思維就像看電影時被前排的肥宅擋住的電影畫面:你想要看得清楚,但盤旋在心中的匱乏事件會抓住你的注意力,讓你難以專注、心神不寧。
匱乏從以下兩種面相來影響我們的行為表現: 一是認知容量,像是大腦的CPU,負責接收、分析、運算、決策資訊,直觀而言就是我們的「智力」; 二則是執行力,負責強化行為或是抑制衝動。這兩者合稱為「認知頻寬(bandwith)」,關乎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有的表現程度。
匱乏帶來的焦慮是記憶體的垃圾程式,讓大腦運行遲鈍、進而影響行動。 作者在多次實驗中發現,經語言暗示引發匱乏心態的受試者,作答題目的成績遠比暗示前還低;而在節食中的受試者,更容易對其他事物上癮,比如酒精、菸、或是遊戲娛樂。
如果把人類的認知能力換算成貨幣,那匱乏心裡就像是在腦中苛徵暴稅的獨裁統治者:大量的心力都拿去應付眼下的匱乏,無暇顧及其他,也難怪會因此陷入隧道之中。當智力與執行力都大打折扣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相信自己會做出什麼高明的決定。
在考試前開花的戀情,通常不會有幸福的結尾;在選舉前開出的政見,通常是最唬爛的支票。不過,在減肥期間辦的健身會員,不能說是沒有效果:起碼他讓你少了一筆可以拿去換成卡路里的費用。
(順帶一提,本書有許多實驗室利用卡路里攝取來做為匱乏心理的引發變因,影響通常快速且有效。看到這裡,不免讓人感慨,這世界對於吃貨而言真是不容易啊!為世界上所有吃貨朋友致上最高敬意,你們辛苦了!)

窮人思維:忙人可以放個假,但窮人不能跟貧窮請假
貧窮是最極端的匱乏情境:它沒有彈性。 被當可以重修,報告可以遲交,計畫可以延期,但貧窮沒有止盡。對窮人來說,今天貧窮,代表明天也是貧窮,月底依然貧窮;如果沒有賭命拚搏或是出現幸運轉機,通常明年、後年、大後年,下一個十年,窮人仍深陷貧窮的深淵之中,難以掙脫。
在資本主義的世界裡,社會普遍把貧窮視為一種個性缺陷的苦果,認為貧窮多半是個人的不努力、錯誤的決定、甚至是太笨,才會老是在貧窮的泥淖裡;換言之,只要肯痛下決心,沒有理由踏不出貧窮的生活。 然而,若以匱乏心理來檢視窮人的問題,我們將看到他們面臨的阻礙遠比我們想像的還高──甚至還長滿尖刺,讓他們難以攀越。
窮人因匱乏所面臨的首要難題是「拋接球效應」:如前所述,經濟的匱乏讓窮人在生活中完全沒有喘息的機會。今天是水電帳單、下禮拜是房租,下個月是小孩的學費;後天要申請公益無息貸款,但在那之前必須先找時間把拋錨的車給修好;下個月要記得開庭,因為在第二份兼差時差點遲到不小心超速了,所以還要跑一趟地方法院,還要準備湊出罰款,然後在開車到市中心的法院,但他媽的,我還要先修好車……
貧窮會製造一連串的麻煩,面對這些問題的窮人像是在拋接球一樣,儘管右手上的球丟上去了(今天的問題暫時解決了),但左手的球又馬上要落下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儘管空中還有許多球或升或落,但哪管的了那麼多,眼下最重要的是把左手的球接下來後再往上丟,讓右手準備接下一顆球。
不斷解決接踵而來的問題讓窮人持續陷入短期的隧道效應,在長期被課徵認知稅負的情況下,自然是難以進行遠程規劃、有效率的理財手段等需要認知頻寬的行為。 即使政府有濟貧政策或職業輔導,繁瑣的申請程序對所剩無幾的認知頻寬無疑是一大打擊;而執行力低落則是難以完成職業輔導的最大主因。 眼下的可能,只剩下無疑是飲鴆止渴的、但也是最有即時有效的,立即高額貸款。

對於陷入隧道深處的人而言,他們別無選擇,也因此越陷越深。
就算窮人能暫時脫離貧窮,沒有「寬鬆」,將很快再讓他們跌回貧窮之中。 「寬鬆」是相對於匱乏的概念,表示資源有餘裕的狀態,除了不會對人造成壓力與焦慮外,寬鬆最重要的是提供了「緩衝」。 作者以印度窮人為例,即使在實驗中幫他們償還所有的貸款,讓他們脫離負債身分,多數人卻會因為各式各樣的「意外」,讓他們再度面臨經濟匱乏的隧道之中;數個月後,他們再度被高利貸款所煩擾。「不再負債」並非脫離貧窮的終點線,它甚至只是參賽資格;若沒有累積一定的「寬鬆」,貧窮將再度侵蝕你的人生。
(關於貧窮議題,還有一本書也提供了類似的觀點及更多的案例討論,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

解方:今天的你,匱乏了嗎?
「匱乏思維」像是演化下的產物,讓人在危機之中可以全神貫注的面對困難,以逃離危境。對於這種潛意識的心理狀態,人很難假裝、抗拒或是完全擺脫。儘管人無法法完全克服匱乏,但還是可以透過一些心態調整與行為,來減少匱乏狀態造成更大問題的風險,如:透過不斷提醒,將長期目標拉入視野內;避免再匱乏時期倉促做出需要詳加考慮的決定;在充裕時期建立緩衝的屯積等。
人總會面臨某種匱乏,但與其狼狽地抵抗,你可以以更優雅的姿態來面對它。
(以下還有一篇文章,探討匱乏與知識焦慮,非常切合現代人的心理狀態,供大家參考:https://tinyurl.com/y38pv3r4
除了書封以外(這本真的跟大數據一點毛關係都沒有),這是以本具備扎實論述與縝密考究的書,推薦給深陷在匱乏之淵的朋友一讀,用新的觀點來檢視自身面臨的窘境,活出更「不匱乏」的人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