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環肥燕瘦之外,我們的身體交流:本事藝術「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充滿哲學感的展覽名稱,一開始就啟人疑竇。又不是哈利波特的護法,哪來透明的動物?何況肉體明明看得見、摸得著,扎扎實實地存有呢。在本事藝術搬遷到關渡的首展中,我拾起放大鏡微觀「肉身」,特別是在人我互動時,究竟身體是樂器、還是兵器?是擁抱、還是對立?從認識自己的經驗中,又捕捉到什麼「肉體關係」?

走心指數 ❤❤❤   再現指數 ❤❤❤❤   啟發指數 ❤❤❤❤

先說說展名吧。遊晃一圈之後細細推敲,或許肉體=透明動物的概念,來自肉體並非區分「內外」的一堵實牆,而是一個介於人體和外界之間的「皮層」或「薄膜」。它無時無刻,都在以某種形式——呼吸、對話、觸碰、交媾,與外界、他者產生聯繫。

如果從這個角度破題,對第一件錄像作品《內-外(食人)》,大概就能了然於心了。畫面中一段段嘴部特寫短片,有的塗上厚重唇彩、有的欲言又止、還有的吞雲吐霧...,充分傳達了創作者——巴西當代藝術家安娜.瑪麗亞.邁奧利諾的靈感來源:

「嘴」串起了我們的身體和外界:我們用它來飲食和說話,所以它是我們最先跟世界交流的部分。

(The mouth connects our interior and exterior. It is how we eat and speak – our first physical link to the world.)
安娜.瑪麗亞.邁奧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的《內-外(食人)》(截圖),In-Out (Antropofagia),1973-1974,Super 8彩色底片轉製錄像,8’14’’,作者現場翻攝

安娜.瑪麗亞.邁奧利諾(Anna Maria Maiolino)的《內-外(食人)》(截圖),In-Out (Antropofagia),1973-1974,Super 8彩色底片轉製錄像,8’14’’,作者現場翻攝

更多線索,來自作品原名Antropofagia所指涉的「食人運動」。它出自藝術家母國巴西的詩人兼辯論家:奧斯瓦爾德・德.安德拉德(Oswald de Andrade)在20年代出版的《食人宣言》,主張要「吞食」(別狐疑,他真用了「swallow」 這個字眼)歐洲文化、消化後產生巴西獨有的文化。就這樣,肉身又昇華為精神上,吸收文化、轉譯文化的道具...。哇,藝術家就是有本事把事情(肉體)鬧大啊。

只不過,心存惡意或善念,卻左右了身體和外界交流時,是暴力相向的「武器」、還是琴瑟和鳴的「樂器」。


身體當作一種「武器」

黃麗群《入夢者》裡,肉身儼然就是武器,是文中那相貌平凡的宅男所夢寐以求的求愛武器。既然現實不可得,他索性造夢,用電腦虛擬出一個「她」、沒有肉身的她,好跟自己進行虛假的魚雁往返。這句話,顯得鏗鏘有力、又汨汨淌血:

美是階級,肉身是兵器。
倪灝《Barrier》系列作品,2020,刀片刺繩、布料,尺寸右起:《Barrier V》160x110cm;《Barrier VI》140x195cm; 《Barrier VII》200x110cm。作者攝於現場

倪灝《Barrier》系列作品,2020,刀片刺繩、布料,尺寸右起:《Barrier V》160x110cm;《Barrier VI》140x195cm; 《Barrier VII》200x110cm。作者攝於現場


對照著倪灝用刺繩創作的新作,爆裂、對峙、撕咬,讓身體兵器之間的火藥味,具體釋放。

《Barrier》一圈又一圈的刺繩,阻絕任何肉體靠近、與觀者拉遠距離,錯落垂掛的碎布,好似曾嘗試突破路障的莽撞者所殘留的遺跡。

倪灝《Brace》,2020,刺繩、熔渣,尺寸依場地而定。作者攝於現場

倪灝《Brace》,2020,刺繩、熔渣,尺寸依場地而定。作者攝於現場


逛到樓上的《Brace》,更加倍冷酷。為兩個刺繩軀體的相擁,預示了硬碰硬的悲劇下場。


身體當作一種「樂器」

異於倪灝對「擁抱」的不信任感,一個輕擁卻也可能是一場安慰、一場歡愉。

菲利普.克雷默在《聚會》中,抽去情色的污穢,留下一派和諧。他以色調相近、深淺不一的橘色、黃色,描繪純然享受感官刺激的交纏肉身。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聚會》(Gathering)(局部),2014,油彩,160x195 cm。作者攝於現場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聚會》(Gathering)(局部),2014,油彩,160x195 cm。作者攝於現場

於是,身體好似管弦樂團裡的那把豎琴、小提琴、大提琴...,指撥振弦,就張揚起一款款軟語低迴與高潮迭起。當然啦,情色之外,身體真能演奏出音樂,從Beatbox到身體打擊樂(Body percussion),都是相當出色的身體旋律。


身體不知道,身體的樣子

回到個人經驗,無論家庭或學校或朋友,身體極少成為席間話題,更甭提「樂器」或「兵器」了。因為身體議題,在我們的文化背景中,可說是沒存在感到近乎「透明」。美學大師蔣勳在《此生——肉身覺醒》一書中提及:

長期在儒家文化的倫理架構下,人的身體,經常性地習慣於把精神和肉體的層面分開來對待。

但主流價值中:追求五倫綱常、讀書為上品,大人們迴避身體教育的景象,也就不足為奇囉。

從小,只要畫面上出現裸體、接吻,媽媽總是伸手遮住我的雙眼;對於擁抱,除了家人之外我們並不熟悉;學校裡著墨的,是如何維持生理健康、或理解身體結構,卻絕口不提性慾,一切靜待個人探索。對於性向不同的我來說,那更是尷尬了。還記得國小健康教育課本上,吸飽空氣時胸部攏起的裸露男體,引起一絲絲異樣情愫,但年紀小小的我卻清楚意識到,那就是「不能說的秘密」。

跟多數人一樣,成長過程中也不斷發現身體的先天缺陷。因為眼球肌肉先天失調、斜視,我的汽車駕照硬是考了四次(破紀錄了吧);頭皮更因壓力而反覆油脂分泌失調...。甚至在缺陷之外,身體還吸收我的情緒毒素,直到近幾年開始冥想才得到釋放(請見我的內觀冥想經驗)。

大人們避諱的,還有肉身消滅、也就是死亡這件事。記得國小有一次開學,導師無故缺席。正當疑惑的小臉彼此對望時,一位陌生職員突然衝進教室,站上講台宣布:報紙報導說,你們老師在山上出車禍離開了,學校會安排其他老師來。就這樣,人「不見了」,好像遺落的是身外之物一樣,不需要再多說什麼。本來是大好機會做生命教育,但當時,顯然沒有大人知道怎麼處理、或覺得有必要處理。

死亡就這麼籠罩在迷霧中,直到我被嚇哭,被逝者的妝容活生生嚇哭為止。那年外婆過世,也是我初次面臨親人離世。那時我隨著媽媽進去靈堂瞻仰遺容,以為只會看見外婆用本來面貌靜靜躺著,像睡著一般。沒料到,棺材裡那張臉,厚塗的白粉、艷紅的細唇,一筆筆畫實了她「離世」的身份...,而我的眼角也意外地泛起水珠、不停打轉。


除了原始的野性、對人體的欲求之外,我還不夠認識自己的身體吧。一個健康的肉體關係,好像得回到對形骸的認識和接納。

蔣勳在同一本著作中,曾經如此讚揚古希臘人的美學觀:

向外的攻擊征服都不是真正的贏,古代希臘的身體美學清楚詮釋真正的贏者必須是向內的征服。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暫息(X)》(Pause X)(局部),2016,壓克力、紙本,42x59 cm。作者攝於現場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暫息(X)》(Pause X)(局部),2016,壓克力、紙本,42x59 cm。作者攝於現場


或者像是菲利普.克雷默另一個系列作品《暫息》。流暢迴旋的筆觸,彷彿昭示著休養時的能量調和。自我環抱,然後這軀殼才能充盈飽滿,不斷完成一場場,熱烈的擁抱。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暫息(XII)》(Pause XII)(局部),2016,壓克力、紙本,42x59 cm 。作者攝於現場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暫息(XII)》(Pause XII)(局部),2016,壓克力、紙本,42x59 cm 。作者攝於現場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暫息(XIII)》(Pause XIII),2016,壓克力、紙本,42x59 cm 。作者攝於現場

菲利普.克雷默(Philipp Kremer)《暫息(XIII)》(Pause XIII),2016,壓克力、紙本,42x59 cm 。作者攝於現場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

*或者,這個專題也讓你跟著走心了嗎?不如順手「留言」「分享」「追蹤」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藝術北飄者的沙龍
49會員
78內容數
身為非藝術背景、卻三天兩頭跑展覽的「美術館路人」,除了仰賴直覺定錨眼前作品,更愛問問自己是感覺激動、寧靜、或泫然?還要自虐地,連結當下的人生處境連結,才甘願返回紛擾的現世。於是決心用書寫,實踐艾倫狄波頓《藝術的慰藉》的唯心觀點,捨棄高冷論述、直探藝術所誘發的感觸。請準備好,跟著藝術一起「走心」吧!
2024/06/10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2024/06/10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Thumbnail
2024/01/19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2024/01/19
這裡有賽博格,可並沒有賽博龐克(Cyber Punk)。這檔舉重若輕的展覽中,藝術家、機器共創的明日,猶如一場愉悅至上的想像力習作,絕美、詩意、明燦,大抵上隔絕了賽博龐克作品中一貫暗黑的「High Tech, Low Life」,卻也像泡泡一樣讓我好想拿針刺破。感覺就像遇上一隻河豚,很美也很致命。
Thumbnail
2022/07/30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2022/07/30
四十歲,半老、不舊。繼髮絲染上銀白後,白鼻毛也在鼻翼間,悄悄現蹤。奔向人生下半場,毛髮由墨黑刷白成雪,肉身也從緊緻轉向鬆頹,但靈魂,卻不知道能否順遂地蛻變,變得輕似蟬翼,從此擁有飛行的能力,飄升到那不知存在與否的靈魂庫裡。三字頭的最後兩個月,幸運巧遇日本攝影師——石內都。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這樣空白如荒原的人工肉身,怎麼能有這麼洶湧,如流星灑落周身的飽滿感觸呢?而為什麼同樣一片皮膚,能收攏從生化人傳來的如此豐盈的溫度和觸感,卻獨獨遺漏刀尖撕裂的痛覺呢?
Thumbnail
這樣空白如荒原的人工肉身,怎麼能有這麼洶湧,如流星灑落周身的飽滿感觸呢?而為什麼同樣一片皮膚,能收攏從生化人傳來的如此豐盈的溫度和觸感,卻獨獨遺漏刀尖撕裂的痛覺呢?
Thumbnail
展覽品中有許多過度真實的雕塑,難免會引起恐怖谷效應,使人產生恐懼,也有部分展品與觀展人的互動會產生奇特的效果。附圖照片即是我在觀看其中一項展覽品〈體內(M1)(IN VIVO (M1))〉時,拍下的有趣畫面。
Thumbnail
展覽品中有許多過度真實的雕塑,難免會引起恐怖谷效應,使人產生恐懼,也有部分展品與觀展人的互動會產生奇特的效果。附圖照片即是我在觀看其中一項展覽品〈體內(M1)(IN VIVO (M1))〉時,拍下的有趣畫面。
Thumbnail
這場展覽讓我最衝擊的是,透過想像、基於反思誇大表現的展品,我竟然並不覺得衝突,反而覺得自己參與了一場預言。
Thumbnail
這場展覽讓我最衝擊的是,透過想像、基於反思誇大表現的展品,我竟然並不覺得衝突,反而覺得自己參與了一場預言。
Thumbnail
【前言】 對於人造肉你有什麼想像? 藝術家以自身作為實驗,割下身體大腿的其中一部分,以肌肉細胞為基礎生產出培植肉,最後進行「吃肉」的演出,而在還沒有觀看這件作品時,雖然早已知道這件作品的展演形式,但實際看到的畫面是極具震撼力,除了訝異於培養出的培植肉比想像中的更加龐大,那種震撼的心情是源自於倫理的疑
Thumbnail
【前言】 對於人造肉你有什麼想像? 藝術家以自身作為實驗,割下身體大腿的其中一部分,以肌肉細胞為基礎生產出培植肉,最後進行「吃肉」的演出,而在還沒有觀看這件作品時,雖然早已知道這件作品的展演形式,但實際看到的畫面是極具震撼力,除了訝異於培養出的培植肉比想像中的更加龐大,那種震撼的心情是源自於倫理的疑
Thumbnail
超脫了肉身的侷限時,我們的心變得無比溫柔。灑脫。
Thumbnail
超脫了肉身的侷限時,我們的心變得無比溫柔。灑脫。
Thumbnail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Thumbnail
在傳統的身心二分法之中,「身體」是個完全被蔑視的單體,它囚禁著心靈、精神和我們的靈魂,阻止我們於形式上獲得更高維度的攀升,換言之,它即是源自古老、刻印在我們上頭的動物性先祖,一個代表著只施行生存思維和偶然感知
Thumbnail
《未來犯罪》儼然成為了「柯能堡進化論」的發表會,寓言體式演繹著人類可能發生的近未來,啃食塑膠遭母親當成怪物殺害的男孩,成了變種世代的新耶穌,主角決定拋去道德剖開他幼小的身體,在眾人面前卻發現早有人為動過手腳的痕跡,讓準備提倡新進化論的父親只能當場宣告失敗。然而,得知了「男孩臟器是自然演化而來」的主角
Thumbnail
《未來犯罪》儼然成為了「柯能堡進化論」的發表會,寓言體式演繹著人類可能發生的近未來,啃食塑膠遭母親當成怪物殺害的男孩,成了變種世代的新耶穌,主角決定拋去道德剖開他幼小的身體,在眾人面前卻發現早有人為動過手腳的痕跡,讓準備提倡新進化論的父親只能當場宣告失敗。然而,得知了「男孩臟器是自然演化而來」的主角
Thumbnail
文 / 藍劍虹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皮膚)這個大家最為忽視的器官其實也最迷人(⋯)是通向我們自身的橋樑(⋯)皮膚是心智的親近朋友,其他器官的心理重要性都比不上皮膚(⋯)人類觸覺極其複雜,令人費解,這促使我們重新檢視身體接觸在這個日益孤立和電腦化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的皮膚甚至影
Thumbnail
文 / 藍劍虹 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皮膚)這個大家最為忽視的器官其實也最迷人(⋯)是通向我們自身的橋樑(⋯)皮膚是心智的親近朋友,其他器官的心理重要性都比不上皮膚(⋯)人類觸覺極其複雜,令人費解,這促使我們重新檢視身體接觸在這個日益孤立和電腦化的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人類的皮膚甚至影
Thumbnail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充滿哲學感的展覽名稱,一開始就啟人疑竇。又不是哈利波特的護法,哪來透明的動物?何況肉體明明看得見、摸得著,扎扎實實地存有呢。在本事藝術搬遷到關渡的首展中,我拾起放大鏡微觀「肉身」,特別是在人我互動時,究竟身體是樂器、還是兵器?是擁抱、還是對立?
Thumbnail
「肉體是一頭透明的動物」,充滿哲學感的展覽名稱,一開始就啟人疑竇。又不是哈利波特的護法,哪來透明的動物?何況肉體明明看得見、摸得著,扎扎實實地存有呢。在本事藝術搬遷到關渡的首展中,我拾起放大鏡微觀「肉身」,特別是在人我互動時,究竟身體是樂器、還是兵器?是擁抱、還是對立?
Thumbnail
裝置藝術用到的媒材琳瑯滿目,端看藝術家希望創造出什麼樣的意義和給予觀眾什麼樣的經驗。每個元素都可能具有象徵意義,邀請民眾仔細推敲,拼湊出全貌。若在作品中納入行為、聲音和流動影像,則可以營造出超現實感。 藝術成為一種情境而非單一物件。這也某種程度解釋了何以裝置作品的體驗難以言喻,攝影也很難呈現其全貌。
Thumbnail
裝置藝術用到的媒材琳瑯滿目,端看藝術家希望創造出什麼樣的意義和給予觀眾什麼樣的經驗。每個元素都可能具有象徵意義,邀請民眾仔細推敲,拼湊出全貌。若在作品中納入行為、聲音和流動影像,則可以營造出超現實感。 藝術成為一種情境而非單一物件。這也某種程度解釋了何以裝置作品的體驗難以言喻,攝影也很難呈現其全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