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臺文天文臺】許雅婷:你會怎麼樣形容臺灣的七月天?——王育德〈台湾語の「擬態形容句」〉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看著這些擬態詞,對母語為臺語的人來說,按著詞條讀出聲來應該倍感親切。
(藏品/近藤明理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我們為什麼挑選這項藏品】
  所謂「擬態詞」指的是用文字來模擬事物形態的詞彙,這些詞句乍看毫無脈絡可循,熟習之後,卻反而會覺得生動可愛。臺語中有許多擬態詞,譬如形容說話或做事方法紊亂到了極點,可以說「花(hoe1)ko5 ko5」[1];形容像墨汁一般漆黑,可以說「烏(o1)chiap4 chiap4」;說到食物或香水的撲鼻香味,可以用「芳(phang1)kong3 kong3」;而事物閃爍發光的樣子,則可以是「金(kim1)sih4 sih4」……
  臺語研究學者王育德曾試著將這些詞一一羅列。看著這些擬態詞,對母語為臺語的人來說,按著詞條讀出聲來應該倍感親切,而對臺語不那麼熟練的人,也能嘗試照著唸出字句,學習那些意義,或許有一天,就能輕鬆地使用這些形容詞。
[1] 本文的臺語標音,皆依照王育德先生的著作與手稿標記。又因平台本身語法設定,臺語聲調的標示位置有所更動,尚請見諒。

臺語中有許多擬態詞,形容像墨汁一般漆黑,可以說「烏(o1)chiap4 chiap4」。
(藏品/近藤明理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你會怎樣形容臺灣的七月天?亞熱帶的夏天想必絕不會是冷(leng2) ki1 ki1,熱度與濕氣一同籠罩海島,人人流著汗水,身上大概總是粘(liam5) thi1 thi1。這種天氣裡若有煩惱事,恐怕心裡更覺得膩憂愁吧。
  1949年的7月4日,王育德從臺南的機場隻身離開臺灣。他將在廈門著陸,轉往香港暫待一陣,之後再想辦法搭船偷偷到日本去。是日飛機能正常起降,料想再怎樣天氣應該不算太差,王育德提著一口皮箱,心裡還覺得此去只是暫避風波,怎麼也想不到以為的暫別,就這麼無限延伸成漫長光陰。
  生在臺南的商賈之家,王育德從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也一直表現優秀。從臺北高等學校文科畢業之後,他更是考取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中國哲學科,這對日治時代的臺灣人來說,實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只可惜二次大戰戰爭吃緊,他沒有完成學業,就疏開回到了臺灣。
  雖然沒有取得文憑,但王育德受的文學科訓練卻也不至於荒廢。戰後,他在臺南第一中學任教,還和友人成立「戲曲研究會」,創作臺語戲劇,自己也參與演出,頗受好評。戲劇使他嶄露頭角,未來的妻子因對他的演出印象深刻而答應相親,最後結為連理;然而,作品中批評時政的台詞,卻也使他被盯上,成了國民政府欲肅清的對象。
  二二八事件後不久,他的哥哥——名檢察官王育霖,突然被帶走,自此下落不明。王育德素來敬愛兄長,這件事深深震撼了他,一方面心裡暗想兄長已遭遇不測而悲傷失落,一方面也不免憂心自己是否有危險,時時不安。煎熬之中,有人捎來警告:老師,名單上有你的名字,接下來要抓你了,快走。
  王育德於是走了,那年他25歲。即使到了日本暫且安頓,仍只以化名示人,好幾年時間裡,沒有王育德,只有蔡仁德。
  你會用什麼詞形容那段流亡的歲月?在這種情況下遠走他鄉,心裡可會亂(loan7) chhau1 chhau1?
  即使曾經心神不寧,王育德也很快就站穩腳步。日後,王育德將妻女接去日本,也在日本取得政治庇護而能合法居留,在東京大學文學部中國文學語學科復學後,他訂下明確的目標:他要研究臺灣話。
「語言是民族的靈魂」——王育德如此深信,在他1960年創立「台灣青年社」,發行雙月刊,開始臺灣獨立運動之後,「語言」同樣也是運動中的重要主軸。
(藏品/近藤明理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到異鄉研究臺語聽來諷刺,在當時卻或許沒有更好的選擇。戰後,國民政府在臺灣推行國語政策,禁用臺語等一切「方言」,眼見自己的母語在歷經兩個政權的壓抑之後,由原來的優勢語言轉為衰微,王育德深感痛心,也認為臺語尚缺學術研究,因此義無反顧投身其中,最後也以臺語研究獲得博士學位。學成後的王育德在明治大學任教,又在多所大學兼課,在日本努力教授臺語,盡己所能推廣這個越來越少人使用的語言。  
  王育德整理的〈台湾語の擬態形容句〉,發表於1980年的《明治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年報》,這些擬態形容句多由疊字組成,念起來律動活潑,頗具趣味性。然而王育德一字字寫下這些靈動詞句時,心裡抱著對臺語推廣的使命感與迫切盼望,肩擔之重,恐怕是一點也不輕巧。
  「語言是民族的靈魂」——王育德如此深信,在他1960年創立「台灣青年社」,發行《台灣青年》,開始臺灣獨立運動之後,「語言」同樣也是運動中的重要主軸。人的思考與表達由語言編織而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有賴語言的往復橋接,而一群人的認同與凝聚便往往在此間捏塑成形。語言不只是供人使用的工具,更是深入個人、群體核心的重要部分,將語言比作靈魂,不僅只是浪漫聯想而已。
  這個信念使他將臺灣話當作學術研究主題,隨後也成為人生志業。這些臺語研究,除了是王育德窮盡一生,試著回答關於民族認同、國家未來等大哉問的方式,想必也是他身處他鄉的重要慰藉。
  友人回憶,因為知道王育德思念臺灣卻歸不得,每次前往日本拜訪他時,總會問要不要幫他從臺灣帶點什麼東西?但王育德老是說不用。只有一次,他聽了友人的詢問,沉默半晌,才說他真想吃燒雞,好久沒吃燒雞了。
  你會用什麼詞形容燒雞的滋味?芳(phang1) kong3 kong3一詞似乎有點平凡,但家常卻令人念念不忘的味道,也許本來就不須用華麗詞藻描述。
  台灣青年社的成員回憶在王家聚會的時光時,總愛提王育德的夫人燒得一手好臺灣菜,想吃燒雞的王育德,大可向夫人求一聲,或許便可得償所願,哪有什麼難呢。王育德向友人透露的其實不是口腹之慾,而是更深刻的渴望,他是在說:他真想臺灣,好久沒回去臺灣了。
你會用什麼詞形容燒雞的滋味?芳(phang1) kong3 kong3一詞似乎有點平凡,但家常卻令人念念不忘的味道,也許本來就不須用華麗詞藻描述。
(藏品/近藤明理提供,圖/國立臺灣文學館)
  1985年,王育德在家中心臟病發驟逝,此時距離他逃亡出臺已36年,他終究無緣再次踏上故土。
  即使如此,王育德一輩子全心投入的事業無不與「臺灣」緊緊相依,而他對臺語研究、推廣、普及的殷切努力,無疑刻入魂魄深處,啟發民族的無數靈魂。雖然王育德不及見到,但也許有一天,失落的母語會重新茁壯,而人們能毫不費力地用臺語感受生活,用臺語描摹世界,用臺語讚嘆,用臺語作夢。
  到那時,你會如何形容王育德的一生?

★作家小傳
王育德(1924-1985),生於臺南府城本町(舊名草花街,今為民權路)。臺北高校文科甲類畢業後,1943年進入東京大學文學部支那文學科就讀,一度為躲避戰火疏散返臺,1945年任臺南第一中學教員,推展戲劇運動。其兄王育霖於二二八事件遇難後,王育德便經香港流亡日本,並繼續完成東京大學學業,是臺灣首位以研究臺語取得博士學位之人,其後任教明治大學、東京外國語大學等學校。
曾自費出版《台灣語常用語彙》而賣掉房子,後來也出版多部臺語研究相關書籍;而為了從事臺灣獨立運動,1960年在東京創辦『台灣青年社』與《台灣青年》雜誌,作為運動的據點及發聲基地;1975年開始奔波解決戰後臺籍日本兵補償問題。
1985年心肌梗塞逝世於東京,至終不曾再回故鄉臺灣。
延伸閱讀
★觀測員簡介
許雅婷 1991年生,臺大園藝系研究所畢業,現為臺北地方異聞工作室地縛靈兼打雜工,平常用青悠這個名字走跳。《唯妖論》、《城市邊陲的遁逃者》、《尋妖誌》的共同作者之一,曾獲時報文學獎小品文獎。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到底鹿港人有多愛烏魚? 愛到除了莊太岳外,其實洪棄生也為牠專寫一篇〈食烏魚五十二韻〉,或許可以窺見一二。〈食烏魚五十二韻〉,長達104句,全詩從敘述烏魚趁黑潮來到臺灣開始,接著描述烏魚的美味。
    留下不少「大眾婚戀小說」的日治時期作家吳漫沙,作品常有「新女性」「摩登女性」的形象描寫,以及現代與傳統觀念的拉鋸。而如今讀他留下的劇本作品中,我們竟能獲得類似「玫瑰包」的娛樂性——即便那娛樂性的成因可能不再是作者原先的企圖。
    《魯冰花》是鍾肇政第一部正式問世的長篇小說,憑藉此作他成為知名作家,開啟日後書寫大河長篇的契機。1989年小說改編成電影大獲好評,電視台日後的重播、主題曲的傳唱,使《魯冰花》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跨世代的閱聽記憶。   回顧鍾肇政的生命史,《魯冰花》的誕生其實並不容易,花開之後,也從未在臺灣社會消逝。
    一九三五年,劉吶鷗進入明星影片公司編劇科,擔綱《永遠的微笑》編劇。量身為當時影星胡蝶打造,而這部戲也是胡蝶婚後復出的重要大戲。電影攝製四個月,一九三七年春天,《永遠的微笑》在上海第一流的電影院──新中央、中央、新光──同時放映,觀眾佳評如潮,轟動上海灘,據說創了二十五年最高票房紀錄。
    簽名簿上的日語和錦連所敘述的抄寫,令人不禁想像跨語言世代文學者習得語言的迴路和他們的身體記憶,還無法運用流暢中文表現前,他們僅能抓住的浮木是日語;已經能夠用中文表現自己後,日語卻還是他們的拐杖。在封閉、嚴峻的時代情勢裡,更是一只望遠鏡。
    他是蔡培火,與林獻堂、蔣渭水齊名,讓臺灣總督府極為頭痛的人。這樣經歷三個朝代、從在野走到宮廷、活動力永不停歇的社運者,壯年時期的日記,展現出他政治的覺醒、行動的毅力。他的親筆記錄,確實是他自發地送給臺灣的禮物,一字一句,都是時代的掙扎與見證。
    到底鹿港人有多愛烏魚? 愛到除了莊太岳外,其實洪棄生也為牠專寫一篇〈食烏魚五十二韻〉,或許可以窺見一二。〈食烏魚五十二韻〉,長達104句,全詩從敘述烏魚趁黑潮來到臺灣開始,接著描述烏魚的美味。
    留下不少「大眾婚戀小說」的日治時期作家吳漫沙,作品常有「新女性」「摩登女性」的形象描寫,以及現代與傳統觀念的拉鋸。而如今讀他留下的劇本作品中,我們竟能獲得類似「玫瑰包」的娛樂性——即便那娛樂性的成因可能不再是作者原先的企圖。
    《魯冰花》是鍾肇政第一部正式問世的長篇小說,憑藉此作他成為知名作家,開啟日後書寫大河長篇的契機。1989年小說改編成電影大獲好評,電視台日後的重播、主題曲的傳唱,使《魯冰花》成為家喻戶曉的作品,跨世代的閱聽記憶。   回顧鍾肇政的生命史,《魯冰花》的誕生其實並不容易,花開之後,也從未在臺灣社會消逝。
    一九三五年,劉吶鷗進入明星影片公司編劇科,擔綱《永遠的微笑》編劇。量身為當時影星胡蝶打造,而這部戲也是胡蝶婚後復出的重要大戲。電影攝製四個月,一九三七年春天,《永遠的微笑》在上海第一流的電影院──新中央、中央、新光──同時放映,觀眾佳評如潮,轟動上海灘,據說創了二十五年最高票房紀錄。
    簽名簿上的日語和錦連所敘述的抄寫,令人不禁想像跨語言世代文學者習得語言的迴路和他們的身體記憶,還無法運用流暢中文表現前,他們僅能抓住的浮木是日語;已經能夠用中文表現自己後,日語卻還是他們的拐杖。在封閉、嚴峻的時代情勢裡,更是一只望遠鏡。
    他是蔡培火,與林獻堂、蔣渭水齊名,讓臺灣總督府極為頭痛的人。這樣經歷三個朝代、從在野走到宮廷、活動力永不停歇的社運者,壯年時期的日記,展現出他政治的覺醒、行動的毅力。他的親筆記錄,確實是他自發地送給臺灣的禮物,一字一句,都是時代的掙扎與見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說起湯德章(1907年—1947年),大多數的臺灣人對他一無所知,包含他自身的孫輩。據片中臺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的說法,可能高達九成的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剩下一成人,大概只知曉他是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罕見的本土律師,然後在二二八事件後殉難。至於他的背景,他的生涯,他是什麼樣的人?大家應該都回答不出
    Thumbnail
    我想認不認識岳飛不重要,但「臺灣人一定要認識湯德章」──女老師總是跟學生這麼說。 湯德章紀念公園,位於臺南市中心一座七路交匯的圓環,公園裡的湯德章半身銅像所面對的中正路,去年「才」改名為湯德章大道。1947年3月13日,湯德章在這裡(昔稱民生綠園)被槍決。2014年臺南市政府將這天訂為「臺南市正義
    Thumbnail
    湯德章是誰?湯德章在哪裡?湯德章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尋找湯德章》是認識日治時期台灣人故事,以及如何與「混亂」時期相處的好故事。
    Thumbnail
    紀錄片《尋找湯德章》描繪埋沒在台灣紛擾洪流的湯德章律師,一生最後,死於國民黨戒嚴下的政治犧牲品。電影回顧湯德章的過去,包含他的日本父親與台灣母親,於當時代複雜的台日混血身分,不管是考取警察、或是赴日成為律師替台灣人發聲。水果店李老闆與記者楊淑芬決定找到湯德章的後人,追尋這段塵封幾十年的台灣記憶。
    Thumbnail
    #王志安慘遭台封殺系民進黨策劃 影片中,王志安總結這半個月的台灣行,表示走訪三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並拍了三場造勢晚會。 他並感性表示,台灣對於他們這些流落在海外的異鄉客來說,「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因為語言與飲食能夠找到家鄉的味道。 他表示離開中國時曾說「中文就是我的故鄉,中餐就是我的鄉愁
    我是來自異鄉的過客 來到東海岸的都城  是海水的潮聲 喚我來  是海鳥的飛翔 帶我來 恬靜安閒的背後 沒有喧嚷         沒有雜鬧         只有宜人的夜 夜裡 睡眠沉熟 我悄然而行 怕驚醒 這都城的夢 學庸76.01.31 記至陳志明家中有感
    吳聲潤,是高雄六龜人,因「台北市工委會松山第六機廠支部案」被捕入獄。在日治時期,他到日本留學,1946年在臺灣脫離日本統治後,臺灣「'光復」所以吳聲潤立刻中斷學業,欣然回臺投入「祖國」懷抱,然而,中華民國政府接收臺灣不久後,二二八事件發生了,白色恐怖時期緊接到來,吳聲潤對中華民國這個「祖國」失望,
    Thumbnail
    小弟不才這學期教了台語一小段時間,深感它在當今台灣社會真是充滿各種微妙感。像是先前金曲台語歌后鄭宜農沒在頒獎典禮上講台語,就引發正反不同立場強力衝突。別的不說,光是怎麼稱呼它都會讓不同族群的民眾憤怒不滿,實在動輒得咎。葉高華教授的小文〈說不出名稱的那種語言〉滿深刻地說出這種尷尬感。 根據葉老師的說
    Thumbnail
    說起湯德章(1907年—1947年),大多數的臺灣人對他一無所知,包含他自身的孫輩。據片中臺南莉莉水果店老闆李文雄先生的說法,可能高達九成的人完全不知道他是誰,剩下一成人,大概只知曉他是日治時期到二戰後罕見的本土律師,然後在二二八事件後殉難。至於他的背景,他的生涯,他是什麼樣的人?大家應該都回答不出
    Thumbnail
    我想認不認識岳飛不重要,但「臺灣人一定要認識湯德章」──女老師總是跟學生這麼說。 湯德章紀念公園,位於臺南市中心一座七路交匯的圓環,公園裡的湯德章半身銅像所面對的中正路,去年「才」改名為湯德章大道。1947年3月13日,湯德章在這裡(昔稱民生綠園)被槍決。2014年臺南市政府將這天訂為「臺南市正義
    Thumbnail
    湯德章是誰?湯德章在哪裡?湯德章和我們有什麼關係? 《尋找湯德章》是認識日治時期台灣人故事,以及如何與「混亂」時期相處的好故事。
    Thumbnail
    紀錄片《尋找湯德章》描繪埋沒在台灣紛擾洪流的湯德章律師,一生最後,死於國民黨戒嚴下的政治犧牲品。電影回顧湯德章的過去,包含他的日本父親與台灣母親,於當時代複雜的台日混血身分,不管是考取警察、或是赴日成為律師替台灣人發聲。水果店李老闆與記者楊淑芬決定找到湯德章的後人,追尋這段塵封幾十年的台灣記憶。
    Thumbnail
    #王志安慘遭台封殺系民進黨策劃 影片中,王志安總結這半個月的台灣行,表示走訪三個政黨的總統候選人競選總部,並拍了三場造勢晚會。 他並感性表示,台灣對於他們這些流落在海外的異鄉客來說,「就像我們的第二個家」,因為語言與飲食能夠找到家鄉的味道。 他表示離開中國時曾說「中文就是我的故鄉,中餐就是我的鄉愁
    我是來自異鄉的過客 來到東海岸的都城  是海水的潮聲 喚我來  是海鳥的飛翔 帶我來 恬靜安閒的背後 沒有喧嚷         沒有雜鬧         只有宜人的夜 夜裡 睡眠沉熟 我悄然而行 怕驚醒 這都城的夢 學庸76.01.31 記至陳志明家中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