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橋上的少年》FAQ8: 怎麼會想第一次就寫長篇?有受誰影響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真實故事改編 × 心理治療 × 邊境旅行 = 精神科醫師首部雙線長篇小說

真實故事改編 × 心理治療 × 邊境旅行 = 精神科醫師首部雙線長篇小說

A:是「那個人」讓我…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而且,通常是愛讀書的人才會問。

我的答案是:沒有。因為我基本上很少讀書。(喂喂喂直接這樣說好嗎)

這不是在客氣或自大什麼的。寫書的人招認自己很少讀書,是件蠻羞恥或被認為是怠惰的事。但那是真的,在我進入社會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閱讀的幾乎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專業用書,文學作品我非常、非常少碰。

最常讀者會告訴我他們聯想到的作家,是心理治療寫作的國外大師歐文.亞隆,特別是他那本將治療師與個案筆記穿插而成的《日漸親近》,以及同樣擁有雙線交織的小說《當尼采哭泣》。更有文藝氣息的讀者,曾告訴我他聯想到那位永遠孤獨的文學旅行者川端康成,以及費茲傑羅在他最後那本《夜未央》是如何轉化個人生命經驗並觸及精神議題。我總是很不好意思的說我都沒看過,同時感覺那真是莫大的恭維。

在過去幾年中我唯一重新閱讀的文學作品,是卡繆的《異鄉人》,因為我希望自己能在旅行線(特別是開頭)寫出那樣封閉、疏離的語調──是的,所以如果你在我這本書裡讀到了某種翻譯小說的語感,很大一部分是我刻意為之。其他要說對我帶來影響,可能電影、電視例如日劇〈重版出來〉還更多。但就像我幾乎看遍了坊間所有小說寫作教學書類,這些更接近於我在技術層面的惡補對象。

我必須再次強調,對要成為一個寫書的人而言,這很不專業。所以對寫作我一直是心虛的,覺得自己不足的。

但難道我決定要寫,而且是這樣一本文學小說,真的就只是憑藉像前一篇提到的,那個彷彿憑空而來的直覺嗎?

去年書發行不久之後,我曾經回想在成長過程中,到底是什麼階段為我的寫作打下一點基礎。我想到的……竟然是大一的共同必修國文課,因為(作為好學生)那可能是我閱讀最多現代小說的一個時期呢。於是我連上台大中文系的網頁,找到蔡瑜教授的e-mail,很唐突的就發了封標題叫做「二十年前的學生來信」過去。驚喜的是老師很快回信給我,說她對我還有些印象,還很可愛的寫到「請容我再用一次老師的權威」要求我送書給她。

到現在,將近一年過去了。我重新搜尋出老師當時又過幾週讀了我的書之後的回信。她是這樣寫的:

「我很享受閱讀此書的愉悅,很欣賞你說故事的調子,你的文字平實懇切,自然引人入勝,在我看來這是極可貴的風格。我因此一方面很訝異你說其實你很少看書,這樣的成果竟然是自己摸索的;另一方面,也領悟到或許這樣剛好避免『影響的焦慮』,勇敢做自己,成就自己的風格。寫作終究應該回到『我為什麼要寫』的初衷,一切的文學技巧如果不能內化成世界觀並與體驗結合,都只是外在於我的。你的小說會使用意識流及時空交錯,正因為這是我們存在本然的狀態,而你的體驗特深吧。」

「我為什麼要寫」。想到我在這次的系列文,從一開始說為什麼要寫雙線,為什麼寫了這麼久又怎麼能支撐這麼久,一直到上一篇我說到用自己本名來當作主角這件事,真的,終究一切還是回到我寫書的初衷:

希望帶來「幫助」。

而這個想法與其說是來自於一個作家,不如說,是我仍然打從心底將自己視為一名醫師

說穿了,我並沒有真的從一名醫師變成作家。寫書(並且努力把它寫到好看),打書(並且打了一年還沒結束),不過都是為了讓那個「幫助」更有可能隨故事擴散出去、延續下去的途徑。所以就別急著問我何時要寫下一本書了。我從沒想過要以成為台灣的歐文.亞隆為目標,對我來說,重點並不在於如何寫出更多作品並成就我自己,我所關懷的主體,如果可能,我會更希望是向外而非向內。但就像書裡的楊醫師之於蔡醫師,或許歐文.亞隆也會成為我繼續尋找自己可以是誰的未來中帶著的一個影子,誰又知道呢?

回到這篇一開始的那個問題。為什麼我會想要寫成長篇?又是誰影響了我?一路上當然有各式各樣的經驗不斷形塑了走到目前為止的我,並且將會有更多繼續形塑。但如果真的有「那個人」深深的影響了我與我的書寫,那麼,最終作為醫者的我會說,是那些面對不同生命處境與挑戰而與我相遇的個案們。

因為沒有你們,我不會成為醫師,更不會成為這樣一位醫師作家。而人生總是長篇,希望我們都能成為彼此成長小說裡的重要他人。

(註:關於「醫師作家」這回事,我和同是精神科醫師的學弟阿布,在誠品空中閱覽室有過一場自己覺得很精彩的對談直播,一樣歡迎連去看看影片。)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空橋上的少年》蔡伯鑫的沙龍
62會員
62內容數
這部小說來自一位精神科醫師之筆,描繪一名懼學的十七歲少年,在日間病房裡勇敢跨越恐懼的生命之旅;以及另一名年輕醫師,奔逃至拉達克一路追尋心中渴望的過程。雙線緊密交織,共同探問成長與自我認同的種種困境。
2022/12/02
「等你準備活過來,最後一格就會填上。」 ——《靈魂急轉彎(Soul)》 * 隔了一段時間,終於有空稍微整理上上週五那個夜晚的心得。 那是由科裡學弟陳建鴻醫師主辦、我負責插花說說話的一場電影討論會,就辦在醫院後方的瀞咖啡。不大的空間裡擠進三十多人,大部分是醫生或醫學生。然後,我是現場最資深的那一位…
Thumbnail
2022/12/02
「等你準備活過來,最後一格就會填上。」 ——《靈魂急轉彎(Soul)》 * 隔了一段時間,終於有空稍微整理上上週五那個夜晚的心得。 那是由科裡學弟陳建鴻醫師主辦、我負責插花說說話的一場電影討論會,就辦在醫院後方的瀞咖啡。不大的空間裡擠進三十多人,大部分是醫生或醫學生。然後,我是現場最資深的那一位…
Thumbnail
2022/08/26
▍五、(完結篇)《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第二層,希薇象徵洛基(拒學或繭居者們)該要如何與社會互動的掙扎。 前面我說,希薇在第一層象徵的是拒學或繭居者們「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欲望」。當這件事好不容易開始發生之後,這群被我描述為從主流社會常軌上掉出來的人,很快會意識到下一個難題…
Thumbnail
2022/08/26
▍五、(完結篇)《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第二層,希薇象徵洛基(拒學或繭居者們)該要如何與社會互動的掙扎。 前面我說,希薇在第一層象徵的是拒學或繭居者們「與他人建立連結的欲望」。當這件事好不容易開始發生之後,這群被我描述為從主流社會常軌上掉出來的人,很快會意識到下一個難題…
Thumbnail
2022/05/31
▍四、(續)《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一個孤單的人,有沒有可能變得不再孤單? 一個一直在逃的人,有沒有可能某天願意為了他真正的渴望,勇敢前行? 為了回應這兩句提問,也是為了找到拒學與繭居的出路,我將進一步分析洛基這個角色是如何在電視劇六集的篇幅裡有所成長。因此,我需要召喚另一名與…
Thumbnail
2022/05/31
▍四、(續)《洛基》裡的角色成長曲線與拒學/繭居的出路 一個孤單的人,有沒有可能變得不再孤單? 一個一直在逃的人,有沒有可能某天願意為了他真正的渴望,勇敢前行? 為了回應這兩句提問,也是為了找到拒學與繭居的出路,我將進一步分析洛基這個角色是如何在電視劇六集的篇幅裡有所成長。因此,我需要召喚另一名與…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有人寫作是為了工作;有些人寫作為了記錄回憶、分享,而我寫作是為了──
Thumbnail
有人寫作是為了工作;有些人寫作為了記錄回憶、分享,而我寫作是為了──
Thumbnail
開始公開寫作有幾番心情轉折,我認識非常多寫作高手,因此對自己漫無章法的寫作方式有些許自卑,過去除了苦悶的國中時期寫散文或是風花雪月的詩給好友之外,偶爾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抒發心情,連自己也極少重讀。 讓我動念在網路上公開文章的其中一個催化劑是讀了劉梓潔的「愛寫」。我從「父後七日」的散文集開始認識劉梓潔的
Thumbnail
開始公開寫作有幾番心情轉折,我認識非常多寫作高手,因此對自己漫無章法的寫作方式有些許自卑,過去除了苦悶的國中時期寫散文或是風花雪月的詩給好友之外,偶爾寫出來的文章只是抒發心情,連自己也極少重讀。 讓我動念在網路上公開文章的其中一個催化劑是讀了劉梓潔的「愛寫」。我從「父後七日」的散文集開始認識劉梓潔的
Thumbnail
對我來說,《我讀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在》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真要說對我的生命帶來的深刻影響,"我讀"及"我思"要更多些。或許跟自己沉默寡言的個性有關,寫作也是種對外的自我表達,必須具有強烈的向外表達意願才能做到。文學家或是作家總是可以精準地將生命的重量透過筆尖傳達出來。
Thumbnail
對我來說,《我讀故我在》、《我思故我在》、《我寫故我在》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真要說對我的生命帶來的深刻影響,"我讀"及"我思"要更多些。或許跟自己沉默寡言的個性有關,寫作也是種對外的自我表達,必須具有強烈的向外表達意願才能做到。文學家或是作家總是可以精準地將生命的重量透過筆尖傳達出來。
Thumbnail
有一種寫作文的感覺,看著躺在信箱的那封信,那一個徵文活動。 好久沒有給自己一個主題的感覺。 那麼,就,寫寫看吧。 我們先將鏡頭拉回到國小六年級那個時候。 那是我第三次搬家,也是最後一次。 因為群體生活的不適應,加上爺爺家的文化渲染,我很早就將自己投身在文學裡。 尚未搬至國境之北的我,在爺爺家已經看
Thumbnail
有一種寫作文的感覺,看著躺在信箱的那封信,那一個徵文活動。 好久沒有給自己一個主題的感覺。 那麼,就,寫寫看吧。 我們先將鏡頭拉回到國小六年級那個時候。 那是我第三次搬家,也是最後一次。 因為群體生活的不適應,加上爺爺家的文化渲染,我很早就將自己投身在文學裡。 尚未搬至國境之北的我,在爺爺家已經看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人都不會知道自己在何時寫了篇什麼樣的文章,可以給人什麼樣的激勵或療癒效果,甚至改變人的一生。 文字是有力量的,至少我認真相信著。 文字變現絕不是不好的事情,這也是一份值得追求的事業。但期待自己在這樣的過程中,別迷失了自己,也別忘了初衷。
Thumbnail
A:是「那個人」讓我…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而且,通常是愛讀書的人才會問。 我的答案是:沒有。因為我基本上很少讀書。(喂喂喂直接這樣說好嗎) 這不是在客氣或自大什麼的。寫書的人招認自己很少讀書,是件蠻羞恥或被認為是怠惰的事。但那是真的,在我進入社會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閱讀的幾乎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專業…
Thumbnail
A:是「那個人」讓我… 這其實是兩個問題,而且,通常是愛讀書的人才會問。 我的答案是:沒有。因為我基本上很少讀書。(喂喂喂直接這樣說好嗎) 這不是在客氣或自大什麼的。寫書的人招認自己很少讀書,是件蠻羞恥或被認為是怠惰的事。但那是真的,在我進入社會後,就像大部分人一樣,閱讀的幾乎都是帶有目的性的專業…
Thumbnail
A:因為我沒在怕的(??) 「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 這句話對有看過我這本書,或者至少看過書籍簡介的人,應該都不陌生。那你覺得用本名來當作小說主角的我呢? 前幾個禮拜和朋友聚餐時,他說我很勇敢,感覺我是整個人很into在裡面,整本書的寫作,或者是書裡蔡醫師與朋城對話的方式…
Thumbnail
A:因為我沒在怕的(??) 「太勇敢的人,或者太害怕的人,是不會來到這裡的。」 這句話對有看過我這本書,或者至少看過書籍簡介的人,應該都不陌生。那你覺得用本名來當作小說主角的我呢? 前幾個禮拜和朋友聚餐時,他說我很勇敢,感覺我是整個人很into在裡面,整本書的寫作,或者是書裡蔡醫師與朋城對話的方式…
Thumbnail
主講:蔡伯鑫 與談:林蔚昀(作家) 日期:2020/02/21(五)19:00-20:30 地點:台北,金融廣場書店 ▍上篇 蔡伯鑫(以下簡稱蔡):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小說,雖然我在12年前寫了一本書(《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但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許大家會習慣稱呼我為蔡醫師,但現在坐在這裡…
Thumbnail
主講:蔡伯鑫 與談:林蔚昀(作家) 日期:2020/02/21(五)19:00-20:30 地點:台北,金融廣場書店 ▍上篇 蔡伯鑫(以下簡稱蔡):這是我第一次寫長篇小說,雖然我在12年前寫了一本書(《沒有摩托車的南美日記》),但也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也許大家會習慣稱呼我為蔡醫師,但現在坐在這裡…
Thumbnail
A:因為作者很機車(喂) 我想引用之前某場讀書會裡導讀人台中阿德(註)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所謂的苦難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你遇到了。你讀到這本書就是你苦難的根源。」 你看看,所以說作者真的很機車吧,擺明了不給讀者好過😆。 但大家真的都這麼乖嗎?我總是說,這是一本歡迎讀者用各種方式來使用它的書…
Thumbnail
A:因為作者很機車(喂) 我想引用之前某場讀書會裡導讀人台中阿德(註)的話來回答這個問題:「所謂的苦難的本質是什麼,就是你遇到了。你讀到這本書就是你苦難的根源。」 你看看,所以說作者真的很機車吧,擺明了不給讀者好過😆。 但大家真的都這麼乖嗎?我總是說,這是一本歡迎讀者用各種方式來使用它的書…
Thumbnail
第二次相遇的原因是老師有一個小學堂名為張曼娟小學堂, 印象中小時候好像有聽過一些故事, 於是我想把這本書當作是我和張曼娟的第二次相遇。
Thumbnail
第二次相遇的原因是老師有一個小學堂名為張曼娟小學堂, 印象中小時候好像有聽過一些故事, 於是我想把這本書當作是我和張曼娟的第二次相遇。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