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7|閱讀時間 ‧ 約 3 分鐘

屈膝的講師

在每一次的#陪伴式講師訓都是一次的淬煉,燒掉一些雜質,留下一些內容,再燒掉一些雜質,再留下一些重點。並非過去的不好,因為不知道只能沿用過去舊有的方法,同樣的東西一直教,只會養成自己一而再再而三的作同樣的事情。
過去講有關心理的議題,往往讓我自我感覺良好,一方面靠經驗,一方面靠知識,在講課的過程中,偶爾讓學員笑一笑,多數還是以一堆的文字呈現,很在意到底我給的資訊是否有囊括到所有的內容,絲毫不知道學員到底聽懂多少,往往不知道自己只是被困在這樣的象牙塔裏面。然而,在這個講師訓中的【Demo Day】,這樣的練習能夠讓自己更看到自己不足的盲點,也看到別人的優勢。
最初的授課便要開始屈膝,包括要自我揭露,讓別人知道在自己過去還沒應用今天分享的議題時的醜態,給大家覺得講師以往也是如此,這個原因是要讓學員不會覺得講師只是個知道理論,不知道人間疾苦的人,這樣只會導致講師與講員的距離感更遠。
除了前述的理由之外,用這個方式也有其他兩個意涵,另一個角度也會讓學員覺得『你懂我的苦!』,這樣一來馬上就讓講師和學員可以站在同一條線上。
最後,也會吸引學員更有興趣想知道講師如何從谷底爬上來的經過。
在講師帶各個活動時要考量弱勢學員(第一次聽到),並非肢體的弱勢,而是可以區分出哪些是搶答的學員還是動口的學員或是動腦的學員,可能有部分是需要多花些時間去想答案的,也或許是想得到答案卻還沒舉手的,給予不同程度與方式計分。
某些概念需要讓學員秒懂,若還帶著疑惑在腦中,可能影響演練的繼續進行,甚至會在課程中卡住,學員便無法學會後續的內容。所以如何說出學員一聽就懂的內容就便是講師的底蘊了。
講師是一個鋪橋的角色,了解學員在課程前的能力在那裡,並且透過適當的課程設計,小組討論,不斷的激勵學員思考,調整偏差的方向,讓學員在課程結束後,達到期望的目的。
在整個課程過程中,氛圍也是一個很主要的醞釀,包括要讓學員調高吸引力(特別是在下午紅眼時刻),專注力(特別在討論的時刻),還是燒腦的思考階段在運課過程中調整每個關鍵過程,讓這些氛圍此起彼落。
屈膝不只是讓講師看到學員的需要,也讓自己站在學員的眼光,體會學員的立場,真是不容易的講師經歷。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