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書】The Death of Expertise《專業之死》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反智與反知識為何成為社會的主流?我們又該如何因應?
近幾年來英國脫歐、川普勝選美國總統等等,愈來愈多的真實事件似乎讓我們發現到反知識似乎成為社會的主流,而且敵視專家似乎形成一股不小的勢力。本書便來解釋這種反知識的成因、並且提出因應之道。

不信任專家的原因
  • 網路普及
網路發展一日千里,人類能夠以極低的成本取得各種資訊,也因此讓我們認為自己似乎能夠靠自己來獲取相關的知識,似乎間接地造成知識廉價化。但是網路上的資訊真假難辨,加上媒體失能或是假訊息頻傳,也很容易造成我們被誤導而不自知。
但是片面的資訊有時候比無知還要恐怖,加上網路的出現、前所未有的能夠讓過去無法互相連結的群眾彼此連結,形成一股密不透風的同溫層,像是反疫苗、地平說以及相關的陰謀論支持者,彼此互相分享片段的資訊或是審查不嚴謹的研究資料,讓這群人的想法更為堅不可摧。

  • 高教失能
高等教育在過去曾經是社會上的窄門,而近年來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逐漸商品化,甚至是名校們、為了招生人數也開始使出渾身解數,無所不用其極的爭取「客戶」,也就是學生們。
在這種環境下高教變成商品,學生變成炙手可熱的客戶,讓高等教育為了生計百般的討好學生,讓學生在錯誤的環境下養成其目空一切的態度,深怕學生在自尊上受傷,反倒要求授課老師必須顧及其顏面跟台階等等。
在這種氛圍畢業的學生們只獲得了滿滿的自信心,認為教授跟自己只是在某些議題上意見相左,但是彼此的專業跟地位是完全平起平坐的。而這種自信心背後卻完全沒有相對應的實力,造成這群人在出社會後仍然認為自己是天之嬌子、不把他人放在眼裡。

專家的確也會出錯
前面談了這麼多,似乎都在批評無知的公民,但事實上專家也是公民之一,他也都跟我們一樣會犯錯,但是我們要如何客觀的來看待這些錯誤呢?
少數專家出錯的例子經常被媒體不間斷的放送,為什麼?因為這種事件發生的頻率極低,加上可以營造出一種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這種壯烈感。例如 2015 年就讀國二的 Rebecca Fried ,藉由自己在 google 上搜尋的資料成功證明歷史系教授 Richard Jensen 在「恕不接受愛爾蘭裔」的議題上是錯誤的;以及曾有小女孩因為名醫誤診而身亡等等。
但實際上由於科學技術的專業分工,我們的生活已經比過去好上非常多,許多現在看似基本的生活條件、像是食物來源穩定、汙排水系統、電力系統、物流系統及政治安定等等,在很多第三世界國家都還是奢望。
而專業分工有時候也帶來一個盲點,就是不同的專業彼此之間不完全是觸類旁通,很多專家在取得某一個領域的良好地位或是成就時,有時會不自主的撈過界到不屬於自己專業領域的議題,並且大放厥詞。
專家絕對不是聖人,但是一味的敵視專家並不會為我們帶來更好的生活。

民主平等的無限上綱
民主的精神在於平等,人們擁有票票等值的權利。但是這種精神卻被上綱到專業的領域。在政治上很多議題沒有標準答案,所以多數決是個折衷的方法。但是在專業領域上用多數決作為指標則不免可笑。我們無法因為多數人認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就能夠改變既定的事實。
民主的概念已經被混淆,「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被擴大解釋到「專業之前人人平等」,這種誤解直接影響了各領域專家與公民之間的信任感,更激進的是若有人質疑「專業之前人人平等」時,往往會被冠上菁英主義或是訴諸權威的帽子。
而本書提到許多公民有種誤解:認為國家被少數的專家階級所壟斷,而自己的生活被這群專家們所把持,重點是還管的很爛,因此自己才會如此的不濟,這種想法在美國尤其嚴重,而這種誤解被有心人士放大以作為政治的籌碼,進而讓自己獲得政治利益,也同時讓這群無知又不做功課的選民們「崛起」。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解決這問題的關鍵在於公民關係的反思與重新建立,民主社會要能夠成功,身為社會之中的公民是最為關鍵的要素。我們不能夠期待在民選制度下,由不適任的公民所推舉出來的政治人物能夠適任到哪去。
公民欠缺專業知識絕對沒有問題,但是絕對不能欠缺公民知識而不自知,將自己的困頓怪罪在高高在上的專家們是個很容易逃避現實的做法,但是卻無助於解決問題。
部分民眾對於專業的排斥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如同過去部分人認為政治很骯髒所以不想深入去了解,所承擔的就是讓別人替你做決定;而這種現象卻逐漸轉移到各個專業議題上,像是氣候變遷及各種公衛議題上。
有些選民拒絕專家為他們做深入的說明,只先入為主的接收片段的說詞與既定的想法,這種確認偏誤讓我們離真相愈來愈遠,甚至以「無知」為榮。

公民經常會忽略一件事實,就是民主社會實際上的運作模式。其實國家與企業一樣,獻計者與決策者是不同的權責單位。在社會中專家會基於自己的專業去提供解決方案,但是實際上要採用哪個方案則是由民選的政治人物做決策。專家(幕僚)提供解法,政治人物負責決策。
但對於專家而言,就算選擇了他所計畫的方案,專家也無法掌控後續的執行辦況,甚至有可能因為預算或是利益團體的關聯,改變原先的計畫。所以成效如何不能完全歸因於專家,而是整個架構之下所有人要共同承擔

小結
專業之死的主因之一、就是民主社會中公民關係的瓦解。也因此我們必須了解正確的公民立場並培養應有的公民態度,保持學習與謙卑的習慣;而專家們也必須體認到自身的意見無論自認為有多麼的正確,也有很大的機會不會被民主社會所採用,即使被採用、也不一定會被照單全收。
一個健全的社會中,專家有責任提供建議並輔助大眾作成決定,相對的公民則有責任學習並做出選擇,同時也只有公民能夠為自己的選擇負起責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3會員
2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orven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稀有金屬將成為下一個石油? 能源在人類的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當有新技術被發明或是有新能源的發現,都會影響全球的政經局勢,並且帶來強權板塊的移動,讓世界產生新一代的霸主。 十九世紀隨著蒸汽機的發明所帶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讓煤礦躍升為重要資源,並且讓當時的英國成為世界強權;接著二十世紀藉著石
投入美國總統初選的華裔楊安澤(Andrew Yang)、如何解析失業潮真相並提供解方
成功都是因為天命所歸? 但「天命」真的只是上天的旨意嗎?本書透過五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案例:劉邦、劉秀、曹操、李世民以及朱元璋等成功建立「天命」的案例(曹操例外),藉由其開國的過程來一窺所謂的「天命」之說,到底該如何論斷。
外表看似正常,內心卻早已千瘡百孔。 我們可以是個平常看似正常的人,但是也不時沉浸在陰鬱中,因為這就是人生。
進化心理學新解:為什麼男性總是想歪?為什麼女性喜歡鑽石? 
到底失敗的是我們的農民還是政府
稀有金屬將成為下一個石油? 能源在人類的歷史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當有新技術被發明或是有新能源的發現,都會影響全球的政經局勢,並且帶來強權板塊的移動,讓世界產生新一代的霸主。 十九世紀隨著蒸汽機的發明所帶來的第一次工業革命,讓煤礦躍升為重要資源,並且讓當時的英國成為世界強權;接著二十世紀藉著石
投入美國總統初選的華裔楊安澤(Andrew Yang)、如何解析失業潮真相並提供解方
成功都是因為天命所歸? 但「天命」真的只是上天的旨意嗎?本書透過五位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案例:劉邦、劉秀、曹操、李世民以及朱元璋等成功建立「天命」的案例(曹操例外),藉由其開國的過程來一窺所謂的「天命」之說,到底該如何論斷。
外表看似正常,內心卻早已千瘡百孔。 我們可以是個平常看似正常的人,但是也不時沉浸在陰鬱中,因為這就是人生。
進化心理學新解:為什麼男性總是想歪?為什麼女性喜歡鑽石? 
到底失敗的是我們的農民還是政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上週沒講完,我們知道這些困境,來自高度競爭,以及上下層已經不大接觸的現狀上,那該怎麼去解決?其實不難,第一步就是要擺脫「用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進入真正的科學處理,看到一個問題,要先去認識問題。如何認識?透過觀察、實驗,多方角度切入。
Thumbnail
學歷主義過度依賴學歷作為評估員工能力和潛力的主要標準,忽略了個人實際技能、工作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導致人才錯配、創新能力受限、員工流動率提高、員工激勵問題、多樣性缺失、培訓成本增加、組織彈性受阻、公平性問題、社會責任缺失、品牌形象損害等十大傷害。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每年,學術界這座宏大的殿堂都需要新鮮的血液,吸納年輕的專業人才來共同建設這個龐大的知識體系。這些年輕的學者們常抱有一個願景:通過幾年的努力,能夠達到學術成就的巔峰,獲得豐厚的回報。然而,現實往往與他們的幻想相去甚遠。 ▋專業工人的角色 年輕的學術工人們專注於自己擅長的領域,投入大量精力進
這本《博學者與他們的時代》是我近來讀到最精鍊的、目標明確、廣泛的蒐集並列舉具代表性的資料的研究著作之一。本書開頭就說得很清晰:作者柏克的目標不是要蒐集盡歷史上每一個或大多數的「博學者」的故事;而是要把目光聚焦在「時代」:什麼樣的時代氛圍,什麼樣的環境,有利於孕育出「博學者」的存在?
不可否認「專業」必有其存在價值性,但是對於「專業程度」如何判定,是一件相當值得關注的事,再者該如何屏除本位主義也是不容忽視的議題。
1. 缺乏批判性思維與科學訓練: - 許多學生在面對資訊時,容易輕信陰謀論而不加以驗證,缺乏科學素養。他們往往只看表面,沒有深入研究背後的證據和邏輯,導致對錯誤信息的盲從。這種現象在缺乏指導和輔導的學術環境中尤為常見,進一步影響他們的研究質量和學術誠信。 2. 過於依賴情感而非理性分析
Thumbnail
有人對專家深信不疑,專家說甚麼都是至理名言,對專家之言全盤接受,不敢提出任何質疑,理由很簡單,「他是專家你不是。」專家花了這麼多時間和精力鑽研一個範疇,提出來的自然是真知灼見,不容質疑。 有人卻從來不信專家那一套,他們認為專家也是人,而人就有局限,就有可能犯錯,與其聽信專家,不如相信自己的判斷。他
Thumbnail
即將大學畢業,可能很多人會開始思考到底要不要考研究所?考了研究所,下一步可能會想要不要考博士?一直以來我們都被灌輸有高學歷等於有好工作,真的是這樣嗎?
Thumbnail
上週沒講完,我們知道這些困境,來自高度競爭,以及上下層已經不大接觸的現狀上,那該怎麼去解決?其實不難,第一步就是要擺脫「用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而進入真正的科學處理,看到一個問題,要先去認識問題。如何認識?透過觀察、實驗,多方角度切入。
Thumbnail
學歷主義過度依賴學歷作為評估員工能力和潛力的主要標準,忽略了個人實際技能、工作經驗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可能導致人才錯配、創新能力受限、員工流動率提高、員工激勵問題、多樣性缺失、培訓成本增加、組織彈性受阻、公平性問題、社會責任缺失、品牌形象損害等十大傷害。
Thumbnail
博士花了數十年光陰鑽研生命,卻有一個命理老師聲稱破解生命。
Thumbnail
每天隨意瀏覽一下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網絡世界遍佈鍵盤戰士,外行人對專業人士指手劃腳。我作為旁觀者也不禁對這些莫名自大的評論大動肝火,到底這些人怎麼了🙄 本來我期待作者會以專業理性角度探討「專業」的定義,及其對社會的重要性,繼而分析現今社會為何對專家充滿敵意,大眾怎樣重建對專業人士的尊重與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