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解密陌生人》人與環境的巧合現象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圖片來源《解密陌生人》

前言

前陣子與讀書會結束了《解密陌生人》(KOBO)書籍,是暢銷作者麥爾坎.葛拉威爾2020年新作品,他曾在《異數》提出知名的一萬小時理論、《引爆趨勢》(KOBO)敘述如何讓商品像病毒般傳播。
本書提醒我們對陌生人的判斷,往往是自以為是的錯誤判斷,書裡有提到美國警察導致布蘭達悲劇事件的發生原因,雖然是過去的事件,但卻剛好對應 2020年發生的美國黑人佛洛伊德被白人警察跪壓窒息致死案「佛洛伊德之死」事件。
作者結合法律、心理學、社會學等領域案件,分析出3點他認為是什麼讓我們無法分辨別人在說謊、自以為了解對方,但卻連最優秀的中情局探員都會受騙:
  1. 預設為真傾向:預設的自以為是信任機制
  2. 透明性迷思:面對面的情緒易懂且透明
  3. 耦合的條件:行為不會受到特殊條件影響
本身對心理學和行為學有興趣,工作主要是了解用戶心理與設計產品情境,所以針對較感興趣的自殺與耦合條件的發現做重點整理。

自殺會不會受到特殊條件影響?

英國天才詩人自殺

詩人總是英年早逝,這是我們很常聽見的說法。確實以整體來看,詩人的預期壽命比劇作家、小說家和非小說作家短一大截。他們的「情緒障礙」比率高於演員、音樂家、作曲家和小說家。
而在所有職業類別中,詩人的自殺率遠遠高於其他職業 — 比整體人口高五倍多。寫詩似乎有某種東西吸引受傷害的人或讓人招致新傷害 — 但很少有人像兒童作家出身的天才詩人希薇亞·普拉斯那樣完美體現了天才的悲劇宿命。
普拉斯對自殺感到著迷。她寫自殺,思考自殺。曾嘗試自殺,曾經是精神病患,符合具有高度自殺風險的每一項條件。她是一個身處異國文化 — 遠離家人和朋友從美國搬到英國 ;來自破碎的家庭,剛被一個她崇拜的男人拋棄。
在最後一場自殺,她選擇在家裡自殺,堵住通往樓梯平台和客廳的門下隙縫,把所有的煤氣開關開到最大,整齊地折疊一條抹布,並把它放在烤爐的底板,然後將臉頰貼在上面。法醫的報告說,普拉斯盡可能把頭伸進烤爐深處,好像她心意已決。
我們看普拉斯的詩和她的歷史,然後我們認為我們了解她。但卻忘了一件事 ,我們面對陌生人常犯的第3個錯誤 — 耦合的條件。
  1. 預設為真傾向:預設的自以為是信任機制
  2. 透明性迷思:面對面的情緒易懂且透明
  3. 耦合的條件:行為不會受到特殊條件影響

英國煤氣導致自殺盛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英國家庭開始使用所謂的「煤氣」作為爐子和熱水器的能源。它是由煤製造,含有多種不同的化合物:氫、甲烷、二氧化碳、氮,和無臭且致命的一氧化碳。最後一項化合物等於提供了每個人在自己家裡自殺的簡便方法。
Photo by Dane Deaner on Unsplash
在普拉斯結束自己生命前一年的1962年,英格蘭和威爾斯有5,588人自殺。其中2,469人(44.2%)自殺的方法和普拉斯一樣。一氧化碳中毒在當時是英國致命性自殘的首要死因。其他死因(例如用藥過量或從橋梁跳下 )都遠遠落後。
安妮·塞克斯頓,自白詩的另一位女性文學天才,也是普拉斯的摯友,最終也是抑鬱症失控自殺早逝(45歲,煤氣自殺)。
在同一期間的1960年代,英國煤氣業經歷一次轉型,煤氣愈來愈昂貴,而且骯髒。北海發現大量天然氣蘊藏,政府決定讓全國從煤氣改用天然氣。這個過程花了10年時間,1977年以後,如果你把頭伸進烤爐並把瓦斯打開,最壞的情況是你可能輕度頭痛和脖子僵硬。
但有個問題,一旦英國排名第一的自殺方式變成生理上的不可能,那些想殺害自己的人是否轉換成其他方法?或者那些原本會把頭伸進烤爐裡的人從此就不再自殺了?
  1. 轉移:人們會轉換成其他方法的假設,當人們考慮做像自殺這麼嚴肅的事時,他們很難停止下來。阻止一個選項(例如煤氣)不會造成多大的差別。
  2. 耦合:另一個可能性是,自殺是一種與特定背景耦合的行為。自殺行為與很具體的環境和條件關聯。
如果自殺是耦合性的行為,那麼它就不是單純的抑鬱者行為。它是抑鬱者在極端脆弱的特定時刻,結合了特定且輕易可得的致命手段。

所以自殺是哪一個,轉移或耦合?

英國煤氣的現代化是測試這個問題的絕佳方法。如果順著轉移的邏輯思考 — 如果自殺者的決心如此堅定,以至於你阻礙一種方法,他們一定會嘗試另一種方法 — 那麼長期來看,自殺率應該會保持相當穩定,只在重大社會事件發生時出現波動。(例如,自殺傾向在戰爭時會下降,在經濟不景氣時上升。)
另一方面,如果自殺是耦合行為,那麼它應該隨著特定自殺方法的可得性而改變。當容易的新方法如煤氣出現時,自殺率應該會上升;當這種方法被移走時,它們應該會下降。自殺率曲線應該看起來像雲霄飛車。
圖片來源《解密陌生人》
自殺數在煤氣首度進入英國家庭時大幅攀升,當1960年代末開始改用天然氣時急遽下降。在煤氣逐漸淘汰的10年間,成千上萬個自殺案得以避免。
煤氣到處可得(在約80%英國家庭),而且只需要很少準備或專業知識,使煤氣成為行動不便者和那些突然置身極端壓力的人方便的選擇。它不會帶來痛楚,不會導致身體毀形,且不會製造髒亂(女性特別會嘗試避免)。上吊、窒息或溺斃通常需要更多計畫,而更暴力的手段如開槍、割切、刺殺、撞車、從高處跳下,或倒臥火車或巴士下,則需要更多勇氣。

一個案例就能證明自殺與耦合?

金門大橋過去的滄桑史

金門大橋在1937年啟用以來,已經有超過1,500人在這裡自殺。在那段期間,全世界沒有一個地方有這麼多人跑去了結自己的性命。
耦合理論能告訴我們有關金門大橋的什麼事?在那座橋上被阻止自殺的人並不會繼續到別的地方往下跳。他們自殺的決定是與金門大橋有特定的耦合。
根據心理學家賽登(Richard Seiden)所做的一項聰明的調查研究,這似乎是正確的推論。賽登追蹤從1937年到1971年,515個曾嘗試從該大橋躍下、但出乎意料遭到阻礙的人。這515個人中,只有25個人以其他方式再度自殺。曾在某個時刻想從金門大橋跳下的人,絕大多數只有在那個特定時刻想從金門大橋跳下。
那管理大橋管理局在什麼時候終於決定裝設一道自殺障礙?在2018年,那座橋啟用超過80年後。正如貝特森(John Bateson)在他的書《The Final Leap》(KOBO)中指出,大橋管理局花費數百萬美元興建交通柵欄以保護過橋的自行車騎士,雖然金門大橋上從未有自行車騎士被汽車撞死。
它花費數百萬美元設置中隔島以分開北向和南向車流,目的是維護「公共安全」。在橋的南端,當局架起一道八呎高的颶風柵欄,以避免垃圾被丟進橋下的前軍事設施。當初興建大橋期間甚至還裝了一面保護網,花費龐大成本避免工人意外跌落喪命。那張網救了19條人命,後來那面網被拆除。但對自殺者呢?在這八十多年間沒有任何作為。
為什麼會這樣?是因為管理大橋的人麻木不仁嗎?當然不是。是因為我們真的難以接受一種行為可能與一個地方緊密耦合的概念。長期以來,大橋當局定期徵詢大眾考慮是否支持興建一道自殺障礙。表達意見的信通常歸於兩類:支持者往往是所愛的人曾經自殺的人,他們對自殺者的心理有一些了解。反對者 ,大多數人只是不假思索地排斥耦合的概念。

維特效應(Werther Effect)

維特效應則是《影響力》書中提到的另一種耦合條件「社會認同原理(Social Proof)」,即自殺模仿現象。
1774年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KOBO),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作者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維特效應」因此得名。
💡 模仿(Imitate):是指個人、組織和群體受到非控制的社會刺激而形成的一種心理行為。基本特點在於它再現了他人一定的外部特征和行為方式。但是,模仿不僅僅是簡單地仿效他人的某些外部特征,它還會形成一定的思想、興趣、行為、風格。
現今透過書來引發模仿風潮有點難度,但卻有更簡單的途徑了。只要新聞或網路上登出自殺新聞,在新聞曝光率高的地區,自殺率就會激增。陷入困境的人們會根據其他相似狀況的人如何行動,決定自己該怎麼做。歷史上最恐怖的案例就是是瓊斯敦慘劇,可以從《影響力》這本書了解社會認同等原理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
《影響力》你為什麼拒絕不了別人?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作為實驗社會心理學家,再加上過去很容易輕信商人的說詞、訂閱根本不想要的雜誌,所以開始研究順從心理學(psychology of…4jolintsai.medium.coma

正向的環境耦合運用

前面敘述社會自殺現象的產生,有的時候是有跡可循的,但講了那麼多負面案例,讓我們從《原子習慣》(KOBO)這本書說點正面效果的案例,好習慣其實可以從改變生活空間開始,當然壞習慣也會因為不好的環境而誕生。
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幫把注意力引導到想要的習慣,例如想要多喝水,就每天早上把裝滿的水瓶分別放在家裡幾個你常待的地方;壞習慣則反之,減脂的人,就不要買零食放在家裡,自然你就沒辦法吃。
我為了培養閱讀習慣,在床頭放上一本書(不要放手機),剛開始閱讀一頁就是極限了,不過現在即使床邊沒有書本也很習慣睡前閱讀,因為家裡桌上到處都有放書。
你並非要求自己成為更有自制力的人,而是打造一個更有紀律的環境。
《原子習慣》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2019年最夯自我成長一書 James Clear《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到2019年尾才閱讀到,有種相見恨晚,先前讀過 Charles…4jolintsai.medium.coma

其他的耦合案例

犯罪耦合案例

韋斯伯德認為只要人有貧窮、毒品和家庭機能不良等問題就會有犯罪,劣勢的經濟和社會條件也容易製造出違法和脫序的社區。
韋斯伯德接受的教導是,了解罪犯為什麼犯罪的最好方式是了解他們的特質。他稱之為「吸血鬼模式」,有一些人就像吸血鬼,他們必須犯罪,這些人有高度的犯罪動機,這些動機讓他們不顧一切。照理來說應該會遍佈於整個七十二分局管區,但這些吸血鬼只存在特定的街道上,他所指地「街道」代表一個單一的街區。
最後他們做了很多城市犯罪研究,例如某城市3.3%的街區佔了報警次數50%以上。韋斯伯德把這個發現稱為犯罪集中法則,和自殺一樣,犯罪與特定的地區和背景有關聯。

愛滋病、性工作耦合案例

偉斯伯德後來跟另一位犯罪學家薛曼合作,薛曼發現美國愛滋病病例地圖顯示,「美國的五萬個人口普查區中,全美國愛滋病病例總數的一半以上集中在其中五十個區。」他認爲愛滋病是透過特定類型的人,在很特定的地方散播的疾病。
還做了性工作者的駐守區域研究,當警方加強取締賣淫目標區,性工作者並不會轉移到鄰近一、二條街外,大多數人不願轉移地點,寧可做別的事,完全離開這一行,或改變他們的行為。他們不只是與地點耦合,他們是「錨定」在地點上。
他們訪問性工作者為什麼不轉移,他們說他是這一區的人,那會讓我的顧客不方便、我得重起爐灶、那裡適合賣毒品,或那裡已經有人了,他們會殺了我。

堪薩斯市的實驗

堪薩斯市謀殺率高,該警察局準備雇用更多警員,但對如何部署警員意見分歧。他們找來犯罪學家薛曼在堪薩斯市做了個實驗,因為他認為重點應該在槍枝,他相信該是槍枝數量造成暴力瘟疫的蔓延。
薛曼利用美國交通法規的優勢攔查駕駛人,當警察依情況有充足的「合理懷疑」,例如超速、闖紅燈、車燈不亮、輪胎不合規定,就可以盤查駕駛人。
最後實驗證明警察只要採取主動,攔查他們認為可疑的任何人,盡可能跨出警車外,盡可能搜索武器,如果警察保持「忙碌地」巡邏是有幫助的。在實驗2天期間,4名警察執行的警務比那個年代大多數警察整個職涯做的還多,開出1,090張罰單,攔查948輛車、616次逮捕、532次行人檢查和沒收29把槍。表示每40鐘就執行一次警方干預。
之後擴及到整個美國警局、移民局等,但跟我們提到的耦合概念無關,薛曼的實驗反而讓警察覺得在任何地區任何時間有懷疑的可能性時就檢查。
執法界從堪薩斯市學習到的教訓是,預防巡邏如果更積極些就有用,但他們錯失的部分是,積極的巡邏應該侷限在犯罪集中的地方。堪薩斯市的實驗是一個「耦合」實驗,並不適用於所有城市。
那麼當警察帶有這種的錯誤觀念,卻導致了布蘭達事件。

過去、現在、未來的布蘭達事件

2015年7月,美國年輕非裔女子布蘭達(Sandra Bland)被白人警官攔下,理由是她變換車道時沒有打燈號,由於警官詢問的態度無禮,雙方在臨檢過程起了衝突,最後布蘭達被逮捕,3天後,布蘭達不堪遭受不合理對待,在德州監獄中自殺。
臨檢過程的互動都被行車記錄器拍攝下來,並在 YouTube 上超過百萬點擊,引發軒然大波。諷刺的是,布蘭達也是位 YouTuber,她曾經在影片中提及「黑人,除非你學會如何和白人合作,否則你在這個世界永遠無法成功。……我敢說,就算你站著不動,乖乖向那些白人警察投降,你還是可能被殺死。」她最終也因為警察而死。
葛拉威爾試圖解構「布蘭達事件」發生的原因「他們彼此是陌生人。如果我們願意從內心省思我們如何接近和了解陌生人──布蘭達就不至於最後死在德州的牢房。」
a
以及黑人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被明尼阿波利斯的白人警察銬住雙手並壓在膝下後死亡,記錄拘捕過程的視頻震撼全球,引發大規模反種族歧視的 Black Lives Matter(縮寫:BLM)示威。
我們討厭別人用第一印象或隻字片語評斷自己,卻覺得「理解陌生人很簡單」,如同白人警察對黑人的刻板印象,《解密陌生人》(KOBO)此書直接道破,有時候當面與陌生人接觸,可能只會帶來偏見,讓你更難判斷這個人。莫以第一印象評斷他人,否則「看錯人」的代價可能相當高昂。

參考資料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為什麼我們老是看錯人? 頃刻的誤判釀成一生的傷害。 揭露騙局、性侵、暴力衝突......背後的關鍵失誤, 刷新你對人的固有認知, 理解別人,也保護自己。 ◎《紐約時報》Top 1暢銷書。 ◎《商業周刊》1702期書摘報導。…www.books.com.twa
《影響力》你為什麼拒絕不了別人?
羅伯特.席爾迪尼(Robert B. Cialdini)作為實驗社會心理學家,再加上過去很容易輕信商人的說詞、訂閱根本不想要的雜誌,所以開始研究順從心理學(psychology of…4jolintsai.medium.coma
《原子習慣》每天進步1%,一年後,你會進步37倍
2019年最夯自我成長一書 James Clear《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到2019年尾才閱讀到,有種相見恨晚,先前讀過 Charles…4jolintsai.medium.coma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51會員
26內容數
透過數位專案經理和產品經理的經歷,分享工作經驗、產品思維等內容,以及各大神產品好書重點整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olin Tsa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是偉大管理大師,他的著作豐富《創新的兩難》《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煉》《創新者的 DNA》《創新的用途理論》,都對商業界帶來巨大影響,包含 Apple 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 Netflix 創辦人與執行長里德‧哈斯廷斯、Amazon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
本書是一本易懂的產品經理指南,搭配自身經驗案例,有系統地介紹極致產品須具備的原則。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 20 年的產品經理職涯,經歷不斷踩坑、爬出來又跌進去的過程中,如何於挫敗中進步,打造極致產品。 如果你打算研發出一款膾炙人口的產品,務必關注三個關鍵性要素:剛需、痛點和高頻。
Marty Cagan 是當前科技類專案管理方面公認的意見領袖。他曾在惠普、網景、eBay等全球最成功的公司擔任高階管理者,負責定義、打造產品。後來創辦矽谷產品團隊公司(SVPG),擔任許多知名公司的產品教練與顧問。2019年受邀至台灣分享產品思維,也是本書的重點精華。
《影響力》大多都是來自於作者的親身體驗,儘管從參與式觀察學習到千百種讓人順從的策略,但大致可歸納為六個基本類型。每個類型都是從一種能指導人們行為的基本心裡原則衍生而來,因此,這些順從策略才具有左右人們行為的力量。
Retrospective 是讓團隊回想上個 sprint ,並為下一個 sprint 制定改善計畫的機會。這是團隊改進的機會,確保所有團隊成員都應該參加。
梁寧著名產品人,經歷橫跨 BAT,與中國知名企業(京東、美團、小米)有長期深度交流。聽完產品思維,不會讓你馬上學會產品規劃、心理學、創新等各種能力,在產品規劃時有系統且清晰的思維,去洞察用戶心態、發現痛點,是一條路的起頭。希望依序分享的心得除了讓大家認識課程外,也能幫助正在進行產品規劃感覺很茫然的人
克雷頓.克里斯汀生是偉大管理大師,他的著作豐富《創新的兩難》《創新者的解答》《創新者的修煉》《創新者的 DNA》《創新的用途理論》,都對商業界帶來巨大影響,包含 Apple 創辦人史蒂夫‧賈伯斯、 Netflix 創辦人與執行長里德‧哈斯廷斯、Amazon 創辦人傑夫‧貝佐斯。
本書是一本易懂的產品經理指南,搭配自身經驗案例,有系統地介紹極致產品須具備的原則。我們可以看到作者在 20 年的產品經理職涯,經歷不斷踩坑、爬出來又跌進去的過程中,如何於挫敗中進步,打造極致產品。 如果你打算研發出一款膾炙人口的產品,務必關注三個關鍵性要素:剛需、痛點和高頻。
Marty Cagan 是當前科技類專案管理方面公認的意見領袖。他曾在惠普、網景、eBay等全球最成功的公司擔任高階管理者,負責定義、打造產品。後來創辦矽谷產品團隊公司(SVPG),擔任許多知名公司的產品教練與顧問。2019年受邀至台灣分享產品思維,也是本書的重點精華。
《影響力》大多都是來自於作者的親身體驗,儘管從參與式觀察學習到千百種讓人順從的策略,但大致可歸納為六個基本類型。每個類型都是從一種能指導人們行為的基本心裡原則衍生而來,因此,這些順從策略才具有左右人們行為的力量。
Retrospective 是讓團隊回想上個 sprint ,並為下一個 sprint 制定改善計畫的機會。這是團隊改進的機會,確保所有團隊成員都應該參加。
梁寧著名產品人,經歷橫跨 BAT,與中國知名企業(京東、美團、小米)有長期深度交流。聽完產品思維,不會讓你馬上學會產品規劃、心理學、創新等各種能力,在產品規劃時有系統且清晰的思維,去洞察用戶心態、發現痛點,是一條路的起頭。希望依序分享的心得除了讓大家認識課程外,也能幫助正在進行產品規劃感覺很茫然的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工智慧領域正在迅速發展,而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應用之一是生成式應用。在這個應用領域中,DeepSeek R1 是一個尖端的語言模型,專門設計用於協助開發者撰寫、最佳化和理解程式碼。透過運用其他大型語言模型 (LLM)的力量,DeepSeek 公司發展了一個新版的語言模型。
Thumbnail
隨著城市擁擠與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傳統的植樹方案已無法完全應對。來自阿根廷的創新計畫「Y-TEC 微藻光合箱」為解決城市綠化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路。這些微藻光合反應器,不僅能高效吸碳,還能將微藻轉化為生物燃料,助力環保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為未來的智慧城市勾畫出綠意盎然的藍圖。液態樹的出現,為城市綠
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是全球領先的健康保險與醫療服務提供商。公司擁有廣泛的醫療網絡與技術優勢,穩定推動業務增長。然而,近期因巴西業務出售虧損、醫療成本上升及政策壓力,利潤受到影響。未來將聚焦技術創新與數據驅動醫療,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我的家族史四處可見男性的屍體。未亡女人的至痛召喚他們跨過冥界,化現為鬼魂。死亡讓他們超脫我既愛又恨的此際,變成超自然。——潔思敏‧沃德 「傷慟文學的新經典」,書介上的這句話完全精準,作者潔思敏‧沃德所哀悼的不僅是不幸的親友們,而是一整個美國南方的貧窮黑人社群,被龐大的黑影所壟罩黑而傷逝的歷史,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人工智慧領域正在迅速發展,而其中最令人興奮的應用之一是生成式應用。在這個應用領域中,DeepSeek R1 是一個尖端的語言模型,專門設計用於協助開發者撰寫、最佳化和理解程式碼。透過運用其他大型語言模型 (LLM)的力量,DeepSeek 公司發展了一個新版的語言模型。
Thumbnail
隨著城市擁擠與空氣污染問題日益嚴峻,傳統的植樹方案已無法完全應對。來自阿根廷的創新計畫「Y-TEC 微藻光合箱」為解決城市綠化問題提供了嶄新的思路。這些微藻光合反應器,不僅能高效吸碳,還能將微藻轉化為生物燃料,助力環保與能源可持續發展,為未來的智慧城市勾畫出綠意盎然的藍圖。液態樹的出現,為城市綠
聯合健康集團(UnitedHealth Group)是全球領先的健康保險與醫療服務提供商。公司擁有廣泛的醫療網絡與技術優勢,穩定推動業務增長。然而,近期因巴西業務出售虧損、醫療成本上升及政策壓力,利潤受到影響。未來將聚焦技術創新與數據驅動醫療,維持市場領先地位。
Thumbnail
我本想跟她說這不是我的錯,但想到我已經跟老闆說過這話了,就忍住沒說。這沒什麼意義。無論如何,人總是多多少少有錯。──《異鄉人》,29 頁。
Thumbnail
前陣子看完這本不完美的正義,作者是一位長期為了死刑、量刑過重、少年犯,特別是那些貧窮、黑人、婦女、孩童等弱勢提供法律支持的辯護律師。 這本書內容提到了許多有關美國司法體制的狀況,作者的工作內容,主要在為死刑犯辯護,對於作者來說看待的角度不是:「犯人該不該為了自己所做的事情而附上死亡的代價?」,而是
Thumbnail
我的家族史四處可見男性的屍體。未亡女人的至痛召喚他們跨過冥界,化現為鬼魂。死亡讓他們超脫我既愛又恨的此際,變成超自然。——潔思敏‧沃德 「傷慟文學的新經典」,書介上的這句話完全精準,作者潔思敏‧沃德所哀悼的不僅是不幸的親友們,而是一整個美國南方的貧窮黑人社群,被龐大的黑影所壟罩黑而傷逝的歷史,
Thumbnail
《誰是被害者》第一季以「遺願命案」為主要故事,表現死者透過自殺將死亡視為一種展演,控訴生前的荒謬感。角色透過不被理解、不理解世界產生自殺行為,引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透過卡繆在《薛西佛斯的神話》中對自殺的論述,來探討第一季中死者們關於「理解」的主題,以及他們展示的兩種回應荒謬的方式:自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