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離開後留下的東西》遺物整理師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作者:金璽別(김새별)
譯者:蕭素菁
出版社:商周出版
《離開後留下的東西:遺物整理師從逝者背影領悟到的生命意義》
這是一本職人書,談的職業是你可能沒聽說過的——遺物整理師

■ 遺物整理師

Photo by freestocks on Unsplash
遺物整理師,顧名思義是受到家屬請託,整理已故之人「離開後留下的東西」——呼應書名——的職業。
整理遺物,幫忙搬家到天國的助手。
這個職業在日、韓行之有年。但在台灣,似乎連「剛起步」都談不上,既沒有主管監理單位,也沒有證照資格要求。
在網路上鍵入關鍵字搜尋,唯一能被查找到的是廖心筠,我逛了她的 臉書專頁,營業項目仍是以居家收納為主,比較偏向近藤麻理惠《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的感覺,強調個人形象
而我在本書,看到的是更多團隊合作紀實,畢竟一個人真的做不來啊!
收錄 29 篇故事,篇幅雖短,寓意深長。
但《離開後留下的東西》的宗旨不是在交代「職場甘苦談」。主要是透過作者的雙眼所看到的一切,試著拼接、還原現場遺留下來的訊息,看盡不同人生背後的真實,也尋思自己生命的意義。

■ 心得

Photo by Lee Campbell on Unsplash
還沒翻開這本書以前,單憑「遺物整理」這幾個字給我的印象,會和「大掃除」聯想在一起。但隨著逐漸深入,才發現大錯特錯,實際的情況複雜多了。
狀況往往很「棘手」,不得不委託專門的團隊來處理。例如死亡多日才被發現,滲透浸蝕的腐敗物質,揮之不去的惡臭彌漫;又如大量濺血的現場、大量穢物的景象⋯⋯。必須「全副武裝」搭載「齊全設備」才能上陣。
有一個案例,發生在濟州島,令我印象深刻。
屋主先是找了一般清潔業者,但他們不具備完整的特殊清潔知識,循著「搬家打掃」的模式處理,噴灑了大量的清潔劑,結果情況不見改善,反而更加惡化。
作者的團隊接手後,找到惡臭的根源是地板——原木磚,酸性腐敗物質能透過木紋的微小縫隙滲入,積聚在最底的水泥地上。
地板無法用手掰開,得用機器將木磚取出,幸好在當地有找到擁有這設備的業者。
遺物整理是一門專業,不應以搬家打掃的思維來看待。
每一篇故事,都窺見人生百態。
不論是從亡者的居所、物品,所傳達出來的生命痕跡;抑或是家屬面對這件事情,所表露的態度。
有的令人傷痛、不捨。有的令人心寒、氣餒。
該怎麼活?活出美麗的完結,而非遺憾的斷片。
思忖那些離去的人,所教給我們的。
書裡的案例,孤獨死和自殺佔了絕大多數,也難怪作者最後呼籲,每天要給身邊的人「30 秒」的關心。
我們付出微不足道的關心,卻很可能成為某個人繼續活下去的莫大力量。
畢竟,物質的東西「死不帶去」。最後能夠留下的,是精神層次的東西——與珍惜之人的共同回憶,所以請多多累積美好的點滴呢!
這些回憶,會溫暖地包覆著你,直到永遠。

謝謝各位看到這邊,隨文附上我的〔讚賞公民 2.0〕〔圍爐〕〔其它平台〕鏈結,歡迎來坐坐、拍打餵食 ❤️。
🌱 成為我的讚賞公民 👇
https://liker.land/leo7283/civic 免費獲邀進圍爐

🌱 追蹤【中書神經系統
廣播資訊不漏接 好書金句/書市快訊/心智圖(Mind Map)

🌱 我在其它平台出沒 👇
FacbookMastodonMattersMedium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1.8K會員
716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創作者經濟 IMO 的其他內容
人後悔的多半是沒聽而不是聽太多,是說太多而不是沒說。
作者對於「談判」有一些主張,可能和你我舊有的認知截然不同。
正是歷經了千錘百打的淬煉,歷久不衰,才能成為老生常談。
「情緒勒索」一詞很多時候被濫用了,淪為數落、指責他人的令箭⋯⋯
人後悔的多半是沒聽而不是聽太多,是說太多而不是沒說。
作者對於「談判」有一些主張,可能和你我舊有的認知截然不同。
正是歷經了千錘百打的淬煉,歷久不衰,才能成為老生常談。
「情緒勒索」一詞很多時候被濫用了,淪為數落、指責他人的令箭⋯⋯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當一個人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能從哪裡爬梳過去活著的痕跡呢? 有人說是從別人的記憶裡,亦有人說從遺留下來的物品去拼湊,而日本小說家中山七里在《特殊清掃人》這部作品裡告訴我們「房間」才能體現一個人在世時最真實的樣貌。 所謂的「特殊清掃」指的不只是垃圾屋,而是涵蓋凶宅的居家清潔,隨著「孤獨死
Thumbnail
三本與人生整理、遺物處理和死亡意義相關的書籍,分別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透過不同文化背景,作者探討死亡的啟發,以及對遺物整理的情感和經濟價值的不同看法。文章強調,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生者的一種啟迪,透過整理亡者的遺物,我們能夠學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讓讀者反思生與死之間的微妙關係。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Thumbnail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殊清掃:死体と向き合った男の20年の記録》 ✍️作者:特掃隊長 譯者: 莊雅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6 📝閱讀記錄: 這本書是作者部落格文章整理而成,如此艱難的工作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近年來全球掀起一陣收納與整理的風潮,也讓「斷捨離」成為了熱門關鍵字,因此許多相關的職業也應運而生。然而,真的在整理過後就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順遂,工作也更充滿專注力嗎? 日本作家森博嗣在《人生超整理》這本書中坦承自己的工作室及書房都非常凌亂,但卻不認為這些東西有必要不時去整理或捨棄,更不
Thumbnail
這本書書名是《不丟東西的整理術》,還有個副標題:”放不掉的記憶與情感,再也無須斷捨離!”。 2000年起,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在日本舉行斷捨離講座,提倡斷捨離,並出版斷捨離的書,成為暢銷書。之後很多談整理的書,也都在談斷捨離。甚至,還有人提倡比斷捨離更極端的極簡主義。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
Thumbnail
當一個人從這個世界上消失,能從哪裡爬梳過去活著的痕跡呢? 有人說是從別人的記憶裡,亦有人說從遺留下來的物品去拼湊,而日本小說家中山七里在《特殊清掃人》這部作品裡告訴我們「房間」才能體現一個人在世時最真實的樣貌。 所謂的「特殊清掃」指的不只是垃圾屋,而是涵蓋凶宅的居家清潔,隨著「孤獨死
Thumbnail
三本與人生整理、遺物處理和死亡意義相關的書籍,分別來自臺灣、韓國和日本。透過不同文化背景,作者探討死亡的啟發,以及對遺物整理的情感和經濟價值的不同看法。文章強調,死亡不僅是生命的終結,更是對生者的一種啟迪,透過整理亡者的遺物,我們能夠學會生命的珍貴與脆弱。讓讀者反思生與死之間的微妙關係。
Thumbnail
ㄧ直很關心跟老年的相關議題,前陣子在網路上看到日本有1位年輕的作者,因從事遺物整理師及特殊現場清理的工作的關係,目睹過很多死亡現場,其中,有很高的比例,都是死亡後1~3個月,因味道或害蟲增加,才被鄰居發現。於是,她透過製造及展示孤獨死現場模型屋,希望能讓大家更正視這個問題….
Thumbnail
對我們而言,真正留下的不是房子、金錢、名聲,而是曾經深愛過的誰,以及被深愛過的記憶。 我們人的一生,必須經過「生與死」,每人必須走完自己的一生,親人或其他至親的人未必可以走出傷痛地幫自己曾經最愛的人整理遺物,或處理死亡現場。因此他們需要「遺物整理師」。這書透過「遺物整理師」的職業告訴讀者他對「生與
Thumbnail
一生中大概都有幾次搬家的經驗,但只要是和家人一起,到哪都是我們的家。一旦有變故了,家就不再是家了,真的只是一間房子了,那種百感交集只有經歷過的人能深刻體會。人生到頭來就是得自己一個人走完這一程,雖然感傷但也正提醒我們珍惜自己所擁有的美好曾經,更重要的是當下的每一刻。
Thumbnail
《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 一位清掃死亡現場者20年的生死思索 特殊清掃:死体と向き合った男の20年の記録》 ✍️作者:特掃隊長 譯者: 莊雅琇 語言:繁體中文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2/12/06 📝閱讀記錄: 這本書是作者部落格文章整理而成,如此艱難的工作
Thumbnail
去年媽媽驟然離開。在書友們的推薦下,我開始閱讀各種談死亡、悲傷的相關書籍,有像《繼續前行,悲傷就不會是盡頭》這樣的實用書,也有像《廚房》這樣的小說。這本《那些死亡教我如何活》則是由一位日本特殊清掃隊員所寫的散文集,用另一個路數,帶我瞧見生死的另一種面貌。
Thumbnail
近年來全球掀起一陣收納與整理的風潮,也讓「斷捨離」成為了熱門關鍵字,因此許多相關的職業也應運而生。然而,真的在整理過後就能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順遂,工作也更充滿專注力嗎? 日本作家森博嗣在《人生超整理》這本書中坦承自己的工作室及書房都非常凌亂,但卻不認為這些東西有必要不時去整理或捨棄,更不
Thumbnail
這本書書名是《不丟東西的整理術》,還有個副標題:”放不掉的記憶與情感,再也無須斷捨離!”。 2000年起,日本女作家山下英子,在日本舉行斷捨離講座,提倡斷捨離,並出版斷捨離的書,成為暢銷書。之後很多談整理的書,也都在談斷捨離。甚至,還有人提倡比斷捨離更極端的極簡主義。
Thumbnail
《作者:盧拉拉》 〔推薦理由〕 我是人生整理師,是盧拉拉的第二本著作,這次探討的面向,不只侷限清掃死亡現場的描述,更聚焦隱藏在後的社會議題–「孤獨死、親情、遺物斷捨離」。 透過盧拉拉的文字,我們彷彿跟著走進那些髒亂、孤單的死亡現場,隨著清洗的過程,能夠還原空間的樣貌,但心中的結卻無法輕易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