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斷捨離迷思:你是簡約風,還是只是偏執的風格控制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農曆新年剛過,年節大掃除相信讓大家清出了不少雜物垃圾!近年來,日本「斷捨離」主義盛行,幾乎成了一門顯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然而,在我們邁向簡約生活之前,是否真的認識斷捨離,還是在盲目的追尋下,不知不覺掉入了以丟棄之名,行消費之實的欲望陷阱呢?



信奉斷捨離,「丟」變得理所當然

斷捨離由日本作家山下英子提出,其概念為,斷: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拿起東西仔細看過後放手捨棄;離:在重複捨與離的過程中,讓自己的心靈更舒暢與輕鬆,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整理步驟。

說起來很簡單,但實際上執行卻需要花費一番苦心,光是檢視自己與物品的關係,評估其意義,判斷是否該捨棄,就非常考驗耐心與智慧。

raw-image

或許是斷捨離這三個字太具有說服力,在廣為流傳下,不知不覺被簡化為「捨棄」、「丟棄」的另一種說法,讓大家提到斷捨離,或實踐斷捨離時,自然而然就覺得,「爽快丟棄」就等於斷捨離。

有些書籍甚至會寫到,當決定一樣物品的去留時,不妨拿在手上以三秒鐘的思考為決斷點,但人往往是衝動的動物,腦衝之下把東西一股腦兒丟棄而後悔者大有人在,雖然「把東西清空後,心靈也頓時變得清爽」的觀念絕對正確,但如果未經深知熟慮,丟完後發現需要又再購買,卻只是一種浪費。

思考自己與物品的關係,是真正斷捨離中非常重要的步驟,但許多人卻以果斷當藉口,讓丟棄便得理直氣壯,若丟棄只為了騰出空間買新的物件,其實並沒有真正做到捨棄,也沒有真正衡量自己與物品的關係,充其量只是把喜新厭舊,換另一種包裝來說服自己而已。

崇尚簡約風格,卻不知不覺成了控制狂

隨著斷捨離的盛行,與斷捨離有關的「變種」也走向越來越極端。

最初,斷捨離的真諦是要每個人好好面對物品,思考物品的意義,學會整理的同時,也清爽了自己的身心,並沒有強調所謂的「最低限度」。但近年來卻常常看到一種風潮,鼓吹人們衣櫃只留幾件衣服、房間只有某種顏色的所謂「極簡風」,這類的極簡概念,充其量只是一種風格統一的美學,卻時常與斷捨離緊緊綁在一起,久而久之,彷彿斷捨離就等於極簡風,極簡風就等於單調的色系,讓「斷捨離簡約風」變成了居家風格中的一種型錄樣板。

raw-image

閱讀這些打著「簡約風格」的書籍或經驗談,其實常常可以看出許多自相矛盾之處。譬如有部落客堅持要打造浴室的清爽整潔,不備拖鞋和踩踏墊,只有當訪客來時才去買,只是若是如此,當一年有好幾次的訪客,不是需要丟丟買買好幾回,難道不是一種浪費?也有看過認為條紋衣服很簡潔,結果整個櫥櫃都是條紋衣,行徑已與囤積無異。

說穿了,這類過度訴求簡約的風格,其實只是另一種的偏執與控制欲。

當看見一絲絲與擺設美學格格不入時,便覺得礙眼,心理無論如何都過不去那個坎,滿腦子覺得那個突兀的存在等於不整齊,千方百計想辦法把它變成理想的模樣,在這樣的心態下,心靈其實並沒有真正捨棄,仍對物品抱持著執念,落入了被風格綑綁的死胡同裡。

況且,在資本主義的社會,要打造成統一的風格,「購買」就是最簡便的方式,也成了另一種消費的藉口。統一的美學自有其美好的一面,然而若只為了尋求統一,過度依賴某一種風格與商品,與真正的斷捨離精神卻是背道而馳的。

你所打造的,是現實環境,還是理想主義?

簡約美學風格,確實很容易令人一眼傾心,這也是許多知名連鎖家具店之所以要費心打造出居家樣品屋的用意,想像自己在露天的陽台喝一杯咖啡,坐在沙發上靜靜讀一本書,那樣的生活多麼美好!

抱著這樣的憧憬,每去一趟無印良品與Ikea,看著這些擺放得整整齊齊的居家布置,腦波便會立刻減弱,心底說服自己,我的家就是要這樣,彷彿只要有了這些東西,就可以擁有理想的家,變成理想的自己。

但理想,並不等同於現實。

生活裡,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條件或者是適合這種簡約的居家美學風格,家中若有嬰兒或小小孩,常備的物品會比尋常人家多上幾倍;或是家有生病的長者需要照護,藥品、輪椅、拐杖等等,都需要空間;甚至如果自家是批發商、網拍,貨物箱子雜七雜八,很多條件下都讓我們無法做到以上所謂的簡約風格。

如果在條件不夠用的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夠做到騰出一個空間的餘裕呢?

真正的簡單,是不刻意

斷捨離所強調的,是放棄對物品的執著,既想要簡單有餘裕,卻同時又嚴格限制自己居家的風格、顏色、大小,這樣的心態其實是自相矛盾的。

每個人都想居住在如飯店般天天醒來就是乾淨潔白的床鋪,但我們畢竟住的是自己的家,有點小凌亂,有點小雜物,都是可接受也理所當然的範圍,畢竟,正是因為如此,才讓一個空間多了屬於人的溫度。

raw-image

任何事情都不該過度,刻意追求,刻意捨棄,都是一種偏執的表現,當心靈真正放下執著,便能做到放手,當減低了欲望,自然而然便不再進行不必要的購買與囤積,達到身心靈的簡約。

真正的斷捨離,從心開始,心寬裕了,即便面對五顏六色的房室,也會變得可愛又舒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惡羅斯的沙龍
34會員
18內容數
時事、書籍、電影的個人論述觀點。
惡羅斯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8/12
儘管從我能投票以來,沒有一次不投綠,但我懷疑我現在還可以被稱之為綠營支持者嗎?死忠的可能要親驗DNA看有沒有流出綠色的血液才會相信,不然現在可能都要抓去吊路燈
Thumbnail
2022/08/12
儘管從我能投票以來,沒有一次不投綠,但我懷疑我現在還可以被稱之為綠營支持者嗎?死忠的可能要親驗DNA看有沒有流出綠色的血液才會相信,不然現在可能都要抓去吊路燈
Thumbnail
2021/11/12
衛福部長陳時中喝酒唱歌,引發軒然大波。好在時間在去年6月,並非今年6月,可藍營群眾仍像是抓到了什麼小辮子,瘋狂批鬥,朱立倫甚至說,要是國民黨,早就下台了。他這句話說得急了,以致生出許多語病,陳時中立馬抓住反擊,是喝酒下台,還是唱歌下台?其實台上官員台下百姓,人前人後兩樣情,是很自然的事,綠營人士大可
Thumbnail
2021/11/12
衛福部長陳時中喝酒唱歌,引發軒然大波。好在時間在去年6月,並非今年6月,可藍營群眾仍像是抓到了什麼小辮子,瘋狂批鬥,朱立倫甚至說,要是國民黨,早就下台了。他這句話說得急了,以致生出許多語病,陳時中立馬抓住反擊,是喝酒下台,還是唱歌下台?其實台上官員台下百姓,人前人後兩樣情,是很自然的事,綠營人士大可
Thumbnail
2021/08/08
那男人拿了張黑白泛黃的照片給我,畫面拍攝的是一農舍場景,有竹簍、木桶,還有曬衣竿,尋常鄉村背景,熾熱的夏天,兩個小男孩穿著汗衫在庭院內玩耍,他們人手一把木棍,抬頭望向那顆在空中被拋擲的西瓜,像在比賽誰能在降下的瞬間精準地剖開一樣。 畫面最前方站著另一個男孩,從形貌來看一眼便能看出不是本地人,他穿著
Thumbnail
2021/08/08
那男人拿了張黑白泛黃的照片給我,畫面拍攝的是一農舍場景,有竹簍、木桶,還有曬衣竿,尋常鄉村背景,熾熱的夏天,兩個小男孩穿著汗衫在庭院內玩耍,他們人手一把木棍,抬頭望向那顆在空中被拋擲的西瓜,像在比賽誰能在降下的瞬間精準地剖開一樣。 畫面最前方站著另一個男孩,從形貌來看一眼便能看出不是本地人,他穿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一、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一開始想看有關收納這類書的原因是去年和鴿子先生準備搬家,發現自己對於物品難以割捨,甚至到搬家前幾天乾脆「原封不動」、「全部打包」到新家,又因為一些社團,對於「斷捨離」有既定的觀點而有了排斥,原以為所謂的斷捨離,是一種「極簡主義」,雖然部分概念看起來相似,但個人認為不能歸於同
Thumbnail
一、為什麼想讀這本書? 一開始想看有關收納這類書的原因是去年和鴿子先生準備搬家,發現自己對於物品難以割捨,甚至到搬家前幾天乾脆「原封不動」、「全部打包」到新家,又因為一些社團,對於「斷捨離」有既定的觀點而有了排斥,原以為所謂的斷捨離,是一種「極簡主義」,雖然部分概念看起來相似,但個人認為不能歸於同
Thumbnail
斷捨離(Danshari)是一個日本的生活哲學,意指斷絕多餘物品、捨去無用之物和與過去的情感緣分分離。這個概念起初是源自日本整理專家山下英子(Yamashita Hideko)所提倡的。斷捨離思維主張通過擺脫物質負擔和情感包袱,讓人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自由。 人生斷捨離是一種讓自己更清爽、更自在的
Thumbnail
斷捨離(Danshari)是一個日本的生活哲學,意指斷絕多餘物品、捨去無用之物和與過去的情感緣分分離。這個概念起初是源自日本整理專家山下英子(Yamashita Hideko)所提倡的。斷捨離思維主張通過擺脫物質負擔和情感包袱,讓人的生活變得更簡單、更自由。 人生斷捨離是一種讓自己更清爽、更自在的
Thumbnail
最近借了山下英子寫的這本書:《斷捨離》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65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再進化!
Thumbnail
最近借了山下英子寫的這本書:《斷捨離》 斷絕不需要的東西,捨棄多餘的廢物,脫離對物品的執著,改變650萬人的史上最強人生整理術再進化!
Thumbnail
是什麼理由讓你想要斷捨離呢?
Thumbnail
是什麼理由讓你想要斷捨離呢?
Thumbnail
比起精準定義,我們都期望在人生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 [過程與練習] 可能將近是10年前的事了,認識怦然心動整理術起因是博客來的首頁廣告,因機緣閱讀而後到斷捨離、極簡生活,不知不覺也累積了一些書量。閱讀習慣多數是喜歡選讀日本作家的書系,簡單筆記產出,也幫助自己思維梳理。
Thumbnail
比起精準定義,我們都期望在人生道路上找到屬於自己舒適的生活方式。 [過程與練習] 可能將近是10年前的事了,認識怦然心動整理術起因是博客來的首頁廣告,因機緣閱讀而後到斷捨離、極簡生活,不知不覺也累積了一些書量。閱讀習慣多數是喜歡選讀日本作家的書系,簡單筆記產出,也幫助自己思維梳理。
Thumbnail
這幾年掉入了斷捨離的坑。閱讀了坊間幾乎每本相關主題書籍,重看了數十遍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養成了習慣,卻也發現了副作用。
Thumbnail
這幾年掉入了斷捨離的坑。閱讀了坊間幾乎每本相關主題書籍,重看了數十遍日劇《我的家空無一物》。養成了習慣,卻也發現了副作用。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家裡時,翻出了床箱底下的大批舊書。在防疫期間,圖書館封閉的同時,重新找出一些書來看,是很開心的事情。 《我決定簡單生活》是2016年出版的書,家中還有同作者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以及同書名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主婦版》,可以看出自2016年來,大眾之間關於斷捨離、少物、極簡生活的討
Thumbnail
最近,在整理家裡時,翻出了床箱底下的大批舊書。在防疫期間,圖書館封閉的同時,重新找出一些書來看,是很開心的事情。 《我決定簡單生活》是2016年出版的書,家中還有同作者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2》,以及同書名的《我決定簡單的生活:主婦版》,可以看出自2016年來,大眾之間關於斷捨離、少物、極簡生活的討
Thumbnail
前言:本書購入大約兩三個月,恰好利用農曆春節翻完這本書,就摘要出來跟大家分享這本10多年前就名噪一時的大作。 作者:山下英子 譯者:王華懋 出版發行: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著作完成日期;201810月 出版一刷時間:2020年10月
Thumbnail
前言:本書購入大約兩三個月,恰好利用農曆春節翻完這本書,就摘要出來跟大家分享這本10多年前就名噪一時的大作。 作者:山下英子 譯者:王華懋 出版發行: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著作完成日期;201810月 出版一刷時間:2020年10月
Thumbnail
農曆新年剛過,年節大掃除相信讓大家清出了不少雜物垃圾!近年來,日本「斷捨離」主義盛行,幾乎成了一門顯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然而,在我們邁向簡約生活之前,是否真的認識斷捨離,還是在盲目的追尋下,不知不覺掉入了以丟棄之名,行消費之實的欲望陷阱呢?
Thumbnail
農曆新年剛過,年節大掃除相信讓大家清出了不少雜物垃圾!近年來,日本「斷捨離」主義盛行,幾乎成了一門顯學,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推崇。然而,在我們邁向簡約生活之前,是否真的認識斷捨離,還是在盲目的追尋下,不知不覺掉入了以丟棄之名,行消費之實的欲望陷阱呢?
Thumbnail
以前的人難道沒有「斷捨離」的需求嗎?我想當然有,但多半是概念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真的需要拋棄身邊堆積如山的物品,畢竟現今這個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的社會,也才不過發生幾十年的光景,剛好是這群慢慢變老的嬰兒潮世代才擁有的  我常在想為什麼談有關於老後整理這類的書,在這幾年的書市裡非常熱門,各式各樣,各個不同的
Thumbnail
以前的人難道沒有「斷捨離」的需求嗎?我想當然有,但多半是概念上的,而不是實際上真的需要拋棄身邊堆積如山的物品,畢竟現今這個過度生產過度消費的社會,也才不過發生幾十年的光景,剛好是這群慢慢變老的嬰兒潮世代才擁有的  我常在想為什麼談有關於老後整理這類的書,在這幾年的書市裡非常熱門,各式各樣,各個不同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