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02|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書評】書寫可以停止遺忘,卻不能帶走悲傷: 西格麗德‧努涅斯《摯友》

除了成為作家,若他們此生還能有其他職業可選,千萬別貿然放棄。
推薦指數:★★★☆☆
易讀指數:★★★☆☆
趣味指數:★★☆☆☆
新鮮指數:★★★☆☆ 作者:西格麗德‧努涅斯 出版社: 寂寞 出版日期:2020年11月01日
面對別離、悲傷和事與願違,我們從未做好準備。 長越大,需要面對的無可奈何增多,除了接受,似乎別無他法。 如何化解悲傷?又該怎麼在悲傷襲來時獨自面對與排解?這是我們每個人畢生都在學習的。 而這本書,以半自傳的方式呈現作者在面對親密友人離去後那段漫長的療傷期。 其實這本書的結構是零碎的,很難做出大略的切割,以下就我閱讀後的反思,整理出幾點重點。
l 文學的崩壞? 書中討論到現代的人評價文學或是某件藝術的方式在於「大家看懂了沒?」 其實這是很弔詭的是,誰能保證自己能全然讀懂一本純文學小說或是一件藝術品? 就連現在很多經典的作品還是有很多人看不懂,但看不懂就等於沒價值嗎? 那看懂究竟又該以什麼為基準? 譁眾取寵算嗎? 我讀到這段的時候,突然很能體會故事中兩位主角,死者與作者對於文學已死的無奈與諷刺。 就像書中提到,「每個人都在寫作,就像每個人都會吃喝拉撒一樣,天賦這兩個字會讓人想拔槍。自費出版的興起是場災難,你說。是文學之死。」 每個人都有自己想要書寫的慾望,當每個人都可以是作家時,就沒有人真的是作家。 可是我對此感到納悶,難道作家真的不需要天賦?好的文學真的都是可以即興創作嗎? 至少就我個人閱讀純文學多年的經驗來看,好的文學和業餘的文學內容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感觸與收穫,即使很微小的差異,也能一點一點淬煉成經典。
l 寫作必然是讓人尷尬的 還記得書中有個段落寫道,有個同事在被問到你在教什麼的時候,不知為什麼,說到自己在教寫作時,竟不自覺感到尷尬。 這種感受其實我也很有同感,也應該說任何一個公開發表自己文字的人都會有這種尷尬的時刻,我小時候第一次被老師公開說出作文內容時,也是有著同樣的尷尬。 也不是對自己的寫作沒有自信,而是那種需要被大眾檢視下的不知所措。 但正是這種不知所措往往都會成為你日後創作的肥料。 寫作,特別是書寫自己總是讓人尷尬的,但對於創作者來說,這份尷尬是必要的,它是讓你更像著了魔一樣,想要不斷寫下去。 當我看到「一個好人不會成為作家」這句話時,我苦思許久。 為什麼要好人不會成為作家?難道作家都是壞人? 但看到後面我卻突然覺得,原來是我對好壞分類太過膚淺。 人都是複雜的,其實好人與壞人的區別不過就在於各自擁有不同比例的好與壞。 將複雜的事情想的更深遠一點,將思考帶到更遠處,這是作家的職責,沒有人能逃過。 既然決定要當個作家,或是文字內容創作者,世界就再也不會單純,也只有這樣不單純的視角,才能為世界上更多人寫出更好、更優異的文章。
l 閱讀反饋 這本書我讀的很慢,其實文字很好消化,只是需要時間去反思。好險這本書的句子結構幾乎都是斷裂式的,所以無論你從哪裡斷開再重讀,都可以隨時進進出出。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整本書所要談的內容,涉及寫作、純文學、別離、自殺、寵物、情感。這樣一本300頁上下的內容,讀起來格外厚實卻也莫名沈重。 放下書後,我又再度翻閱書中那些令我心動與困惑的句子。 書裡埋藏大量的反諷與無奈,我看了不禁同樣感到嘆息。 或許就是要這樣把悲傷反覆提起,才能讓時間帶它消散。 以上,就是這本書的精華講解以及我閱讀完後的反饋,如果你也有看過這本書,歡迎留言與我交流喔。 我們下週再見吧!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經營微讀工作室,專門撰寫書評。成立平台「微讀空間」https://weiread.blogspot.com 致力打造年輕人最喜愛的書評網站。Podcast收聽「微讀電台」,每週五晚間8:00我們線上說書見! 若有寫作與合作需求歡迎與我聯繫, Mail:smartwenwei@gmail.com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