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分享一本書
操控與反操控:德國法律人都在使用的日常修辭邏輯與謬誤偵知法
作者是名律師,也是劍橋英式議會制辯論賽冠軍,在書裡提到很多辯論時的防衛與攻擊技巧,但我對於第二章提到的認知偏誤更感興趣,所以抓了三個跟大家分享。
1.優於常人的幻覺:
大部分人會覺得自己比其他人優秀
書裡作者的親身經驗:2008年的時候,他人生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參加馬拉松比賽,在參加這場比賽前,他已經長年的在練羽毛球、贏過多場比賽,並且有固定練球的習慣,所以接到參賽邀請時,他毫不猶豫的就答應了!
他心想:「我的體力應該還不錯吧!這我一定辦得到!」而且他還有提前四週訓練,結果比賽當天,跑到30公里時,他開始休息了,從37公里開始舉步維艱,最後跑了5個多小時,全身虛脫。
優於常人效應在智力領域最為明顯,大部分人都覺得自己比其他人聰明,而這不只是現代社會才有的現象,過去時代的哲學家也有提到這樣的論點,笛卡兒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能像認知能力一樣分配的這麼公平,因為每個人都相信自己擁有足夠的認知能力」
這又可以延伸另一個偏誤:樂觀偏見。
樂觀偏見
跟大多數人相比,我們會覺得自己比較不會遇到不好的結果
這兩個偏誤的共通點就是覺得自己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啦!
舉幾個例子:
- 人們在開車的時候會覺得,自己發生車禍的機率較低
- 證券交易員相信自己比較不會受到市場低迷的影響
- 我們去買刮刮樂的時候總覺得自己一定會刮中的吧
為什麼我們會這麼樂觀呢?
因為這樣我們感覺會比較好,所以就會產生在面對風險的時候,因為不想要風險發生,所以風險就不會發生這樣的癡心妄想!
2.注意力偏誤:
人們只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想感知的事物上
然而我們所感知到的只是現實的一小部分,並非全面。
有一個關於選擇性感知的經典實驗:
大猩猩實驗,影片開始之後你只要數穿白色衣服的女生們,總共傳球多少次就可以了,看看會發生什麼事?
你可以先過去做個實驗,等等要記得回來啊!
好,我要爆雷囉!
其實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沒有數傳球數,所以有看到畫面中的大猩猩,但!我沒有發現舞台後方的窗簾有變色!連看第二次都!沒!有!我超驚!
窗簾變色超明顯的啊!但我真的沒發現,這就是注意力偏誤;有時候會跟別人吵架,有可能其實雙方都是對的,只是你們注意到的細節不同而已。
之前聽過一個故事,細節我有點忘記,但大致上是這樣,就是有兩個人在討論,他們家路口的商店招牌是什麼顏色,一個人說是紅色、另一個人說是黃色,兩人吵得不可開交,結果他們到路口一看,他們全是對的,因為招牌的正面跟反面有不同的顏色,但他們每天經過的方向不同,所以看到的角度不同。
3.認知失調:
內心感到矛盾
當一個人的認知(感知、想法、意見、態度、願望或意圖)彼此沒有處在協調的狀態,矛盾就會出現,並且讓我們有不舒服的感受,促使我們去調整自己的態度或行為,以消除矛盾。
認知失調有個經典的實驗,實現發明人:費斯廷格跟卡爾史密斯,請兩組學生各做一件很無聊的任務一個小時,就是把平板上的小木塞逐一旋轉90度。
差別在於:其中一組能拿到20美金,另一組只有1美金。
結束之後,這些學生必須跟在外面等待的其他學生說這任務很好玩,你們要試試!並且要填問券評估自己覺得這項任務多好玩,結果,說這項任務好玩的,竟然是只拿1美金的學生。
結論就是這組受試學生說謊,因為他們想降低腦中形成的認知失調感。
- 他們已經做了這個無聊的實驗
- 也對其他學生說了謊
- 所以只能再繼續改變自己對這無聊的實驗改觀,讓自己好過一些
至於得到20美元的學生為什麼沒有感受到認知失調?因為這些錢對這個無聊的任務起了彌補的作用。
我們會透過重新詮釋外界情況來消除內在的認知失調,這樣的重新詮釋等同於自我欺騙。
跟這個偏誤相關的還有一個安道拉效應。
安道拉效應
人會調整自己去適應社會賦予它的評價,不管評價是否正確
有一個有名的實驗,是心理學家津巴多在1971年進行的,它在史丹佛大學的地下室蓋了模擬監獄,受試者分成守衛跟囚犯,原本預計兩週的實驗,在第六天就被迫結束,到底發生甚麼事呢?
原來是扮演守衛的受試者已經完全內化,以為自己真的是警衛,不斷利用他們的權力地位折磨囚犯,逼迫囚犯脫光衣服;禁止他們上廁所,只能在水桶裡解決,還把囚犯的床搬走等等。
守衛為甚麼這麼快融入角色?因他們不僅以守衛的形象出現,還擁有自訂規則的權力,關鍵因素就是認知失調,他們認為自己是守衛,必須要用嚴厲的懲罰來管理囚犯,最後為自己的行為辯護:「我是為了管理秩序!」
不管守衛的行為外人看起來有多殘忍,他們仍覺得自己是對的!
聽起來是不是非常難以置信!
但反過來說,我們也可以對自己說些正向的語言,為了避免認知失調,或許可以漸漸的變成那個樣子喔。
※最好的知己是個Podcast節目,Apple Podcast、Spotify、Firstory上皆可收聽!